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蒙古族舞蹈萨吾尔登的发展

2017-07-03袁秀鸣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3期

[摘 要]“萨吾尔登”是卫拉特蒙古族广为传播的自娱性平易近间跳舞,新疆蒙古族“萨吾尔登”跳舞为研讨对象,萨吾尔登的跳舞动律、作风、审美特点停止了深刻剖析。经由过程对“萨吾尔登”跳舞实地查询拜访,笔者从形状描写及静态特点停止了归结和总结,并商量了个中所蕴涵的美学意蕴。联合先辈教材研讨的结果,在“萨吾尔登”跳舞独有的动律基本上提炼了跳舞教材组合。经由过程对“萨吾尔登“跳舞的研讨,以展示卫拉特蒙古族跳舞奇特的神韵,让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及更快速的发展。本文从萨吾尔登一词的由来,萨吾尔登的动态特征的发展具体说明新疆蒙古族舞蹈发展。

[关键词]萨吾尔登;颠簸式;舞蹈风格

一、“萨吾尔登”一词的由来

新疆地区的蒙古族有一句流传很久话:“骑着枣红马,思念着自己的家人”。“枣红马”指的是在草原上奔驰、飒爽英姿并且有节律抖动马头的骏马。“萨吾尔登”是传流在新疆蒙古人中间的器乐套曲,也称坐“拖布秀儿套曲”该舞蹈与拖布秀儿乐曲有密切关系,萨吾尔登具有一种生命力和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萨吾尔登的动态特征的发展

所有民族的舞蹈不管其动作怎么改变,主要的姿势与动作都不会偏离基本形态,这里说的基本形态指的是具体民族的舞蹈赋予客观环境的整体形象概念。研究舞姿能掌握舞蹈的组成,“利用具有节奏的动作对性格、行为、感性等进行模仿”这对萨吾尔登舞蹈的解释非常的贴切。萨吾尔登舞蹈最主要的特点“节奏性”---颠簸式的弹动,下面我们将具体的描述模仿—动作特点与“感情行为”—特色。

1.“颠簸式”的弹动动律。民间舞蹈如果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其个性就会非常的鲜明。是把一个个单一的动作连接成一个完整舞蹈的,需要的是全身的配合可以说动律是民间舞蹈的血液。

萨吾尔登舞最主要的特点为弹动,这也是此舞蹈的精髓所在,只有生活在草原马背上的民族才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动态的魅力。舞蹈需要维持上半身的臀部、肩部与手腕部位的压、提、推绕等动作的弹动以及膝盖的屈弹,让萨吾尔登舞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颠簸式的弹跳。萨吾尔登舞蹈手腕部的动作最灵活,手腕在弹动的时候手指会自然放松。手腕会进行交替性的弹动,以此为基础,手指的动作比较多样性,例如握半拳。

2.脚慢手快灵活多变的运动马形式。萨吾尔登舞蹈具有十分细腻的动作。(图1)舞蹈中腕部、臂部、肩部的动作互相配合,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即兴发挥,不断变化上身动作。最主要的特点是如果双臂交替绕动时,双臂和其相对应的腕部与手部的动作一直是朝着反方向绕拨,手部、腕部、肩部、臂部会形成弹、压、推、拉、绕等动作,萨吾尔登最主的特点是做所有动作的时候双膝都要不断的屈伸颤动。

3.节奏鲜明棱角突出“脆硬韧”的舞蹈风格。托不秀尔(图2)在舞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托布秀尔的历史和蒙古族形成的历史一样悠久,除其之外,萨吾尔登没有别的伴奏乐器,其实是萨吾尔登舞蹈的主要构成部分,将其音乐与舞蹈有效的融合起来。舞曲的旋律十分简单,节奏变化比较快,所有的舞曲从开始到结尾都只有一两句旋律,带有很强的即兴特点。萨吾尔登音乐节奏有很多种类型,有6/8、4/4、2/4拍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2/4拍,舞曲的重音结构短小,常常反复出现,其音乐风格古朴强劲、抑扬顿挫。有效的表现出了卫拉特人坚强勇敢、豪迈彪悍的性格,其古朴、刚强、正直的性格特点和萨吾尔登舞蹈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三、結语

“萨吾尔登”是新疆境内的蒙古族人、阿拉善口还有外蒙古卫拉人独有的舞蹈种类。其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因为篇幅的限制,在这里很难全面的阐述,更由于时间的限制,笔者的调查也不全面,查阅的资料有限,再加上笔者水平有限,只能窥其一斑。其天然的灵活性,随意性,包容性以及开放性让其成为西部蒙古族舞蹈词汇的基因库,就像带着面纱的绝代佳人。由此可以说,发展现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的舞蹈,是离不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只能把前一辈人积淀的文化结晶用自己的文化素质、艺术底蕴,将用现代的观念和传统的民族意识去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有生命力的艺术诞生。蒙古民族的文化艺术,始终会与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永远都会形影不离。需要通过吴晓邦、贾作光、戴爱莲等著名舞蹈大师发现蒙古舞与新疆舞一样进行创造性、具体、系统性的开放。笔者作为一名舞蹈系的学生,在学习研究萨尔登舞蹈的时候,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汝晰、马大正.飘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45-250.

[2]朝戈金.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100-105.

[3]布泰.卫拉特蒙古沙吾尔登[C].蒙古族舞蹈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83-88.

[4]刘金吾、葛树荣.传统舞蹈的动态保存[J].民族艺术研究,2002(3):103-110.

[5]李北达.轮试民俗和民间舞蹈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66-70.

[6]刘一沾.民族艺术与什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222-228.

[7]苏姗·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27-131.

[8]马曼丽、安俭、艾买提.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66-71.

[9]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15-120.

作者简介:袁秀鸣(1993-),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舞蹈,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