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大学评价与排名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2017-07-03孙红镱马洪丽刘振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孙红镱,马洪丽,刘振清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基于中国大学评价与排名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孙红镱,马洪丽,刘振清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当前,大学排名虽然受到各界质疑,但其仍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衡量和比较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排名结果社会影响力大,引起了各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理论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已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辩证分析大学排名的社会影响,系统研究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有效利用大学排名结果对高校发展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寻找高校之间发展差距,探索内涵发展战略,对地方本科高校战略规划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评价与排名;地方高校;发展战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到来,大学教育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市场化必然表现,也是大学之间以及国家竞争必然结果。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1984大学排名”后,大学排名逐渐在各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上占有相当的地位。我国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后,学术界开始对大学排名进行研究与探索。大学排名主要目的和社会意义是促进大学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影响或刺激大学行为,给消费者提供选择学校的参考,为大学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大学排名能够影响政府的高等教育战略决策,对高校教育国际化具有促进作用。鉴于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和社会影响,本文拟对国内四家大学排名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战略。

一、中国大学评价理念与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排名类型分为三种:一是由政府或者相关部门选择部分大学进行重点建设或给以特殊关注而形成的排名,例如“985”“211”分类排名等;二是由某些研究机构或媒体依据科学计量指标对大学进行的排名;三是由个人或者社会团体对高校开展综合评价研究形成的大学排名,其特点是选择指标比较全面,以产出为主,投入为辅,着眼于全面反映高校间整体实力的差异。国内非行政性大学排名主要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艾瑞深)、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软科)、武汉大学中国科技评价中心《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武大)。上述各大学排名评价方法均采用指标体系法,现就其评价理念及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自1993年首次发布大学排行榜以来,迄今已连续发布了二十二年。其评价排行强调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学校对社会的贡献为唯一衡量标准。其排名分数计算方法是通过对公开渠道收集的统计资料和有关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以此结果进行大学排名。在进行大学总排名的同时也进行大学的单项排名,如中国大学自然科学排名、中国大学社会科学排名、中国大学各学科/各专业排名、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和二级学科排名,以及人才培养、人均教育经费、科学研究、人均科研经费、教师博士率、研究生占学生比例等数十个单项排名。其评价体系采用三级指标,主要以人才培养(研究生、本专科生)、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方面作为一级评价指标。与往年相比,“2016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两个较大的变化:一是不仅以SCI、SSCI、A&HCI作为国际期刊论文的数据来源,而且对全世界约40 000种期刊重新筛选,有2 000种左右非SCI、SSCI、A&HCI源期刊进入《中国大学评价》源期刊;二是将专利技术转让纳入指标体系,2016年度评价体系在统计公开获得国家专利局备案的专利技术转让数据的同时注重专利及技术转让。根据以往评价指标及2016年评价指标变化归纳,其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2016年度《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武书连)

(二)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艾瑞深)

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以“大学对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标准对大学进行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选优排序”,而不仅仅是现实的“综合排序”和“规模排序”,这是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大学排行榜的最大特点。校友会榜的指标设计旨在引领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其包含的详细指标均为一流高校而设计。在评价方式上,主要以网络评选为支持,通过国家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相关网站、高校网站、媒体报道和图书、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取数据,偏重“规模”与“产出”等问题。中国校友会也对大学进行单项排名,即每年在发布大学排行榜的同时公布各类特色排行榜,全方位地体现大学的发展与特色。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2016年度《中国大学排行榜》

(三)武汉大学中国科技评价中心《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武大)

2017年3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和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ECCEQ)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科院校)。指标体系近几年的主要变化情况如下:在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对三级指标进行了优化,其中包括将重点学科合并到特色专业指标中,将3个不同数据库的论文收录指标合并到论文发表指标,将3个不同数据库的论文被引指标合并到论文被引指标,增加了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标和遵纪守法指标,其中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标反映了最新评价年度内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结果中,学校权威、核心学术期刊的数量及质量情况。其评价体系中,教师队伍二级指标的变化较大,其中教育专家指标增加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其他;在科研队伍与基地二级指标中,增加了“2011”协同创新项目等内容。其具体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2016年度《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武大)

(四)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软科)

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坚持“排名应该认识到高等学校的多样性并考虑到它们不同的使命和目标”的原则,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的同时,坚持体现每一所大学办学历史和办学条件、职能定位的差异。比如,有的高校是以培养精英人才、承担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变革为目标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有的高校是专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学型大学。2016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首先增加国际化的评价维度,引入留学生比例指标。在评价方式上,《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强调综合排名和单项排名相结合,客观展示不同视角下的中国最好大学。为此,软科排名设计了1个综合排名加多个单项排名的排名方式。综合排名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且科研规模在一定水平以上的大学,而各个单项排名则从不同角度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大学进行了排名,让人们有机会认识到那些不参加综合排名但是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中国最好大学。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令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大学为100分,其他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一所大学的总得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加权得出。指标体系分为二级,具体指标体系见表4。

