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概念隐喻在普法广告语中的使用

2017-07-03王若寒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法律

王若寒

[摘 要]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随之,普法宣传活动也日益多样。法律对一般人来说是很抽象的。在普法广告语中运用概念隐喻能够有效地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本文借助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央视普法电视广告中的广告用语,以及官方法制报道中的宣传广告标语作为语料,对普法宣传广告用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在普法广告语中的使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法律;普法广告语

一、引言

传统上认为隐喻是在修辞学范畴中,是一种修辞手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都把隐喻视为人类认知的主要工具。

如今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随之,普法宣传活动也日益多样,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各种普法宣传标语。法律本身是一个复杂抽象的体系,要想更有效地传播法律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运用法律,隐喻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二、理论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第一次提出了概念隐喻,指出隐喻构建了我们大部分的日常概念系统。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以隐喻为基础的。可以说,隐喻是我们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基于人类空间方位的基本经验产生的,用方位术语來理解和表达概念的隐喻方式。本体隐喻是指基于人类对自然物体的经验产生的,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其看作客观实体的隐喻方式。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从而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把谈论一种概念的词语系统地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三、语料分析

1.方位隐喻

“迈上法制新台阶。”

“权力下降,法治上升。”

“法治上升为秩序和正义供给的必需品。”

“孝道入法,让法治照亮道德低谷。”

以上所列举出来的语料都使用了“好为上”“发展为上”的方位隐喻。在此,我们可以看出空间隐喻的系统性,“发展为上”界定的是一个连贯的体系而不是孤立和随意的句子,在这一体系范围内,不会出现“发展为上”与“发展为下”混合交叉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身体体验基础,“站立起来”,或者“向上攀登”明显是与“蹲下”“躺下”或者“向下走”相互对立的,往往意味着“力量”,意味着“进步”,而在我们共同的文化认知中,“发展”也意味着“向上走”,我们将这一隐喻运用到普法宣传用语中,更加形象直接地表达了要进一步推进法制发展,提升“法”的重要作用。

2.本体隐喻

“法律就在身边。”

“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有法律撑腰,做自己的大英雄。”

“学法律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是纷争。”

以上所列举出来的语料都使用了本体隐喻,即将“法”这一抽象的概念看成实体,本体隐喻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抽象的事物进行更多的解释。本体隐喻是基于人类对自然物体的经验产生的,自然物体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能够非常有效地识别并运用它们。“法”在这里被我们视为了具体物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指称和量化,对它采取相应的行动。当“法”被我们具体化后,它就如同我们周围的其它具体事物一样,“在我们身边”;“法”可以被人们所拥有;“法”可以成为支撑我们的力量;我们可以学习运用“法律”。通过将本体隐喻运用在普法宣传用语中,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并不抽象,而且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3.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一个概念以另一个概念进行隐喻建构,以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结构隐喻不再是基于简单的物理概念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隐喻,而“复杂”的结构隐喻常常会采用“简单”的本体隐喻构成。

战争隐喻

“拿起法律的武器。”

“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凝聚法治力量,打赢三大攻坚战。”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人们对于战争有着完整的体系化的认识,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会出现相互对立的双方,使用武器,有进攻和防守,有输赢之分。我们将战争场面投射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对于战争的认识来看待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侵权”“违法犯罪”等各种“敌人”,在这时,法律就成了我们打败敌人的“武器”,让我们有信心“打赢”战争,同时,它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自我“防御”等等。普法宣传语借助战争隐喻后,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了法律的积极作用,日常生活的战争中,它代表了力量,代表了正义。

四、结语

通过对选取的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普法广告宣传用语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它完全符合莱考夫和约翰逊对概念隐喻的定义和描述。分析研究也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关于概念隐喻的认知本质,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论断。人类借助基本经验来认识抽象的法律,在普法宣传中使用隐喻的表达方式更加有效地进行普法活动,帮助人们学习认识法律,推进法律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Barbara J Phillips, Edward F McQuarrie(2002).The development,change,and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al style in magazine advertisements 1954-1999. Journal of Advertising,31(4),p1-14.

[2]George P. Lakoff, 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2013,05:17-23.

[4]李妍妮.论广告语言中隐喻的认知性[J].前沿,2010,14:167-169.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98-106+160.

[6]王松鹤.隐喻研究的划时代标志——莱考夫和约翰逊[J].外语学刊,2006,03:109-111.

[7]徐先玉.对Lakoff&Johnson隐喻分类的思索[J].中国俄语教学,2010,01:81-85.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法律
法律推理与法律一体化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思维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