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居小记

2017-07-05叶延滨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家庄聊斋蒲松龄

叶延滨

这是我第二次到淄川蒲家庄,上一次来参观蒲松龄先生故居是十年前的事情。从张店到淄川变成了高速公路,蒲家庄外面也多了许多的集装箱式的新建高楼和仿古商号。蒲家庄依旧是窄仄的村道,两侧低矮的平房拥簇迎客。

上一次是亦步亦趋地跟着导游看故居里的真假物件,这一回便悠闲地在陋室里的小院里琢磨,信马由缰,这里记下的只是与写作有关的几个想法:原创、编辑与改编。

说到原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白话文讲就是:在听故事的房子里记下的神怪事情。蒲松龄先生说得明明白白,这是我听来的故事,我只是记录者。先生太老实,先生也太谦虚。但是,大家还是公认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是原创小说,我想也有道理:一是无从考证谁是讲故事的创作者,我们知道的源头就是蒲先生那些密密的蝇头小楷记下的故事,蒲松龄后人保留了《聊斋志异》的手稿,如今还珍藏于辽宁博物馆,黑字白紙,青史为证;二是蒲先生用文言文写作完成这些故事,从传播角度和写作角度讲,都是一次真正的创作。今天在手机上许多精彩的当代“聊斋”何止九十篇?九千也不止,只是人们不知道作者是谁,电讯公司挣了钱,写手们得了稿费,也就不在乎那署名权了。

再说编辑,蒲松龄是个大作家,也是个好编辑。他将这些几乎不太相干的狐仙、道士、花神、贪官编到一部书里,让小鬼们有了大舞台,让小人物有了大排场。有些事是无法先知先觉的,比方说手稿,今天当编辑不太乐意作者寄手书的文稿,因为读来不便,要用也麻烦,还需录入,费时费力。电子稿件的传输方式,作者和编辑都省了不少心力。只是这样,手稿便成了稀缺物件,尤其是名家手稿,更是藏家花钱抢购之宝。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星星》当编辑,每个月要读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稿子,最后都交给废品收购站统统化成纸浆了。现在想来,那些顾城、阿来、苏童们被编辑用红笔涂来抹去的稿纸,若能保留下来,不就是个收藏家了吗?

再说改编。“聊斋”这部不算巨制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越来越吃香,得益于改编。上世纪新文学运动后,许多文言文名著束之高阁,灰扑虫啃。“聊斋”得到鲁迅夸奖,也因篇什短小,故事奇诡,部分篇目被改写成白话文流传。后来又改成“连环画”风靡全国,再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追捧的题材,虽说电影《画皮》与《聊斋》里的《画皮》说的不是同一个事情了。不断地改编,让《聊斋》真是一个“讲故事的房子”,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

也许这是一个启示:原创的、认真编辑完成的、经得起岁月不断改编而新意盎然的作品,就是一口“柳泉”之井,清洌之水,润泽一代代人心……

(《羊城晚报》2013年7月24日)

【思考】

1.文章标题中的“蒲居”指的是什么?“小记”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大家公认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是原创小说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4.文中的画线语句能否删去?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5.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对文章结尾一段作简要赏析。

猜你喜欢

家庄聊斋蒲松龄
蒲翁故里传唱聊斋俚曲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梁晓声:我与《聊斋》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蒲松龄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蒲松龄纪念馆赴台举办蒲松龄聊斋文化展览活动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
蒲松龄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