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生元长期治疗肝硬化的肠道微生态变化

2017-07-05孙建华王少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3期
关键词:双歧菌群肝硬化

孙建华 王少丽

(1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科,山东 烟台 265200;2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山东 烟台 265200)

合生元长期治疗肝硬化的肠道微生态变化

孙建华1王少丽2

(1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科,山东 烟台 265200;2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中医科,山东 烟台 265200)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粪便中菌群的情况,为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肠道微生态的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给予合生元(乳果糖和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后观察对比治疗组与肝硬化对照组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感染科所收治的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肝硬化对照组和合生元组,合生元组在常规保肝抗病毒的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1.5 g,1天3次)及乳果糖(10 mL,1天3次),疗程为96周,肝硬化对照组,仅给予保肝、抗病毒、白蛋白等常规治疗。并以15例同期健康在校大学生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并用秩相关检测法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临床表现主要为:双歧杆菌减少(10.10±0.95比8.10±1.23,P<0.05)。给予合生元治疗后,合生元组双歧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增多(9.98±0.85比8.40±1.05),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 根据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临床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益生菌制剂能有效改善临床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症状。

益生菌;合生元;肝硬化;肠道微生态

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肝脏的解毒功能退化,易导致肠肝屏障及门脉高压的形成[1]。经肠吸收的物质得不到肝脏的解毒进入患者体循环,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细菌感染、脓毒血症及内毒素血症的出现[2]。当患者体内出现因各种炎症刺激机体免疫体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后,能够导致患者全身器官受损甚至出现衰竭的现象的出现。这一现象对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保持起到恶劣的影响,进一步影响肝硬化患者的以后。本次研究针对肝硬化患者及体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经治疗后发现益生菌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报道如下。

表1 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肠道菌群的比较(x-±s)

表2 治疗后合生元组与肝硬化对照组的比较(x-±s)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本院自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8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即合生元组,肝硬化对照组,每组39例。肝硬化组患者年龄23~84岁,平均年龄(58.73±3.47)岁,合生元组患者年龄24~82岁,平均年龄(59.05± 3.92)岁。健康对照组为15例同期健康在校大学生自愿者,年龄20~25岁,平均(23.02±0.47)岁。所有入选人群于半年内均未使用抗生素类及益生菌类药物。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对所有入选对象收集新鲜全便,对粪便样本持续6 min混匀,并将待混匀样本于4 ℃环境中进行密封保存,所有样本于8 h内处理完毕。

1.2.2 测定方法。肠道菌群的检测:取新鲜的粪便样品0.5 g加入至4.5 mL生理盐水中,并按照10倍连续稀释法将样品稀释至10-9。分别取50 μL 10-9、10-7、10-5、10-3和10-1样品液依次将样品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将样品中的氧菌孵育在35 ℃孵育箱内,培养时间为24 h;将样品中的酵母样真菌孵育在35 ℃的孵育箱内,培养时间为48~72 h;将样品中的厌氧菌采用抽气换气培养法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为48 h。使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美国梅里埃公司提供)进行细菌鉴定。测定结果以每克粪便湿重中菌落形成的单位的对数值进行表示(1 g CFU/g)。细菌的选择:选择需氧菌2种(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3种(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酵母样真菌。

1.2.3 治疗方法:肝硬化对照组及合生元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利尿、白蛋白等常规治疗,合生元组特殊给予: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商品名: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提供。规格500毫克/粒,含活菌各5×107CFU/g)每3次/天,每次3粒;②乳果糖口服溶液(山东莱阳市江波制药提供。规格10亳升/瓶,)每3次/天,每次10 mL。共治疗48周。于治疗前,治疗96周后分别检测。

1.2.4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有关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修订的病毒学肝炎防治方案中的乙肝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1.2.5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定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应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或采用两个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2。

3 讨 论

在人体中肝脏与肠道之间的联系紧密,正常人肠腔内环境的稳定能够有效的抑制人体炎症的出现及对肝脏的免疫平衡起到积极的免疫调节作用[3]。当人体内的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致使患者肠道内环境失衡可导致肝脏的网状内皮细胞功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4]。进一步使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将对肝脏从无症状表现发展到肝脏的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转变。近年来通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肝硬化及并发症的相关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推其原因可能与肠道血液活化肝脏的功能有关[5]。肝脏内分泌的胆汁等进入肠道后对肠道内环境也起到维护平衡的作用。在患者处于肝硬化阶段时患者的肠道动力障碍是导致患者出现肠道内细菌过度繁殖的条件,对于目前临床中使用的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导致患者肠道内菌群的大量死亡致使菌群相互之间失去平衡[6]。有些学者认为抗生素导致患者肠道功能发生变化是由于抗生素能够改变肠道内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构成对肠道内细菌总数的影响不是很明显[7];对于抗生素导致的患者体内菌群发生异位及患者肝脏功能损害及内毒素血症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是由于抗生素能够改变肠道细菌的菌群之间的生长状况。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患者的肠道出现水肿、患者的肠道动力不足、消化酶种类及数量的减少、蠕动不规律及食物残渣的聚集堆积等极易对肠道内细菌的生长环境及菌群之间的稳态造成恶劣影响。

本研究应对肝硬化患者粪便中的6种细菌的数量及比例进行检测,并应用合生元(乳果糖和双歧三联活菌片)进行长期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为深入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奠定基础。

[1] 陈燕飞.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分.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10):793-804.

[3] 张扬.合生元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NAFLD及其对TLR4的影响[D].广州:广东药学院,2014.

[4] 赵杰,朱维铭,李宁.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与炎症性肠病[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4,21(4):251-253.

[5] 郭慧玲,邵玉宇,孟和毕力格,等.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2):400-410.

[6] 罗山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肝损害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9):25-26.

[7] 吴夏飞,连娜琦,陆春风,等.肠道菌群对慢性肝脏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12):1644-1647.

R657.3+1

B

1671-8194(2017)13-0113-02

猜你喜欢

双歧菌群肝硬化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