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名胜区社区的价值认知及调控规划∗
——以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2017-07-10邓文君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舞阳居民点名胜区

张 琳 邓文君

风景名胜区社区的价值认知及调控规划∗
——以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

张 琳 邓文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社区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重要问题,对社区价值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直接关系到风景区规划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文中以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从生活价值、游憩价值、保护价值等3个方面建立了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将社区的价值特征与风景区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用地叠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风景区社区调控的类型,并结合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通过资源保护、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3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社区,价值,评价

我国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19.75万km2,大部分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存在,其中,66%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达到50~100人/km2,17%的风景名胜区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m2[1],居民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关系到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到风景名胜区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风景社区与经济问题已上升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核心问题[2]。当地社区在风景区规划中应该是一个主要关注和优先考虑的部分,他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完全参与到计划、决策、实施和控制的各个阶段[3-5]。我国2000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规定“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之后很多研究成果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风景社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逐渐认识到“原住民的流失影响遗产地文化传承,应当保持一定的原住民人口比例来保证遗产地人口结构的稳定性”[6],“以减少人为活动对遗产保护的压力为由将所有社区都迁离遗产地的行为不符合真实性与完整性遗产保护原则”等[7],风景区社区发展模式、社区参与旅游的途径及利益分配、居民点规划等问题逐渐引起重视。然而在实践中,风景社区的规划和发展仍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规范中对社区类型的划分过于模糊和笼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更多的是考虑风景资源保护及风景游赏的需要,而没有考虑社区居民的意愿和需要,如产业基础、文化生活、民俗传统、生活习惯等,忽视了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社区专项规划缺少系统性、深度不够,很多规划出发点还是认为社区居民与风景资源是相互独立甚至是对立的要素,或是一刀切的搬迁、或是变成旅游村,割裂了居民与风景资源相互依存的历史印记和真实连接,而系统性的缺失也导致对于居民实际问题的解决缺少具体的措施。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对风景社区居民的价值缺少全面、科学、系统的认知。本文以氵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其社区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建立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与风景区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用地叠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居民点调控的类型,同时结合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对每一处居民点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做出合理调整,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利益实现。

1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概况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西北部云贵高原东部,地跨镇远县、施秉县、黄平县等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东经107°43′24″—108°26′24″,北纬26°55′09″—27°17′17″[8],1988年被国务院审定批准为第2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4年贵州施秉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部分位于施秉喀斯特世界遗产地范围内。本次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施秉县内的云台山、杉木河、上氵舞阳、下氵舞阳等景区,面积234.78 km2。规划以具有世界唯一性、完整性、典型性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质遗产为核心,以氵舞阳河水系与历史悠久的古驿道为廊道,以独有的峰丛峡谷和回春地貌体系[9]、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苗族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为特色,通过资源保护、游憩利用与社区发展3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实现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2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社区价值及其影响评价

2.1 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

据现状调研统计,目前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内共有80处居民点,居民人口总数为9 930人,以苗族为主。其中,6处居民点人口在300人以上, 45处居民点人口在100~300人,29处居民点人口在100人以下[10]。这些居民点多顺应地形散点分布在山坡或山冲,居民多从事农耕和养殖业,随着风景区旅游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旅游业、工艺品加工业等其他有经济吸引力的行业。

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角度对风景名胜区的社区价值进行分析,其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社区居民、游客、政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风景区社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活价值、游憩价值、研究价值3个方面。

1)生活价值。指风景区社区提供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和功能。如道路与交通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社区的集市、商店满足居民购物需求[11],社区内有良好发展的产业使居民的物质生活能健康稳步发展等。

2)游憩价值。指风景区社区所具有的供游憩的效用,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或优美的景观风貌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悠久的历史文化或独特的民风民俗能够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等。游憩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区的旅游吸引力、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交通的通达性等。

3)研究价值。指风景区社区在建筑、景观、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代表意义,能够满足相关领域专家研究需求的效用,且值得予以保护延续。

选取体现社区生活价值、游憩价值、研究价值的评价因子,建立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社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表1)。

根据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表对氵舞阳河风景区内各个居民点进行价值评价,计算其每种价值的得分与总分的比例,得到各个居民点的价值特征,并按照生活价值突出、游憩价值突出、研究价值突出、无突出价值4个类型对居民点进行分类。

表1 风景区社区价值评价表

2.2 风景区社区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影响评价

在社区价值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风景区的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叠加分析,实现风景区社区规划与生态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的统筹协调。

