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山西绛州锣鼓乐

2017-07-03闫群群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3期

[摘 要]山西是“鼓”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鼓乐品种繁多、艺术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之一。被称为“晋鼓之秀”的绛州鼓乐是近年来山西鼓乐发展的楷模。包括绛州鼓乐在内的山西“晋鼓”,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从部分历史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唐代大曲《秦王破阵乐》,是吸收了许多晋南地区(包括新绛县)的民间音调和鼓乐风格发展而来的。

新绛县,古称绛州。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这里降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山西民间音乐蕴藏丰富,绚丽多采。其中锣鼓乐是山西民间音乐中的一支奇葩,而近年来以崭新面貌活跃在民间音乐舞台的绛州鼓乐又是山西各类民间锣鼓乐中的姣姣者。它不仅在国内各类锣鼓乐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且二十余次走出国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和锣鼓精髓自豪地展示给了国际友人。

[关键词]民间锣鼓乐;绛州鼓乐; 《秦王点兵》

绛州是今新绛县的旧称,它位于山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州。远古时期于尧、舜两都之间,是古代黄河流域暨河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名城。北魏定雍州及太平郡,后魏明元帝时称柏壁城。唐初是秦王李世民转战南北的必经之路和主要战场。此后改柏壁为绛州,亦称绛郡。宋时合称绛州绛郡。金时升为晋安府。元后改回绛州。明时省正平县入州。清时该州直隶山西省。民国时定新绛县。

晋鼓历史悠久,其演奏艺术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而以三晋名城绛州为首的晋南锣鼓,又为晋鼓的主要流派之一。春秋时期,就有了“晋鼓秦筝”之说。“晋鼓”,泛指流行于三晋地区的古代鼓乐,同时也指晋产名鼓。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1978年)的基本完好的铜鼓,其形状与早期文献中记载的建鼓是基本一致的。《仪礼·大射仪》载:“建鼓在阼阶西。” 1980年山西晋南襄汾县陶寺龙山夏文化遗址出土的单面鼍鼓,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中最重要的文物,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鼓。它可以证实,鼓至少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已有,比国外发现最早的埃及第三王朝时期的铃鼓壁画图早二千多年。因此,中国的鼓之渊源,山西晋南一带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绛州鼓乐的产生,与当地鼓山和鼓水的传奇故事有相当联系。民间传说春秋时期新绛曾有一连刮了7天7夜黄风的天灾,当时的情景是飞沙走石,天摇地动。它不仅扫平了晋国都城,且襄汾境内的焦泉也销声匿迹。但是,在新绛县的北部却流出一大股泉水。同时水的旁边也隆起九座土阜,即《山海经》所称的“崆峒山”和“晋之九原”,以后又易名为“鼓山”。而鼓山傍边的泉水,也随之命名为“鼓水”。《乔宇记》载:“泉发于鼓山,山高远如鼓,以形似而名;又泉上有堆如覆釜,行履其上,发音如鼓,是以声似而名”。宋代司马光也曾在《题绛州鼓堆词》 的文章中写道:“作鼓者,人马践之,逄逄如鼓状”。这里的“人马践之”,实际上是指隋末唐初李渊、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奉命南下。直取长安,途经鼓水,人马淌水而过,足履蹄踏,逢逢作响,顿时,声如擂鼓,一片轰呜,并在柏壁一带与刘武周部宋金刚相持,采用“坚壁挫锐”之战术,大败宋金刚。在新绛县,至今还有当年李世民屯兵柏壁用的擂鼓台,即秦王兵营的令鼓之地。后来部队将士与老百姓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伟大胜利,便创作了以表现李世民部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而战无不胜气势的乐曲 《秦王破阵乐》。并于武德三年在蒲州镇(今永济县)声势浩大地举行了擂大鼓庆功会。

绛州鼓乐近年来之所以能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一大批潜心研究绛州鼓乐的专业和业余人才。他们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产生了象《秦王点兵》、《滚核桃》、《牛斗虎》、《老鼠娶亲》、《狗撵鸭子》、《黄河鼓韵》等几十首影响国内外的著名作品,其中《秦王点兵》无论在内容、气势上,还是在结构、节奏、演奏技术上更为叫好,被称为“鼓乐中的国之魂宝”和“令人振奋的民族交响乐”。

《秦王点兵》是景建树、王宝灿根据花敲鼓曲牌《小秦王乱点兵》改编而成的。它是集各锣鼓乐派之长的综合性大型套曲,其内容表现的是秦王李世民点兵出征,誓师北伐,转战河东,平息叛乱的大无畏精神和威武场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勇敢、豪放和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其编制一般是由1面帅鼓、4面将鼓、9面校鼓、13面卒鼓及若干夹板、锣、钹构成。

全曲由六个部分组成。引子肃穆幽远:采用散板节奏,并加入号筒和“嗯”的人声特殊效果,描绘了秦王的将士们快速进入演兵场的壮观场面。接着,夹板突响,好似这支威武而战无不胜的部队开始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检阅。夹板与鼓边的交错,使将士们的步伐显得刚劲有力。

第二部分鼓边段:二段体。鼓棰、鼓帮、鼓钉、鼓边之声错落迭起,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拥来,雄纠纠,气昂昂。

第三部分鼓心段:二段體。是急步进行式的乐段,随着强弱分明的“踢踏”声,时而鼓声锵锵,时而鼓声潺潺,加上几串铃铛的衬托,使人看到了马蹄声声,车轮轰鸣之图画。

第四部分锣鼓段:六段体。通过不同速度和不同节拍的变化以及强弱之间的对比,使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鼓声就象大海中的海潮一般,汹涌澎湃,表现了将士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英勇顽强、骁勇强悍、势如破竹的气势。

第五部分华彩段:一段体。进入全曲的高潮部分,也是整个鼓乐曲表现技巧最精彩的段落。各种鼓、锣、钹、夹板等乐器的交织进行,使人眼花撩乱,目不暇接。

第六部分尾声:一段体。金鼓齐鸣,呐喊如雷。将一股惊心动魄之力,排山倒海之势,克敌制胜之威印入了我们的眼帘,使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参考文献:

[1] 王娟 《试论山西绛州鼓乐》分析 [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2] 李立 《绛州鼓乐的民间传承人——在民间语境中的传承变迁研究》 [J] 歌海2009.03.

[3] 李立 《绛州鼓乐传承情况的考察与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0.

[4] 李德隆 《备于乐悬 施于戎政 以谐八音 以明三军——华夏鼓文化研究》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04.

[5] 郝珊 《从<秦王点兵>看绛州鼓乐的传承变迁过程》 [J] 兰台世界 2013.12.

[6] 阎玉明 《绛州鼓乐》 [J] 黄河之声 2006.07.

作者简介:闫群群(1991-),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专业音乐,研究方向: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