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精英师范模式及其启示

2017-06-30杨帆易然

高教探索 2017年6期

杨帆+易然

摘 要:本文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學校为例,介绍了其精英师范办学理念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现状,通过对其教学制度与模式的分析,特别是其“严进严出”的制度、多样化的教学以及学术自由、知识至上的精神,折射出我国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问题,希望从中得到启示并借鉴学习。通过对比研究,建议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重视办学理念、坚持自身传统;加强教学模式更新,给予师生更大的空间和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模式。

关键词:巴黎高师;精英师范;理念与模式

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背景

法国高等教育有一个不同于欧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独特之处,即存在着“大学校”(grande école)与“大学”(université)两个泾渭分明的并行系统。法国的大学系统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起源于宗教神学院,后来随着启蒙运动和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成为世俗化的高等教育中心,逐渐形成多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而大学校的诞生则相对晚近,始于法国大革命期间,为拿破仑所支持和倡导。1974年,数学家、分析几何学大师卡斯帕尔·蒙日在巴黎创立了第一所大学校——综合理工学校(Polytechnique)。之后,一系列师范、工程技术、军事、农学、商业、行政等专业大学校也相继成立。

历史地来看,大学校的产生源于近代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分工的细化,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很多大学校的招生要求学生进行两年预科班的学习(这些预科班通常设在重点高中),然后参加竞争考试,对其择优录取。大学校提供相当于本科加硕士的教育,颁发专门文凭,一般不设博士阶段。由于大学校的专业培训水平更受到行业内部的承认,有的还有政府部门和工商会资助的背景,所以大学校出身的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前景。相对而言,大学的招生门槛就低得多,尤其是1968年法国爆发学生运动之后,只要学生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即可到大学注册。大学更注重基础学科的建设,包括文史哲、数理化,也包括法律、医学等实用而古老的学科,设有博士阶段文凭。

由于严格的录取制度、领先的专业培训水平和毕业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出色表现,在法国人眼里,大学校才是真正培养精英的地方,大学倒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立志于学术研究者除外,他们会去大学继续博士阶段的学习)。这就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独特之处,即专业技术类学校比综合性大学好。不仅如此,两者之间的差别甚至发展成等级差别,体现在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用人制度、市场规律到观念习俗,“大学校”情结随处可见,不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很难体会。凡是名字里有école、collège、institut的基本上都属于大学校系统,对法国人来说似乎都比université显得更有档次。

久而久之,大学似乎代表着法国高等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而大学校则象征着某种精英意识。这个把国王送上断头台、革命最为彻底的国家却维持着这样一种近乎等级制度的教育系统,这也必然导致两个高教系统的矛盾。关于两个高教系统的利弊之争一直不断,甚至有人呼吁取消大学校制度,让其全部并入大学系统。对大学校的批评,除了机会不均等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过于实用和技术化,缺乏对人的全面塑造和宏观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学校是科技革命和工业文明的直接产物,体现了现代性的社会分工,然而在唯理论、科技至上主义造成了一系列文明的灾难,整个世界越来越需要平衡和综合治理的时代,狭隘的大学校教育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它们生产着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二、巴黎高师“精英师范”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有一所大学校却特立独行。它不但没有局限于技术实用主义,而且几乎成为20世纪法兰西精神文化的象征,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大师几乎都和这所学校紧密相连。从萨特到阿尔图赛,从福柯到德里达,参看它的学生名录,我们会惊讶于这所学校的辉煌历史,如果考察一下它的规模,我们会更加觉得不可思议。直至20世纪70年代,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都维持在200人左右。今天,它的在校生总数也不会超过800人,每一届约有200名学生,文理科各半。

它就是巴黎高等师范学校(L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以下简称“巴黎高师”。两个多世纪以来,为法国乃至全世界培养了众多精英,在2015年上海统计的杰出毕业生排名中,巴黎高师位于法国第一位,全世界第九位。[1]

1794年10月30日,法国共和国政府颁布了建立师范学校的法令。法令第一条即声明:“在巴黎建立一所师范学校,召集全国各地受过应用科学教育的公民,由各领域最出色的学者为其传授“教育法”[2]。

而这里的“教育法”一词,原文为“Lart denseigner”,即是教育的艺术,按照我们现今的理解,亦可译为教育学。学校旨在培养中学和大学教师。从学科的设置来看,它文理兼备,主要包括数学、化学、天文学、地理、文学、哲学、历史等专业,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通才的培养,这一点非常不同于其他的大学校。

可以看到,巴黎高师在建校初期只是一所培养教师的专业师范院校,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它也在不断地适应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各个领域都为法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对于一所优秀大学来说,办学的理念与学校秉承的精神无疑是重中之重。巴黎高师是民主精神与精英意识的奇特融合,它培养的是精神贵族。一开始,这所大学校就汇集了法国当时最出色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拉普拉斯、蒙日、拉格朗日、巴斯德等等。为什么它会有如此非凡的魅力呢?或许我们应该从它所秉承的启蒙精神中去寻找。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3]