规划以500 m×500 m的区域为评价最小单元,将景区划分为个1 122个小方格。选取喀斯特地貌、河流、草灌、森林、地质灾害等作为评价因子,对氵舞阳河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将整个风景区分为生态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3类区域,得到生态敏感度分析图选取天景、水景、生景、地景作为自然资源评价指标,选取建筑、胜迹、园景、风物作为人文资源评价指标,对氵舞阳河风景区的景观资源价值进行分析评价,落实到用地将整个风景区分为资源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3类区域,得到资源重要性分析图。将社区价值与风景区的生态敏感性、景观资源重要性进行用地叠加分析,并结合其交通地理位置,将每个居民点对风景区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综合影响进行评估,将居民点分为支持、不影响、威胁、特定情况下支持几种类型(表2),这些分析不仅为风景区的管理分区提供了依据,也为厘清风景区社区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提供了支撑。

3 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风景社区的本体价值可以将其分为生活价值突出、游憩价值突出、研究价值突出、无突出价值4种类型根据风景社区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综合影响,可以将其分为支持、威胁、不影响、特定情况下支持4种类型将二者进行叠加分析,并结合每个居民点的规模、产业等实际情况,可以将风景区社区分为旅游服务型、游憩型、保护型、生活生产型、衰减型和搬迁型等进行分类调控(图1)。如白垛村,生活价值突出、对环境无影响、且规模比较大,全村人口360人,可以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游憩型村落下院村,无突出价值、处在资源高敏感区域、对环境造成威胁,而且村落本身人口较少,规划为搬迁型村落。

通过风景社区分类调控,结合用地规划和经济产业规划,落实到每一处居民点,对其人口用地、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措施。

3.1 服务型居民点

1)特征及分布。生活价值突出且支持及部分在特定情况下支持风景资源价值保护、无突出价值但支持及部分在特定情况下支持风景资源价值保护的居民点。主要位于城关镇与云台山景区、上下氵舞阳景区的主要交通连线上,地理位置邻近核心景区,本身生活价值较高,且对风景区生态环境、风景资源无消极影响。

2)调控措施。规划服务型居民点21个,包括以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的主要服务村和以中草药产业为依托、远期以度假养生为特色的次要服务村。这些村落多与核心景区邻近,为避免其对风景资源价值保护产生消极影响,应控制其建设发展规模,并进行风貌、产业上的合力控制。

表2 风景区社区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综合影响评价

图1 风景名胜区社区分类调控方法

3.2 游憩型居民点

1)特征及分布。游憩价值突出、不威胁风景资源价值保护的居民点。包括喀斯特地貌景观村、民俗文化体验村、中药养生度假村、农业景观游览村等。其中,喀斯特地貌景观村是指村落空间格局与喀斯特地貌组合度高的村落,农业文明活动与喀斯特生态系统交错融合。

2)调控措施。规划游憩型村落18个,喀斯特地貌景观村发展地质科普生态游赏项目农业景观村发展农业休闲项目,保护其耕地风貌民俗文化体验村以苗族村寨游赏为主。规划低干扰游赏活动,避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3 保护型居民点

1)特征及分布。在建筑、景观、文化、风俗等物质及非物质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居民点。主要是苗寨村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应对其村落风貌进行保护。

2)调控措施。规划保护型居民点4个,对其建筑格局、农业传统、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等要素进行主动保护和传承发展。

3.4 生活生产型居民点

1)特征及分布。生活价值突出、地理位置离景区较远或不处在景区主要交通连线上、对风景区价值保护无直接影响的居民点。

2)调控措施。规划生活生产型村落13个,在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鼓励结合原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居民收入并提供就业机会。

3.5 衰减型居民点

1)特征及分布。生活价值突出但威胁风景资源价值保护以及部分游憩价值突出但威胁风景资源价值保护的居民点,由于位于生态高敏感区内,居民频繁的经济社会活动对风景区环境已造成较大威胁,需要引导其缩减居民数量、降低人口密度。

2)调控措施。规划衰减型村落5个,目前这些村落规模较大、搬迁困难,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村民主动迁移到服务型或生产型居民点,使其逐渐缩小或衰落。

3.6 搬迁型居民点

1)特征及分布。无突出价值、却威胁风景资源价值保护的居民点,这类社区本身生活价值、游憩价值、保护价值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其居民活动对风景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影响。