表4 2016年度《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二、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分析与预测

(一)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

1.指标设置与侧重分析。《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软科)的大学排名设置二级指标;《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艾瑞深)、《竞争力排行榜》(武大)大学排行设置三级指标。各个体系所包含的指标级数不同,每一级指标的名称、含义和范围也不完全相同。《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一级指标所包含的两个指标类别几乎各占一半,稍微偏向人才培养,其本质上是“中国大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总量排名”。《竞争力排行榜》(武大)偏向科学研究。《中国大学排行榜》(艾瑞深)、《竞争力排行榜》(武大)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其中又以《竞争力排行榜》(武大)最为全面。《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软科)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服务社会和国际化。

2.指标类别与内容分析。大学排名不同体系的各级指标有其不同的偏向,直接比较每一级指标是困难的。在此,从下一级指标反映上一级指标的程度方面进行比较,也就是下级指标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上级指标的内涵。首先是二级指标反映一级指标内容体现情况,大学排名二级指标基本反映了一级指标内涵。因此重点分析《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艾瑞深)、《竞争力排行榜》(武大)三家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内涵的体现情况,概括为三类,即较好体现、基本体现、基本没有体现。

总体上说,各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内涵得到三级指标较好体现的有自然资源、学生来源、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图书总量、生均图书、校舍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等指标体现了办学拥有的自然资源情况,高考成绩或者新生分数等指标体现了学生来源的质量,科研经费总量、人均科研经费、各种科研基金体现了科研资源的主要方面,SCI、SSCI、EI、CSSCI、专利、专著等指标较好地体现了科研成果。

三级指标基本体现了二级指标内涵的是成果质量和学术声誉,偏重各不相同。成果质量方面体现最为突出:《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以论文引用为压倒性的衡量指标,再辅以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而《中国大学排行榜》(艾瑞深)、《竞争力排行榜》(武大)都以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首要指标,论文引用情况则没有该指标或者即使有也是权重很小。学校声誉都是用调查的方法获得分值,但调查对象和过程各不相同。

三级指标基本没有体现二级指标内涵的有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毕业生、科研质量,都是采用极端优秀的三级指标来表示其相应的二级指标。体系中大量采用极端优秀的三级指标来表示二级指标: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各种国家级基地等三级指标表示学术资源,两院院士数量、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表示师资队伍, 国家级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精品课程表示学生培养的情况,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博士生毕业数量表示毕业生情况,国家级科技奖励表示科研质量的情况,等等。

总体上看,这些指标体系侧重硬性指标,即重视积累性指标与年度指标相结合,通过指标的累积量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贡献能力。

(二)大学排名未来指标预测

根据已有的指标体系,通过梳理和分析,在此对大学排名未来指标进行合理性预测。按照排名的指标级数相同与相同或者相似的指标属于同一个类别,保持最后一级指标名称及其在总体系中的权重不变的原则,根据最后一级指标的范畴确定所属上级指标名称和比重, 相同、相近的三级指标包含于相同的上一级指标之中,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整体上可以设置为三级,依次为指标类别、初级指标和末级指标。末级指标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初级指标反映的是指标的分布范围;指标类别反映的是指标的领域。末级指标的名称和权重跟原体系最后指标类别相同。通过对国内四类大学排名体系的介绍与分析,本研究预测未来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指标类别、初级指标和末级指标。结合大学排名的纵向发展,本文认为,大学评价指标共分为4个指标类别,13个初级指标。具体的指标类别和初级指标的名称及关系如下表所示。

指标类别初级指标人才培养学生来源、学生培养、毕业生科学研究科研资源、科研成果、科研质量、技术转化办学资源自然资源、学术资源、师资队伍社会影响国际化、学校声誉、社会服务

学生来源:学生入学时情况,入学时学生的质量和来源的广泛性。

学生培养:学生在校时培养和各种奖项。

毕业生:合格的毕业生数量和毕业生质量。

科研资源:支撑科研的各种基地、设备、资金、项目方面的资源。

科研成果:科研产出数量,各种论文、专利、专著等。

科研质量:科研产出质量,高档次的论文,论文引用等。

技术转化:指大学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否对经济发展具有实际价值,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是直接的测量指标,体现了市场对成果的认可。

自然资源:用来办学的硬件资源,财政资源、场地、图书资料、经费等。

学术资源:学术方面的资源,硕士、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各种基地等。

师资队伍:教师方面的情况,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院士、师生比等。

国际化:在校留学生数量、国际化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等。

学校声誉:学校影响力,通过对相应人员的调查产生,包括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等。

社会服务:指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技经费数量。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利用知识和人才优势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大学在科技服务方面的能力可以由学校获取的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所反映。

以上能够诠释初级指标内涵的项目均为预测体系中的末级指标。

根据当前各界对于大学排名的评价,将来有可能会出现教学型学校单一排名,这样教学效果及办学特色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仍然会占很大的比重,科研成果转化及国际化指标权重会有所加大。

