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的硬伤在哪里?

2017-07-05于佳乐

经济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分学院学校

于佳乐

创业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课程门数比2015年增加了14%,设立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20%,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达到300余万人次。学校为创业教育不遗余力,学生对创业从不缺乏激情与梦想。那么,在创业风潮之下进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究竟如何?

教育方式渐成体系

有3年创业史的长春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唐建向《经济》记者回忆自己的经历时称:“大学期间创业最大的顾虑有两个:担心创业不成功又耽误了本身课业影响毕业学分;担心项目有创意没指导最后无法落地。”

唐建的顾虑曾是大学生创业者普遍存在的心理负担。所幸的是,在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要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后,针对大学生创业这一最现实的顾虑,不少高校已迈开创新步伐开始尝试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多所大学也支持用创业替代学分,以鼓励学生。

据记者了解,在广州大学,学校共设立了20个创新创业学分,除了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实验实践课程外,参加创业精英班、创客精英班学习,以及创新创业学术讲座、沙龙和比赛活动,发表创新创业学术作品、开发产品、获取专利、形成创业项目和创业计划书等都可转换相应学分,同时允许休学创业,本科修业期限放宽至6年。

2016年6月,广州大学就有数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带着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展成果证明参加课程免修答辩,他们获得免修创新创业实践所对应的相关课程,并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除了教学制度上的创新,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创新创业课程也开始大量走进各校全校性的通识课程安排之列。

长春科技学院校长助理毕庆三告诉《经济》记者,创业通识教育已是长春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创业基础》《创业思维》《创业方法》均为1学分占16学时;互联网线上课程教育为2学分占32课时;各分院结合专业特色开设1-2门的创业实践课为4学分;同时还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和校友走进校园,组织特色、品牌讲堂。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成功孵化毕业企业200余家,涌现出25个‘长春市十佳大学生创业标兵,学校每年安置大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就业2000余人。”毕庆三告诉记者。

2014年是教育改革元年,期间诞生了一大批应用型大学。这些学校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校长当CEO,让学生选导师,让导师选校长。

焦点电商学院就是此类学校。据《经济》记者了解,学院招收的都是一群未上过大学的青年人。招生标准只有3条: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网游。来自上海的1000名创业者通过网络接受该学校的在线创业教育指导。

2015年底,80后创业者赵宇就报名参加了焦点电商学院创新创业的课程,他准备开发一款帮助用户尽快找到电动车停车位的APP。赵宇告诉记者:“有想法但实施起来一头雾水的项目让人十分头疼,好在有机会能到创新创业班上进修。电商学院除了有惯常的课程教育产品,还为学员创业项目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对接投资机构与孵化平台。”

就在前不久,赵宇借用焦点电商学院的停车场路演了自己的充电共享系统。

教育考核简单“记工分”

《经济》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创业教育虽然已初现模型,但在为学生“扶上马送一程”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山大学一位教授介绍说,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院,见证了省内很多高校创业学院开办的过程。但目前看,师资不足却成为了制约创业学院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发达国家,每百位学生对应有8-10个创新创业导师,而目前省内大多高校配备的创新创业老师都达不到这个比例。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目前创业学院邀请的校内、校外导师,大多都处于理论和实践的两端,缺乏既懂跨界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验的专业老师,然而这些老师才能真正系统化指导学生从创业创意到最终创业成果转化。

贵州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詹一览在该校负责创业教育,他也向《经济》记者坦言:“我们自己没经过培训,也没有切身的创业经历,只能通过个人的人生经验给学生灌输一些东西,或者上网查一些资料。”

“学校创业教育多数还处于空中楼阁。”创智汇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强向《经济》记者评价称,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在逐步推动创业教育,但目前仍处在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发展国家经济“驱动力”的高度。而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创业教育效果的考核指向也是各大高校的迷茫点。

“基本上,学校、外界機构都以创业团队多少、融资规模、注册了几家公司等数据来评价创业教育成果。”在谢强看来,这是简单粗暴的“记工分”。

毕庆三也向记者抱怨:“如果单纯以数量为依据来考核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成果,就免不了有学校为了数字做面子工程。并且,创业者阶段性的成功或者失败不完全是评价的依据。但又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估计哪个学校也没有弄清楚。”

谈及此,毕庆三认为,这还不是让他们最头疼的问题。“政府层面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才是我们最大的难处。”

的确,从我国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资金来源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是以招收学生缴费的学费为主,“以学养学”的发展道路。资金运用上扣除正常的教学开支、管理开支和设备开支,所剩部分已然不多。这样一来,学校本身资金就有限,而对非衡量教学成果的创业教育又要求加大投入,使民办学校力不从心,阻止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

创业教育应避免“走形式”

《经济》记者曾以学生的身份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听了数次创新创业公开课。在这两次公开课上,每个学校都请了外界各个领域的创业导师讲解关于政策、法律、财务方面的知识,并且也请到了一些企业家来校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诸多学生称,正是因为学校提供的创业辅导,才使得他们在创业中少走很多弯路,规避很多风险。

但各高校的教育方式、力度都由自己掌控,效果也千差万别。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大二学生陈兴平倒认为自己学校的创业教育有点“用力过猛”。

他的理由是,学校将创业课程设定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教授的课程内容却是创业管理。“当我们还不知道创业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情况,学校就先教管理了。”陈兴平说,创业应当是通识课程,但学校经常把一些学生拉出来专门成立创业班。

“你认为什么是创业?什么是创业教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曾向1.5万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在回收的1.2万多份问卷中,80%的学生回答是“创业就是做生意,创业教育就是让老师教我怎么赚钱”。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谢强说,事实上,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都去当老板,而是培养一种企业家精神。学生存在普遍误解的原因,是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走形式”“运动化”。

的确,一流的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更不是把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而是创造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将来可以创办企业,也可能是创办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在大型组织中创造性改变现状,实现创新突破。

谢强表示,创业教育本应该“顶天立地”。执着创新创业研究,帮助大学生创造平台、提供平台是“顶天”;而在创业教育实践里边脚踏实地去帮扶大学生是“立地”。但截至目前,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搭建好,而如何真正落地却是需要思考的下一步。

猜你喜欢

学分学院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
学分美食
学校推介
学院掠影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