2)调控措施。规划搬迁村落19个,搬迁人口1 056人,结合经济产业规划对其产业发展内容及搬迁意向进行积极引导,确保居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

4 讨论

本文以氵舞阳河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风景区社区价值全面、客观的认知和评价,探索了风景区社区规划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风景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如何协调外部商业力量与本地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随着外来投资的进入,风景社区居民由于在资金、经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劣势,很容易在发展中被边缘化。而如果风景区旅游及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全部由外来企业提供,对当地社区收入和就业的改善是很有限的,不仅如此,社区居民的传统生存方式还会受到限制、成为旅游开发的牺牲者[12]。所以,首先在风景区资源调控方面,应该有一个价值判断,哪些风景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产品,哪些资源应该只为当地社区使用[13]?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应考虑主动为风景区社区发展提供教育、培训、资金和技术支持[14],更加关注为当地居民创造机会,建立自己的产业。

风景区建筑设施建设的类型、速度、规模,如何与社区居民达成共识[15]?如何在建设中保护、传承当地社区的建筑和文化特色?大家都知道保护的意义,在风景区设施建设中也更加注意地方传统的表达,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就是风景社区居民为了迎合旅游发展的需要,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房屋、街道、公共活动空间、甚至节庆活动,都变成了“展览馆”,虽然建筑风貌和景观符号没有变,但这已经不是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过度关注这些建筑、设施作为消费商品的作用,可能会破坏他们作为社区成员记忆的价值,从而在历史传统和社会生活中失去作用[16]。

时代在迁变,风景名胜区在发展,对风景社区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未来将以对风景区社区价值的客观评价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讨风景社区的发展问题,使其与风景资源保护、游憩利用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秘书处课题组.风景名胜区与原住民协调发展研究[N].中国建设报,2016-01-06(8).

[2]吴承照.风景观、可持续管理与风景区理论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6):73-78.

[3]JAMAL T B,GETZ D.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 (1):186-204.

[4]LOULANSKI T,LOULANSKI V.The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a meta ̄study[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1,19(7):837-862.

[5]GREG R,HALL D.Tourism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 ̄ment[M].London:Routledge,2000.

[6]金一,严国泰.基于社区参与的文化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园林,2015,31(3):106-109.

[7]韩锋.探索前行中的文化景观[J].中国园林,2012,29(5):5-9.

[8]«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9—2050年)»(建城函[1994]133号)[R].1994.

[9]China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er.South China Karst. (2014)[2016-07-20].http://whc.unesco.org/en/ list/1248.

[10]施秉县人民政府.贵州省施秉县地名志[M].贵阳:贵州黔灵印刷厂,1985:25-28.

[11]王应临.基于多重价值识别的风景名胜区社区规划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4.

[12]金慧华.论发展项目对土著居民环境权的影响:以世界银行土著居民政策为中心[J].政治与法律,2009(7):137-142.

[13]BRAMWELL B,LANE B.From niche to general relevance?:sus ̄tainable tourism,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tourism[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2005,16(2):52-62.

[14]HALL M.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0,8(6):441-457

[15]CHOI H,SIRAKAYA E.Measuring residentsƴattitude toward sustainable tourism: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4):380-394.

[16]SUSAN G.Finding a balance:heritage and tourism in Australian rural communities[J].Rural Society,2006,16(2),186-198.

Recognition of Communities Value in Scenic Spot and Their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W uyang River National Scenic Spot

Zhang Lin DengWenju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the key issue in the scenic spo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e comprehensive,scientific,and systematic recognition of community valu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ethod and approach of scenic spotplanning andmanagement.In the case study ofWuyang River National Park,the paper setup an assessment system for scenic spot community value,including three aspects of living value,recreational value and conservation value,which made a super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value character of each settlement ̄point,ecological sensibility and landscape resource importance.With the results,the different types of targeted settlement ̄point control measureswere proposedat the meanwhile,the viable planning method was also suggested with an ey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ented planning.The integrated harmoniz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of resource protection, recreation utiliz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l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scenic spot,planning,community,value,assessment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3.007

2016-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乡土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机制研究——以皖南乡村为例(51408431)”

张琳(1979-),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E-mail:596770394@qq.com

猜你喜欢

舞阳居民点名胜区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月光下的舞阳河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代表助力脱贫攻坚的舞阳“四重”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
樱桃橘子味
湖南革命老区新农村居民点整理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