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的女儿

2017-07-10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樊锦诗洞窟电灯

樊锦詩,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可她生在北平,长在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25岁那年她前往大漠深处,与莫高窟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守护国宝54年,发表论著百余篇,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只是为了与莫高窟的千年衰亡之命搏上一搏!

1.把保护石窟当成一份终生事业。

“为什么来敦煌?”直到现在,这仍是樊锦诗被人无数次追问的问题。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爱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护石窟当成了一份终生的事业。”上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办公室没有电灯,宿舍里也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宿舍里点着煤油灯,莫高窟更是一片漆黑……她说:“我来的时候,研究所的队伍已经扩大至40余人。常书鸿和段文杰这些老一辈敦煌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下来,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2.理想与意志成就“数字敦煌”。

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了。自敦煌莫高窟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樊锦诗陷入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之中。档案数字化,这给了樊锦诗一个启发,她想能不能让游客在洞窟外面看?后来才明白,以当时的技术这一点根本做不到。只是她不放弃,和同事们试验了好几年,“数字敦煌”终于成功问世。世上有很多事,总是少数人在冲刺、挑战,做到卓越,这是理想与意志的成全,正如樊锦诗和“数字敦煌”。

运用示例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是“莫高精神”,同样也是樊锦诗一生的写照。几十年的光阴,她没有献给爱情,没有献给家庭,却献给了大漠,献给了祖国。她用花样年华的勇气,坚守着一生的挚爱,让飞扬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

猜你喜欢

樊锦诗洞窟电灯
电灯突然不亮了
西红柿小电灯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敦煌莫高窟洞窟“巡诊医生”2小时走70个洞窟
电灯是谁发明的
洞窟惊魂
敦煌西千佛洞未编号洞窟清理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