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来,梦的内容不再是隐私

2017-07-05

奥秘 2017年10期
关键词:编码方式脑电波梦境

人人都会做梦,梦,既真实,又虚幻,其究竟属于心理因素,还是想象,至今仍得不到最权威的解释。对于自己的梦境,我们自己在一觉醒来后尚不能完全记得,无法完整陈述其中细节,别人想要探知你的梦境,则更是天方夜谭。

梦境无法被窥探,所以尽管它承载着我们的不少秘密或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依然不用担心它会溜出我们的脑海,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幻电影也越来越让人信服,一部名为《盗梦空间》的经典科幻影片,让我们开始担心自己的梦会不会有一天不再只是一段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记忆,而是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用特殊手段窃取的个人情报。

最近,海外科研人员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窃梦”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概念,将变为现实!

《盗梦空间》剧照

易被遗忘的梦境

做梦是一件受人欢迎的事。

在梦中,所有现实生活中的记忆碎片都可能被编排重组,各种意念想法会天马行空地任意跳跃、切换、碰撞出火花,这些炫彩斑斓的梦境会成为我们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给那质朴无华的人生画布添上一抹跳跃的油彩。这种恩赐,简直不亚于给熊猫拍了张彩色照片。然而,喜欢做梦的人,多少都会有这样的苦恼:醒来以后明明记得晚上做了一个特光怪陆离、特跌宕起伏、特有想象力的梦,却死活记不起到底梦见了些什么。

相信不少人都这样憧憬过:假如有个“录梦机”就好了!

随着对人脑认知过程了解的深入,仪器以及设备的发展,科学家们设计开发出了各种“读脑器”。研制这类设备的初衷,是希望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读取那些瘫痪或者有语言障碍的人的想法,让正常人能够与他们实现交流。

殊不知,这星星之火般的科技进步,使“录梦机”的出现变得指日可待。

我看见你想到了什么

2008年,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分别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方法,记录了受试者大脑视皮层的活动,并成功地将这些信号还原为受试者看到的物体。由于神经细胞的活动会引起血流与血氧的改变,而FMRI可以通过检验血流进入细胞的磁场变化实现脑功能成像,从而显现出结构与功能关系——利用这一点,研究者将受试者肉眼所见的不同图样与视皮层各区域的不同活跃状态联系起来,找到了大脑对各种特定图样的编码方式,这样,当受试者再看新的图片时,科学家就可以通过FMRI扫描到的大脑信号破译出其肉眼所见的图片了。

基于同样的原理,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装有128个电子感应器的头盔,并试图利用采集到的脑电波来解码大脑的活动。较之FMRI,这种方法显然更易操作。

美国军方也早就看中了此项研究的价值和潜力。据《时代周刊》报道,他们为此支付了400万美元,希望有朝一日能利用某种软件将脑电波翻译成声音信号,这样就可以通过无线广播在军队内部实现信息传递而不被外界察觉。

道路漫长

即便如此,“录梦”的梦想仍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们现有的技术仍很粗糙,FMRI生成的图像只能算是印象派作品,利用脑电波翻译出的大脑工作密码也只是有限的几条简单指令,并且现有的计算模型尚不能分析记忆和意图等复杂的思维活动。

其次,这些研究的结果都是在受试者尚清醒的状态下获得的,若想“录梦”,科学家们必须在受试者处于睡眠状态时加以验证。

再者,大脑的编码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2010年美国科学家莫兰·塞尔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显示,大脑中每一个单独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都与特定的物体和概念相关联,比如,他发现在他的实验中,当受试者想到梦露时,就只有某一个特殊的神经元会兴奋。要知道我们的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需建立起怎样何等庞大的数据库,我们才可以趁着别人熟睡时,给他下个“套儿”,然后只轻描淡写地瞄一眼哪些神经元在哪些特定时间兴奋了,就羽扇纶巾谈笑间把他的创意想法,以及那些埋藏在心底的邪恶的小念头统统偷窥?难上加难!

无论梦境的产生原理何其复杂神秘,它终究属于大脑的活动形式之一。“盗梦”,可是个技术活!然而科学技术为它打开了一扇门,有朝一日,咱们可能得考虑怎么给这扇门防盗!

猜你喜欢

编码方式脑电波梦境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脑电波情绪分类算法的研究
基于脑电波传感器的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梦境
GCOA算法
可穿戴式多通道传感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及设计
混合编码方式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优化设计宽带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