而如何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成为自身的主人、理性的主体?教育就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良好的公民教育成为了启蒙的第一要务,是整个现代社会的起点,这一神圣的使命自然吸引了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以研究教育学和培养教师为初衷的巴黎高师具有其他专业大学校所缺乏的精神理想的深层次原因。而从巴黎高师毕业的福柯在1984年讨论康德的启蒙观念时写道:“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对启蒙的反思一直是一种不失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我们当然不能将关于自身的批判本体论视为一种理论或教律,甚至也不能把它看作一套不断积累中的永恒的知识体系,而是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气质、一种哲学生活。”而这一种哲学生活的精神一直贯穿在巴黎高师的历史之中,直到现在。这也可以解释,如此小规模的一所学校,为何二百年来一直大师辈出。

当然巴黎高师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在于精神层面上,它的一些沿袭多年的培养模式与办学理念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 “严进严出”的制度

在招生上,巴黎高师实行的是“严进严出”的制度。每一年,高师只招收200名左右的学生,但是报考的人数却达到了几万人。它的入学考试难度高居各个大学之首。连法国的哲学大师德里达也是两考才中。尽管如此,学校还是一再声明,他们的招生制度是最公平的。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竞争考试的成绩,包括笔试和口试,考生凭借的完全是个人才能,而其他大学校则会以“适应性”或“个性”的名义挑选学生。而在学生们考入巴黎高师以后,每个学生每月都能得到教育部发放的约1300欧元的补贴。学生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应参加教师资格会考,取得教师职称。毕业后,学生必须在高中或大学为教育部工作大约10年的时间,或在大学边读博士边给本科生教授少量的课程。[4]领取如此高额的奖学金多少有一些与国家签约的意思,所以一旦有人中途放弃或者转行会被认为是背叛和耻辱。而这个毕业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也是有很大难度的,包括哲学家萨特在内的许多人,都没有一次考过。这样一种“严进严出”的制度,使得巴黎高师的生源以及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多年来也为法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而这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更多的高中毕业生们会认识到进入巴黎高师是毕生的光荣,而毕业后为国服务,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也是一种无上荣誉。巴黎高师坚持“严进严出”的制度,则成为了这一切的保障。

(二)教学多样化模式的开展

由于巴黎高师每年招生的数量很少,所以它的在校学生与老师的比例几乎是四比一,这样的一个比例在任何一所大学都是难以想象的。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师生比例,使得巴黎高师的教学模式与其他师范院校或大学有着极大的区别。一般来说,在进入高师学习之前,这些新生们大多是出自于高师设在各个中学的预科班。在这些预科班里的学习难度与紧凑程度是其他普通高中难以相提并论的。预科班里开设的学习科目也非常的繁杂,学生很难有太大的自由度。但是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在预科班里,学生们都要学习一门外语,并且常常是希伯来语、希腊语、拉丁语这样的偏学术型的语言。经过了这样残酷预科班的洗礼和淘汰之后,能进到高师的学生基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了。而对于如何教育和管理这些精英学生,高师自然有一些独特的措施。

1.学校鼓励文理互通,交叉学习,重视外语

学生进校以后,虽然有自己的专业,但在完成自己的专业基本课程之后,可以走进任何一间教室去听任何一堂课。尤其鼓励学生进行文理科的交叉学习,让理科生可以得到人文学科的熏陶;而文科生也能接受到一些理科培养,使其开拓思维空间。高师对于学生的外语教学也非常重视,就像预科班一样,每个学生在进校后必须选修一门外语。除了高师传统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之外,还开设了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汉语、日语、俄语甚至古波斯语的课程,希望学生可以在特殊的学科中掌握相应的语言工具。

2.全程实施导师负责制度

由于高师特殊的师生比例,导师负责制的实施也显得顺其自然。每一个学生在进校之后,都会自己选择或者被分给一个导师管理,在这之后的三至四年学习中,导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行跟踪指导。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导师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教育大纲或者必须遵循的计划,而是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来决定如何教学。这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选择基础上的管理与教学制度,驱使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便是师生的兴趣爱好,这样一来便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独特以及精神上的独立也成为了高师毕业生的最大特点。

3.独具特色的“学习室”(Thurnes)[5]

