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浅析

2017-07-10余凤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例文习作教材

余凤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219-01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有的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序,文章冗长,抓不住重点。原因在哪里?教师期望值过高,又限制得太死,而学生的知识面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的贫乏,以及学生习作心理负担过重,都是导致学生作文缺少灵气,缺少自我感受,缺乏个性色彩,缺乏生活气息的重要原因。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资源既来自于我们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作为教师,我们当有大语文的教学观,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多维推进习作训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走进课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材是例子,但教材绝非餐巾纸。好的教材应当是一口井,一眼泉”。一篇教材就是一个例子,例文模仿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方面,例文能把文章写作方法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例文又能帮助学生习作时扩充知识,开拓思维,丰富想象。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学会了模仿写作,学生阅读例文,受到思想感染或写作技巧的启示时,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此时作文兴趣很高。如果我们老师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圣坛——课堂,用好手中的教材,挖掘其中读写结合的因子,这教材就是一口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泉,能带着学生的笔和思绪一路游走流淌。

如从《小木偶奇遇记》中学习对话描写的四种模式;学了儿童诗《我想……》之后,让学生也尝试写一写儿童诗;学《丝绸之路》一文后,让学生也写一篇由一物引起的回忆或联想的作文,以掌握此类作文的基本结构;学《生命生命》一文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再续写一段等等。这些练习都很好地体现了由阅读到写作,由范文到作文,由借鉴到内化创新的过程。

记得在教学《蟋蟀的住宅》和《爬山虎的脚》这两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是作者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以前我们强调“仔细观察”而忽略“长期观察”。于是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成形。恰逢国庆长假,正是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机会。于是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利用长假,进行劳动实践——生豆芽,并要求观察其生长情况,记下一百字左右的观察日记。上学时把豆芽带到校。结果令人惊喜,全班有一半的同学生豆芽成功,并写出了生动形象的观察日记,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学生劳动的快乐和对生命成长的喜悦。即使是生豆芽失败的同学也颇有收获,行文中流露着一丝遗憾和对生命成长不易的感悟。这次习作,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有效迁移,从教材到生活的成功对接。

二、走进阅读,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实践证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大量感性的语言积累和反复的实践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进行语言积累以外,还积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书,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领域,鼓励学生走近名人名篇,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想,只有“广积粮”,引导学生多阅读,博采众长,丰富语言储备,增加文化内涵,学生有了丰富的感知和积累,才能在作文时厚积薄发,左右逢源。

三、走进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此,叶圣陶老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捷径。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一天,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使我不禁怦然心动。这是现代女作家毕淑敏写给她儿子的一封信。信中,作者面对儿子的不满,笔调深情地跟儿子谈心,告诉儿子,一个母亲为什么打儿子了,以及打儿子时的那份矛盾与痛苦。我不由得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只体会到一种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爱,而对父母师长的严厉的爱却体会不深,甚至心怀怨气。我们的习作训练可不可以帮学生“拨乱反正”呢?于是我把这篇文章印发给了学生,准备指导学生写一次读后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并畅谈自己一次挨打的经历,父母当时打自己时的动作、神态、语言;自己挨打时的情景和心理活动;同学间共同分析挨打的原因;猜想父母打自己時的内心世界。再联系这篇文章,谈谈自己对那次挨打的认识。通过交流,学生们明白了:打,也是一种爱!正因为爱,才对孩子的错不能原谅;正因为爱,才对孩子的要求那么苛刻;正因为爱,才对孩子举起颤抖的手……这次读后感,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生动地写出了自己挨打的来龙去脉,写出了自己对父母师长的爱的理解,也学会了去感爱生活,感受爱。真可谓一举多得。

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作文素材的源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学生善于从生活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体会观察,思想将逆射出耀眼的火花,感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激情爆发。事事都在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都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没有什么决窍,只要我们语文老师随时随地想到习作训练,做好习作训练的准备,合理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发现习作训练的契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写作的需要。学生创作的火花一旦喷薄而出,那结果往往会令我们惊喜万分。

猜你喜欢

例文习作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