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途玉米

2017-07-05崔明理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食物玉米食品

崔明理

大荧幕上,有关农业的影片并不多见。或许因为太过寻常,亦或许因为离消费者日常生活太过遥远。观众更喜爱看到的是农产品的下一站——美食。早些年有周星驰的《食神》,迪士尼出品的《料理鼠王》,近两年还有以美食为切入点的《火锅英雄》、《“吃吃”的爱》等影片。另一个角度看,相较于警察、医生、记者等对大荧幕贡献了许多题材的行业角色来讲,愿意讲述农业从业者故事的影片确实少之又少。

在我看来,农业作为最古老、最根本的行业,其运作过程本身没有过多的“矛盾”因素——而“矛盾”恰恰是戏剧冲突的源泉,因此往往很难以农业为题材创作影视作品。不过,农业具有特殊的厚重感和人文色彩,而且农产品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或多或少对农业有一些看法和思考,因此特别适合创作纪录片。

对农业从业者而言,能够欣赏到讲述“圈内”故事的影片,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每天的工作,也是一大快事。而且说不准在观影的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觅得营销金点子或者行业发展先机呢。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推荐一部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影片——《食品公司》。影片由美国人罗伯特·肯纳导演,从美国快餐业入手,逐步向种植业、畜牧业、育种业说开去,揭露了美国大型食品公司经营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惜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以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在经营上取得丰厚利润的黑幕。相较本片的正式译名《食品公司》而言,另一个译名或许能更好地反映影片的内容和创作者的倾向——《毒食难肥》。

该片于2008年在美国上映之后,遭到了片中矛头所向——美国大型食品公司的联合抵制。美国肉制品商联合起来采取行动反击,创立多家旨在树立正面形象的网站,其中一家网站在电影名《食品公司》前加上“安全”二字,名叫“安全食品公司网”。网站宣称,美国农产品“安全、买得起、供应充足”。此外,虽然影片意图揭露美国牲畜生长条件恶劣的状况,但是时任美国农场管理局负责人梅斯·桑顿说,美國农场足够重视牲畜生长状况。桑顿表示:“如果农场主或牧场主不关心他们的牲畜,他们的生意就做不下去。”

虽然有人从纪录片制作角度批评该片“倾向性过强,影响观众自我判断”,但《食品公司》不失为一部反映美国式大农业发展问题的佳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便是对它的肯定。

美国在“工厂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比其他国家走得都要远。这无疑是世界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在肌理上也存在难以解决的症结。近日发布的“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早期收获”清单中,包括了时隔 14 年,再次允许进口美国牛肉等内容。近10年前上映的《食品公司》,现在看来,依然能对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带来启发与思考。

我们吃的食品到底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是谁在操控着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什么造成了廉价的食物供给?效率背后的巨大代价是什么?《食品公司》替普通美国消费者提出了这些问题。

影片开篇便讲到:美国农业在过去50年里发生的变化要比过去的一万年还要多。但是代表美国农耕时期的形象,仍被用来销售食物。在商标与包装封面上,农夫、农场围栏、粮仓等田园风光的形象,都在营造着这些商品“产自天然农牧场”的假象。要是你追踪一下食物的供应链条,例如那些收缩薄膜包装的肉类,你会发现出乎意料的真相,这些食物都是在工厂里生产的。不是农场,而是工厂。这些肉类是由大型跨国公司生产的,根本与田园牧歌无关。

美国超市中琳琅满目、无比多样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幻觉,繁荣的表象掩盖着美国农业大规模工业化的冷酷现实。无数种商品背后,其实只有少数几家超级农业企业和玉米、大豆两种农作物。

作为普通消费者,很难把我们吃的肉和玉米划等号。影片抽丝剥茧,为消费者还原了真相:不管猪牛羊天性爱吃什么,在食品生产线中,他们一概吃玉米制品。美国的玉米产量惊人,在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下,价格超级便宜。它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称之为美国食品体系的坚强基石并不为过。美国饲养的绝大部分鸡、牛、猪甚至水产品,都以玉米为食物,玉米糖浆还大量渗透在糖果、软饮料、奶制品中。不管吃牛排、烤鸡、火腿还是熏三文鱼,一直到喝可乐,其实你全都是在摄入玉米。我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缺少营养,但为了获得必需的营养,我们只好越吃越多,从而无法避免地陷入恶性循环。

牲口吃过玉米以后,长肉特别快。人吃过由这些牲口变成的食品以后,长肉也特别快。纪录片中采访了一家拉丁裔移民,父母养家糊口非常忙,既没钱也没时间准备一日三餐,他们基本靠快餐为生。美国快餐既便宜又能吃饱,“一颗花椰菜要1.29美元,但一个汉堡只需要99美分。”面对喊饿的孩子,父亲做出了选择。不过观众只要看看一家人的腰围就知道廉价食物的真实价格。那位父亲的糖尿病已经很严重,正面临着视力下降乃至失明的危险。

那么,如此高度工业化的食品生产系统是如何产生的呢?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起源于快餐。麦当劳兄弟经营着“免下车餐馆”,这是种顾客只需在车上点菜、由服务人员送上的餐馆。但他们仍决定节省成本、简化流程,于是他们裁掉了所有服务员,又把菜单尽量简化。这就是他们在餐饮业的“一个革命性的创新”。他们基本上把食品工厂搬到了餐厅厨房后面。他们只训练每个员工做一件事,周而复始地做同一件事情。因为每个员工只需要做一件事,所以他们的工资很低,也很容易找到其他人来代替这些员工。这种生产无差别而又廉价食物的思路,在各方面被广泛运用,造成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麦当劳成为美国最大的碎牛肉买家之后,他们希望他们的汉堡无论在哪里买的,吃起来都是一样的味道,于是他们促成了碎牛肉生产方式的变革。麦当劳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买家,也是下列食品的最大买家之一——猪肉、鸡肉、西红柿、生菜甚至苹果。这些庞大的快餐连锁店想要大型的供应商,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现在只有几家公司控制着食物供应系统。

在20世纪70年代,最大的5家牛肉供应商,只占有25%左右的市场份额,到今天,最大的4家,就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猪肉市场,即使你从不在快餐店吃东西,你吃到的肉还是由这个系统生产的。

在剖析美国工业化食品生产体系之外,影片还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批判了美国的畜禽养殖环境,分析了养殖户和种植户是如何被大公司“绑架”生产的,揭示了由工业化食品生产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以及透视了支撑“廉价”农业生产体系的政治、商业体系。

影片最后向观众表达了一个观点:你可以改变这个系统,每天有三次机会。

《食品公司》揭露了问题,也尝试提出有机等解决方案。不去评判影片反映的问题,也不盲信影片给出的答案。我认为,观影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对每个人的启发与思考。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消费者如何才能购买到真正放心的农产品?人类与食物,究竟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影片上映多年以后,仍能带给大洋彼岸的我们足够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食物玉米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收玉米啦!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