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课堂中“点拨”艺术探讨*

2017-07-07操时良

物理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点拨摩擦力规律

操时良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江苏 新沂 221400)

·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中“点拨”艺术探讨*

操时良

(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江苏 新沂 221400)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求学生多学、多讲,但在教学实施中,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实现让“学生多讲”,那教师就得少讲,教师的讲就应该达到“点拨”的艺术性效果。本文针对不同课型,探讨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点拨学生。

高中物理;学讲课堂;点拨艺术

“点拨”中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心理和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真正做到有效的点拨?我们应针对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等不同课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点拨,现举例探讨。

1 概念课中的“点拨”

概念是物理知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建构物理规律等的基本单元,是物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物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概念教学首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奥苏贝尔的概念同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实现概念转变,使原有的认知系统和经验系统有所增长(同化)或发生调整和改变(顺应)。因此,我们在进行“点拨”时应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2) 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前概念对概念教学起正迁移还是负迁移的作用?(3) 如何设置合适的情境进行点拨?下面以“摩擦力”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1 前概念分析

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头脑里有很多关于摩擦力的错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摩擦力只能使物体静止,不能使物体运动;(2) 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3) 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

1.2 点拨策略

情境一(实验):如图1所示,粉笔盒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

图1

问题1:请大家根据滑滑梯的经验判断一下,粉笔盒有向哪儿运动的可能?

问题2:那它为什么没下滑呢?是谁阻止了它的下滑呢?

问题3:可见,静摩擦力成为粉笔盒向下运动的阻力。那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认为“摩擦力只能使物体静止,不能使物体运动”?

情境二(动画):物体在传送带的作用下从低处运送到高处。

问题4:物体又是如何能从低处被传送到高处的呢?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吗?摩擦力是使其运动的动力,还是阻力?

问题5:可见,摩擦力也可以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静摩擦力。那“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作用”总该成立吧?

情境三(学生实验):大家用手搓桌子。

问题6:手搓桌子的过程中,手与桌子发生相对运动了吗?手受到的是什么摩擦力?而桌子呢?

通过以上6个问题的点拨,有效地突破了摩擦力概念教学中前概念的负迁移性影响。

2 规律课中的“点拨”

物理规律反映了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重演论告诉我们: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恰似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中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课教学应在符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重演物理思想与规律的形成过程。因此,对物理规律的形成、规律的建立以及规律的应用,还有规律得出的科学方法上进行点拨很有必要,这可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规律。

图2

规律课分为实验探究型和理论演绎型,在这种课型中,首先教师应探明该规律的得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规律和科学方法;第二,找到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逻辑主线;第三,设计实验来证明演绎理论的正确性。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平抛运动”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

2.1 设计路线

作为理论演绎得出的规律课,更应该凸显教学的逻辑力量,应该具备鲜明的逻辑主线,设计路线如图2所示。

2.2 设置问题

根据路线图,结合具体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如下5个问题,以实现对平抛运动规律的有效点拨。

问题1:曲线运动相对直线运动比较复杂,如何分析曲线运动呢?对平抛运动又该如何处理?

生:化曲为直,分而解之。

问题2: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受力如何?

生:水平方向不受力,竖直方向受重力。

问题3: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和竖直方向上各做什么运动?其速度和位移有怎样的规律?

问题4:平抛运动物体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如何证明?

问题5:图3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频闪照片,从照片中的数据上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图3

生: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演绎结果的正确性。

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都是在一定的规律基础上得出的,因此,点拨应定位在得出过程、规律探索的方法要素等方面。

3 实验课中的“点拨”

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往往负责实验的操作,学生主要是观察和思考,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应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来;在分组探索实验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设计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的手、脑、眼、耳并用,从而让实验教学实现有效乃至高效。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对实验中会出现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预估,并在合适的环节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点拨。如在演示实验时,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教师在演示时应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积极地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最终达到使实验结论能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下面就以“力的分解”为例,加以说明。

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个直角木支架、一块塑料垫板、一根橡皮筋、一个小车和一根钉子来做该实验。实验共分4步进行:

(1) 如图4所示,将直角木支架水平放置在讲台上,用塑料垫板做斜面;

图4

图5

(2) 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支架上,另一端与小车相连;

(3) 如图5所示,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提出问题1和问题2。

问题1:你观察到塑料板和橡皮筋在放上小车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塑料板变弯曲了,橡皮筋变长了。

问题2:这说明小车对斜面和小车对橡皮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生:压斜面、拉伸橡皮筋的效果。

(4) 在小车上逐渐增加砝码,依次抛出问题3、问题4以及问题5。

问题3:塑料板和橡皮筋的形变与增加砝码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形变量均加大。

问题4:如果没有小车及砝码的重力作用,会有这些作用效果吗?

生:没有。

问题5:若将重力按效果进行分解,你该怎么分解呢?

生:沿斜面向下和垂直于斜面。

可见,在实验中适时地进行提问和点拨,比如对实验现象的点拨、实验现象产生背后原因的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被及时点燃,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4 习题课中的“点拨”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中为了巩固和应用知识而常用的一种课型,在习题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乃至高效,关键看老师能否适时恰当地进行追问和点拨。比如,在计算题教学中我们应从审题教学入手,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题习惯,关注物体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和能量转化三方面,并逐一对这三方面进行点拨示范,最终内化成为学生的审题习惯。下面就以一道常见的传送带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如图6所示,传送带与地面的夹角θ=37°,A、B两端间距L=16m,传送带以速度v=10m/s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现将m=1kg的物体,无初速度地放置于A端,若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试求:(1)物体由A端运动到B端的时间;(2) 物体由A端运动到B端,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图6

首先点拨受力情况,并对易错点摩擦力方向进行点拨。

问题1:物体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其次就运动情况进行点拨。

问题2:物体会做怎样的运动呢?

第三,对分析问题的细节、关键处进行点拨。

问题3:若物体的速度达到了传送带的速度,物体的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吗?其运动情况又会是怎样?

第四,从能量转化角度进行点拨。

问题4:如何计算系统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第五,进行变式拓展点拨。

问题5:若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以v=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结果又将如何?

以上5个问题从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能量转化三方面逐一追问,以实现规范审题;通过细节追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变式追问,以实现触类旁通之效。

5 “点拨”艺术的反思

5.1 点拨的角度要精准

点拨要切中要害,在点拨角度的选取上达到精准的要求,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材,二是学生。因此,教师应该首先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熟知哪些内容为重点?哪些内容为难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情况如何?这样就可在诸如知识的新旧连接、方法的选取等方面进行点拨。

5.2 点拨的语言要简练

点拨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当然,更多的是教师的语言。因此,语言作为师生对话交流中较常用的一种载体,我们在课堂上就得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求字字珠玑,但也得力求达到“言无虚发”的要求。

5.3 点拨的时机要恰当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这种发现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创设良机进行适时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搭出使学生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

[1] 孙枝莲.中学物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

[2] 操时良.彰显教学逻辑的问题串设计策略[J].物理通报,2016,(3):71.

[3] 邢红军.高中物理高端备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1.

* 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编号:KT1013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点拨摩擦力规律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透析摩擦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巧解规律
神奇的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