三、基于大学评价与排名的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战略

尽管人们对大学排名的质疑和反对之声一直存在,但当前各种大学排名(各种类型的排名)越来越多,且排名的机构日益多样化。在社会各界的质疑中,大学排名更加多元化、专门化、专业化。由此,大学排名未来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不断改进,能更有效的反映高等教育质量与功能。通常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在各类大学排名中位次均比较靠后,但不意味着大学排名对地方高校发展作用的削弱。相反,地方本科高校应在充分学习大学排行理念、深入分析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基础上,向着预测指标内容,寻求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战略。

(一)客观认识大学排名,科学确定办学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理性、辩证地利用大学排行榜,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最后的名次上,而应透过这些评价数据挖掘其背后的规律和启示。应寻找排行榜对学校发展有指导价值的信息,以提高决策和规划的科学性,不断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充分实现排行榜对于高校发展的促进功能。更应在大学排名的变化和发展中洞察高等教育发展信息动态及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学校自身办学定位,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二)重视服务地方发展,获得社会多方支持

通过大学排行的分析和预测,在未来大学评价中,社会服务这一评价指标权重将会有所提升。社会服务指标主要包括科技开发、技术转化(以项目和经费的形式)、对策建议等。地方高校结合自身办学性质,在战略思路上应继续重视地方服务的功能,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对学校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利用;通过科技开发、技术转让、咨询建议等多种渠道为地方服务;通过服务社会,吸取社会资金,扩大教育资源,包括前面大学排名指标预测中的科研资源(支撑科研的各种基地、设备、资金、项目方面的资源)和自然资源(用来办学的硬件资源,财政资源、场地、图书资料、经费等),使学校能够从生源、就业、技术、经济、合作等多方面获得社会的支持。

(三)合理进行战略调整,积极探索机制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与其他同类院校排名与各指标评价的分析,找出自身发展问题所在,进行政策调整。

一是强化科研激励机制。在大学排名预测体系中科学研究指标仍将占据三分之一及以上的权重。而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科研质量、技术转让和科研资源四个方面。科研成果包括科研产出数量,各种论文、专利、专著等;其中,科研质量指科研产出质量,高档次的论文,论文引用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排名中科学研究中科研论文主要为“中国社科引文索引CSSCI(总量和人均)”“CSTPC,CSSCI收录论文数及引用”“国内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SCD”等收录的论文。因此,建立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对发表于上述库内论文,给予高于其他层次论文的奖励,同时对于专利的转化、专著的出版均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高层次科研项目经费匹配制度。这样,既能为大学排名积淀原始分数,也能不断提高学校科研成果质量,提升学校科研水平。

二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从历年来大学排名师资资源得分情况看,地方本科高校和国内一些大学相比,评价较低,基本不占优势。而未来大学排名师资队伍及学术资源在评价体系中权重会有所提升,地方本科高校需加快学科建设发展,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实现办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学者人才,组建学科团队,实现学术资源(硕士、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各种基地等)突破与发展。

三是完善信息统计机制。通过对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排名的许多数据是根据各高校上报的统计数据收集的,而不公开该项信息的大学按该类大学最低值计算。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充分认识信息公开和统计工作重要性,重视并做好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和各类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

(四)注重学校声誉塑造,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

学校声誉和国际化是高校社会影响的重要表现。学校声誉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高等院校独一无二的优质资源。学校声誉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国内大学排名基本都采用这项指标。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聘请高层次人才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等多种形式,提高学校声誉。塑造学校声誉,还要重视媒体形象,加强媒体合作,注重新闻媒体对高校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鉴于国际化在未来大学评价和排名中的重要性,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快学校办学国际化进程。通过加大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创办留学生教育等形式,提高高校自身国际影响。

[1]李文兵,沈红.德国CHE大学排名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4).

[2]庄赟.中国大学综合评价的相关研究述评与研究展望[J].莆田学院学报,2010,(4).

[3]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10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

[4]邱均平,等.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J].评价与管理,2010,(1).

[5]邓成超.我国大学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分析[J].学理论,2011,(5).

责任编辑:谷晓红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Chinese University Evaluation and Ranking

SUN Hong-yi,MA Hong-li,LIU Zhen-qing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Presently,university ranking,though being questioned in all fields,develops and promotes,and becomes an efficient means of weighing and comparing schools. The result of rank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from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s,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and theorists,and hence is employed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of great realistic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local higher education planning to analyze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ranking with dialectic analysis,exerts its incentive function,explore the developing gaps in schools,and find the way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evaluation and ranking;local universities;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2017-03-03

2016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C029;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JB1316053。

孙红镱(1970-),男,山东德州人,哈尔滨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马洪丽(1979-),女,山东汶上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刘振清(1971-),男,河北阜城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1004—5856(2017)06—0128—06

G649.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6.030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排行榜
排行榜
排行榜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榜单
试论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的必要性
美妆排行榜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