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2017-06-30梁莹

大观 2017年5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

摘要: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西部农村开始发生整体性的变迁。本文以处于西南边陲的靖西县旧州村为调查点,阐述生计方式变迁对旧州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旧州壮族;物质文明;通婚范围;经济分层

靖西县位于祖国南疆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边境,百色地区南部,旧州位于县城南部,距离靖西县城约7公里。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探究生计方式变迁对旧州带来的影响。

一、物质文明的提升

(一)衣:从蓝黑色土布到各色机织布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服饰文化。壮族先民稻作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棉、麻纺织业的发展。解放前,靖西壮族的男子穿长衫马褂或开左襟上衣宽裤脚,女子穿捆边右开襟上衣宽裤脚,尖头鞋,布料皆为蓝靛染成蓝黑色土布,分为平板布和斜纹细格两种。解放后,穿土布甚少,青年男女盛穿新潮时装,各色机织布,穿凉鞋和各类布胶鞋,现在蓝黑色土布一般用来制作绣球或者虎头鞋的鞋包。

(二)食:从沥灰代盐到五味俱全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清雍正《广西通志》载镇安府属“旧俗,土民沥灰水以代盐,自府属行盐官,方免淡食,沥灰之风始息。”后来虽然有盐卖,但由于价格昂贵,至民国时期有的农民仍为淡食,一日两餐玉米红薯伴野菜,婚嫁喜庆菜,以猪肉为主,少用鸡鸭。如今生活改善,村民都能吃上米饭,一日三餐甚至数菜一汤,品种繁多,色香味俱全。

(三)住:从干栏式建筑到仿古式民居

清《归顺直隶州志》载:“四乡民屋皆作两层,名为栏房,上层用板铺满,人口所居,下层安置牛猪,既免另作牢圈,亦且易防盗窃……”从纵向上看,这种干栏由7根柱子支撑,中间一根最长,为母柱,多采用较好的木材。以母柱为中心,将房屋分成前后两半。另外六根柱子分為两组,长度顺次递减,分别支撑房子的前后部分。横向的柱子数量可根据房屋的宽窄而定。整个干栏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用于放置杂物和饲养禽畜,中层是人们饮食起居的地方,上层多用于放置粮食。解放后生产发展,逐渐改为人畜分居的砖木结构房屋。90年代后,多建为钢筋混凝土多层楼房,2004年后,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旧州的建筑逐渐建成仿古式民居。在村民立面装修的时候,要求修建古花格窗,古木门和仿木栏杆,其风格与古民居风格相协调,而在仿木纹涂料、仿青砖划格和增加飞檐的项目上,40%的费用由新靖镇政府承担,40%的费用由新世纪装修公司承担,20%由旧州街街委承担。

(四)行:从牛马车行到机动车行

九十年代以前,旧州人外出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自行车和马车,甚至有的人只能步行,现在每个家庭都有电动摩托车、摩托车,有的家庭还买起了小轿车,来往县城较过去方便快捷。路面基础设施也由过去的石板路到现在的硬化水泥路,在主街道已完成道路面青石板的铺设6000㎡,完成旧州街新区700米路网建设、道路硬化1.5公里、铺设排水排污管道4000米,并且高速路正在施工,即将建成。

二、通婚范围的扩大

婚姻是维系人类种族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通婚范围既指通婚的社会范围,又指通婚的地域范围,本节主要阐述的是旧州壮族的通婚地域范围。

在旧州的传统婚俗中,通婚范围一般在村内部,只要双方不同姓,即可通婚。而旧州一共有34个姓氏,因此,在过去村内通婚比村外通婚的人数要多很多,村上的居民都是非亲即表的姻亲关系。与外界交往过少、相互间的支持和帮助等因素导致过去的村民较多选择村内通婚。自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涌入到工业体系中作为打工者后,人们的通婚范围逐渐扩大,开始走向县内通婚、区内通婚甚至区外通婚。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村民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他们的社会交往逐渐超越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交往圈,逐步转向更为广阔的业缘交往。通婚圈的扩大为社区生活带来了微妙的变化,不仅改善人口素质,也扩展了亲属网络,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三、村庄的经济分层

在关于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两大理论视角和方法论:一是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和整体主义方法论,强调“存在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强制性力量,认为个人的行为在制度化结构面前,是非常微弱的,除非具有彻底改变结构的集体行动;二是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和个体主义方法论,他们强调有意义的个体行动的建构能力,认为每个人的这种行动都能够影响社会分层结构的生成,而社会分层结构是处于不断地变动的过程中。

李强认为,我国经济分层差距的变迁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1979年改革以前的阶段和1979年改革以后的阶段。而改革以前的经济差距小,改革以后的经济差距大。2014年7月26日旧州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评选出贫困户117户共549人,其中缺资金致贫有72户,缺技术致贫有43户,因学致贫2户,说明资金和技术是农民最需要的资本,也是村庄经济分层的重要依据。村民种植烟叶和外出务工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在内部形成一个精英圈子,越来越有内部的认同,越来越有道德优越感,村庄经济分层日益凸显,烟农和务工人员逐渐成为乡村富裕阶层,而终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村民则越来越处于道德劣势,越来越边缘化。

四、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地处西南边陲的靖西县旧州村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迁。每种生计方式都给人类群体带来生的希望,但是每种生计方式也有其内在矛盾,因为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因此,要建构村民内部的良性互动关系,生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新秩序,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村落共同体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7(40).

[3]贺雪峰.乡村社会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梁莹(1988.05-),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经济社会学。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
新时代革命纪念馆文物保管工作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探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吹皱春水:明清笔记对西器东传的关注与书写
《寡人之于国也》文本价值的解读
大力培养农艺师,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歌剧《原野》文明视角鉴赏
从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看和谐社会构建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高校“两课”教学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