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你活在可怕的人声鼎沸中

2017-07-05张若瑾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林恩苏珊李安

张若瑾

因為我看的是普通3D版,对于这部电影4K/12帧的革新技术不予置评。单就“讲故事”这个角度分析,感觉还是非常震撼和动人的。之前在美国上映观众给了不及格的5分,或许就像大家说的,美国想要一部反战励志电影,李安恰恰拒绝了说教。当然,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这次的故事讲得感人。这部电影所关注的角度,是比利这个大男孩作为一个人本身,对于战争的态度比较暧昧,这既是李安作为东方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也是他作为电影人专注讲故事的纯粹性的可贵之处。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像是在嚼一根青草,刚看完在影院热泪盈眶,觉得很丧很涩口,但是接下来又忍不住继续嚼,继续咂摸,草的那种特有的香味儿又慢慢出来,等到差不多吃完的时候,留下满口的苦涩,记忆深刻。

影片选在11月11日美国退伍军人节上映,意味颇深。一个废弃的录像机无意中拍下年轻的士兵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在伊拉克战场上与当地民兵肉搏的场景,视频流出后被美国民众奉为“民族英雄”,并以某种政治需要回国在一场足球赛的中场休息时间进行表演,其中用插叙的方式,以林恩的视角闪回了很多在伊拉克生活的场景。回国后的林恩面临着留在美国和继续前往伊拉克的艰难抉择,我所说的“可怕的人声鼎沸”,是这个年轻的士兵在两个选项之间的砝码,都是通过旁人的言论构成,作为一个所谓的公众人物,他早已可悲地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即使在标榜自由的美国。

记者招待会上短短的几次暗送秋波,拉拉队员苏珊便将自己送给了林恩,就在我们感概一见钟情的奇妙之处时,林恩表示想带她一起逃跑,这时姑娘神情凝重道:“你不是应该回到战场上去吗?”林恩赧然。这场无疾而终的浪漫,只是因为姑娘迷恋的“英雄”光环,离开了这个头衔,恐怕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大男孩的单恋吧。面对记者带有明显指向性的发问,林恩和战友们需要像玩偶一样用幽默的方式给出需要的答案,只是当被问到和当地民兵近身搏斗很英勇的时候,想起当时身体发抖的自己和班长“蘑菇”的惨死,林恩才苦笑道:“我生命中最坏的一天竟被拿来夸赞。”他们任由足球赛场表演的工作人员摆布,在被现场烟火惊吓之后,悻悻地上场表演,像背景墙一样杵在歌手们的后面,接受着民众或狂欢或唏嘘的叫嚷,林恩看到缓缓升起的国旗,想象的却是在一片草木葱郁的小房子里和苏珊缠绵。林恩的家人是美国普通群众的一个缩影,他们都为他是一名为国争光的勇士感到骄傲,只有姐姐想要林恩回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但我对此的理解是姐姐更多的是出于对往事的愧疚和心灵的不安。至于什么选择才是好的,恐怕无法给出答案,所以当姐姐问道:“你们真的为他们带来了民主吗?”林恩是沉默的,为伊拉克人民带去和平不是林恩的初衷,参军不过是为了逃避毁掉姐夫豪车被判刑的缓兵之计。

故事的结局林恩惜别姐姐,回到战场,像死去的“蘑菇”那样,车上的每位战友互道“我爱你”。这看上去是林恩的选择,其实他有的选吗?我的理解是否定的。他们是美国民众心中和平和国威的缔造者,是他们彼此的依赖和支柱,是居心叵测的石油大亨口中的掘金人,是政客和投机商人用以表演和消费信任的工具。除了残酷战争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恐惧,他们还要接受记者的刁钻问题,维护一见钟情的姑娘心中的神化形象,忍受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化解另一些对于美国士兵的轻蔑甚至侮辱。在回国后的这场“战事”里,林恩和他的战友们显得更加手足无措。在这一切之中,回国显得很是艰难,这几种形象的崩塌,像是食物链缺失的一环,社会和自己都显得尴尬而不安。

当你的身边人声鼎沸,没有一个人可以装聋作哑,独善其身。于是,个人的命运就显得很次要,甚至不能被自己主宰,这才是战争之外更可悲的地方。那身军装不再是出身入死的盔甲,而是免于窥探丑陋现实的痂皮。

喜欢李安就在于此,他的故事,从来不给观众深化主题的方向性引导,只是对于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细致呈现。不表明态度是最好的态度,他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去自己思考,战争的正义也好,人性的窥探也罢,都带着不同观众的不同气味,这正是讲述故事的更好方式。所以作为一个迷妹,有人问我这部评分不太高的电影究竟如何的时候,我的回答是:“李安是那种不会让人失望的导演。”

猜你喜欢

林恩苏珊李安
青梅竹马
林恩是个好少年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最高贵的导盲犬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谁来付账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