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2017-07-09魏静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适宜性土地整治展望

魏静

【摘要】土地整治是目前提高耕地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进行评价是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和提高整治效率的前提,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基于2010-2016年间土地整治相关的文章,参照土地整治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对比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评价的不同形式和,对评价方法中应用的模型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治;适宜性;展望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许多大型、特大型城市不断向周边附属区域扩张,城镇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加剧了人地矛盾的演变。土地整治是目前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主要手段。随着土地整治活动的大规模推进,以耕地整理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农用地质量尤其是耕地质量必将成为未来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此,针对耕地整理的适宜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基于2010-2016年土地整治适宜性方向的文章,通过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集中论述基于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同方面的适宜性评价。本文主要以年代顺序和观点比较相结合的综述方式,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予以分析预测,研究结果以期揭示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各地政府及相关技术单位做土地整治适宜性分析提供参考。

1、国外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21世纪以来,土地适宜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GIS技术在适宜性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地质适宜性评价、农地适宜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评价等国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大多是基于GIS的基础之上,随之采用多指标决策方法、人工智能方法、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方法等对土地进行适宜性分析。多指标决策法其优点是大大降低了人为工作量,可以有效的整合数据;其缺点是,决策者对指标选择的喜好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适宜性评价的全面性。

德国最早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致力于改进农业生产条件的土地整治时期、致力于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建设用地的土地整治时期、多目标土地整治实施阶段,Dokic Vladan等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了土地整理对西班牙加利西亚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土地整理对农地农用起到很好的效果。Homero等提出在土地整治实施前开展景观生态效应的预测性评价有利于土地整理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整理方法的改进。Demetrio Munoz Gielen等人也认为从项目角度进行土地整理前的预测和整理后的评价十分重要。

2、国内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2.1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从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出发,采用人均标准法、户均标准法、空间扩展法分析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各乡镇村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村庄土地整治区域选择适宜性评价;通过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与适宜性评价分级,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以迁村并点为主要方向,通过不同分区间的空间整合,农村居民点整理机制,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合理引导与规划布局。基于样带区县域单元社会经济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和标准化指标值,得出农村空心化综合整治现状潜力与远景潜力;通过逐步回归对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筛选,同时为比较回归优劣性,对数据进行普通线性及Logistic回归;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引入了粗糙集理论,采用粗糙集属性约简原理,并结合灰色关联聚类法,从乡村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角度评价居民点整治适宜性,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治的有益探索。

2.2山地、丘陵、流域等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有学者在深入分析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基础上,着眼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了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的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并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将土地整治适宜性划分为4级;选取DPSIR模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作为本文的土地整治规划环评的方法;采用综合因子评价法,对榆中县高崖镇拟列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适宜区的土地,应尽可能采取集中连片整治,临界适宜区的土地,考虑生态发展的需要和整治工作的困难程度,不建议实施土地整治。

2.3土地整治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大部分研究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ArcGIS软件平台,分析研究生态环境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影响,并在新一轮的土地整治规划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选取生态环境影响测算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测算,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整治前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的角度,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4新技术与模型在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研究

充分利用GPS、RS获取土地信息和GIS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通过构建存储和多信息综合的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评价数据库完成了评价因子空间叠置和综合计算,提高土地整治理论技术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信息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借助GIS强大的缓冲区分析、DEM地形分析、叠加分析和空间插值运算等空间分析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加权指数法对岑巩县进行土地整治适宜性等级的综合评定及潜力分析;运用了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综合加权平均法、集约利用评价法和潜力调查评价法进行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利用空间叠加的技术手段完成了适宜性矩阵、数据库和图件等;从研究区域选取灌溉保证率、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和田块规模指数8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影响因素权重和耕地整治的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區耕地整治的适宜性分布图,最后进行预测结果检验。

3、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

3.1我国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以及公众参与度

第一部《土地整理法》诞生于1953年的德国,1990年原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土地基本法》,1993年颁布《俄罗斯土地基本法》。荷兰1985年,颁布实施《荷兰土地整理条例》。法律法规的颁布,为这些国家开展土地整理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保障。目前土地整理愈来愈重视景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土地整理项目,不仅仅是要单纯的追求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更应重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生态效益,要把土地综合整治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达到土地和生态保护双丰收。

3.2国内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多集中在农村综合整治的分项研究上,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灵活

国内缺乏定量化的研究,基本为定性研究,用以解决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集中在农村综合整治的分项研究上,主要包括整治前的潜力研究、整治后评估研究,對适宜性评价上,目前还缺乏一个涉及到全部影响因素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类型适宜性研究。

评价单元过大,主要以区、县为研究的评价单元,实际情况中,县域内现状特点差异较大,一套指标体系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细化评价单元以适应不同的研究目标。

3.3目前我国对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理论方法尚不完善

多因子综合加权法是根据不同评价因子对评价目标影响大小赋予适当的权重,将评价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土地适宜性值叠加分析方法容易理解和操作,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评价因子,准确理解各评价因子及相应权重意义;基于贝叶斯概率模型的耕地整治适宜性评价虽是一种更为量化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但该方法只适用于已开展过耕地整治项目的区域,并且已开展耕地整治项目数量越多,评价结果就越准确。

4、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

4.1土地整治的区域安全研究

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必将对环境造成影响。在保证规划能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影响,规避和减轻恶性影响,是评价规划科学性、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有大量关于土地整治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但是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的侧重点是土地整治对外部环境的作用,换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整治规划与外围环境的影响关系,并没有对土地整治区域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整治对区域内部安全的破坏性、整治后土地利用结构与区域安全的协调性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所以土地整治与区域安全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未来土地整治研究的重点。

4.2产业结构对土地整治的影响研究

土地整治研究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参评因子都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虽然土地整治规划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可以在假定自然基础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分析不同产业与不同土地整治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再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确定出不同产业结构与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相关性。最终探索分析出当前产业结构条件下,适合开展的土地整治类型。

猜你喜欢

适宜性土地整治展望
论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某院心内科前列地尔注射液病历点评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基于GIS和AHP的避暑地产布局适宜性研究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