与其他大学不同,高师学生大部分的光阴并不是消耗在课堂与教室之中,而是在书房兼寝室的学习室里度过的。每年开学,新生们便三五成群,按照个人的喜好、情趣组合,聚首在他们的学习室里,那是他们独自的天地,同一个学习室的伙伴叫做室友(cothurnes)。这些学习室给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在里面安静地看书学习,也可以在里面和志同道合的室友们高谈阔论。这是属于高师特色的部分,它的存在使学生们可以更加频繁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而有几个学习室由于住过好几个著名的高师人而身价百倍。比如罗曼·罗兰和安德烈·苏亚雷斯合用过一个学习室,后来两人都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萨特和尼赞也在一个学习室里共度数载,最后两人也成了著名的哲学家。但这些著名的学习室并没有因此而被封闭仅供参观,而是继续向学生们开放,让后来者们延续着前人的思想,继续着他们的讨论。

(三)学术自由,知识至上的精神

自中世界大学在欧洲滥觞以来,人们进入大学便是为了求知或者散播思想,大学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独特且浓郁的气氛,它以追求知识为目的,这种气氛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的法国大学,当然巴黎高师更是首当其冲。由于高师采用的是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所以注定了它与其他大學有所区别。虽然法国的大学属于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但是显然,行政的权威在巴黎高师并不是非常奏效。在高师二百多年的历史里,涌现了太多的思想家及其精神领袖,甚至这些人也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精神领袖,无论是罗曼·罗兰还是雷蒙·阿隆,或是柏格森和萨特,他们的思想都流露着自由的气息以及对真理的向往,这也使得高师的后来者们纷纷效仿。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高师都拥有很大程度的学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结社,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认可的教师;而教师能根据自身的喜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也可以在学校的事务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虽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但教师的意见也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样的学术自由、知识至上精神的延续,对于高师培养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当这些精英们从高师毕业成为教师之后,他们对自己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积极影响,这样的良性循环也保证了整个法国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目标不断前进。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巴黎高师在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但却特殊的角色。在战后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虽说政府是希望大学同时提高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做到,往往一些学校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数量而已。而巴黎高师却依然逆潮流而动,继续保持着自身的传统,这种传统保证了巴黎高师作为一个精英师范学校的地位,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于整个法国的教师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在解决精英与普及这对矛盾时,“法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把大学分成三六九等,而是让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越来越大众化,面对广大的‘一般顾客,再把培养少数精英的任务交给它所特有的“大学校”,形成了几乎没有共同点也很少沟通的两个系统。[6]而作为最优秀的“大学校”之一,巴黎高师并没有钻进自己的“象牙塔”里,在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中,巴黎高师主动加强了与其他大学的合作与互动,当然也包括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主动为社会承担了更多的任务与责任,而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也使巴黎高师在精英师范这个领域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三、巴黎高师办学理念所带来的启示

(一)重视办学理念,坚持自身传统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最重要基础。而一所大学的优良传统往往就成为了它本身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巴黎高师建校两百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疑与它重视办学理念、坚持自身传统是分不开的。在法国的数次高等教育改革后,巴黎高師依然没有盲目地扩大规模、扩招学生,而是坚持实行它的精英师范教育。同时又给予师生以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创新,所以在一些高精尖的学科中,巴黎高师也一直走在了前沿。

而反观我们国内的一部分大学,虽然有很多学校的底子本身不错,但是由于在盲目扩大规模、扩招学生之后,学校的软硬条件并没有同时跟上,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使教学质量反而有所下降。在办学理念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些大学对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含混不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是随心所欲地经常变化自身的理念,使得大学的文化不能得到积淀。

笔者认为,巴黎高师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从我们国内大学的角度看,首先应该确定自身的办学理念,从而使之成为一种文化。通过对本校历史沿革的梳理,再结合国家政策以及现实的情况,确定好科学的办学理念,并且坚持执行下去,继而变成整个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的效果不会太明显,可是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这必将是百利无害的;然后应该挖掘自身的优秀传统,保有自身的特色。许多学校由于盲目的跟风,导致自己的特色变得渐渐模糊,反而不断丧失自身竞争力。其实扬长避短,深挖内涵,在自身的优势上发展才是应当去做的,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只要坚持理念,保有传统,都是能取得成功的。

(二)加强教学模式创新,给予师生更大空间

如果把大学比喻为一个舞台,那么师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们,演出能否成功,当然要看演员的水平与质量,所以,师生才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巴黎高师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学校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前文已经谈到,巴黎高师在教学培养模式上有着许多特色,这些特色使高师的师生们有着很大的自由度。而巴黎高师提倡跨学科培养,也打破了以往大学固有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渠道去获得知识,进而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对于我国的大学而言,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国内的部分大学在扩招以后,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不方便管理,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也比较因循守旧,基本还是维持了“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作业考试”这个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容易使师生双方对于教学感到乏味。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虽然也提出过“精英教育”这个思路,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招来了优秀的学生,却没有给予他们特殊的对待。学生们的思维和兴趣得不到发展,因为他们必须完成学校给他们规定的课业,而这些课业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而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教师身上,教师也必须完成学校的规定任务和课时,这样他们也就很难根据自己的想法完成他们想做的科研。所以,给予师生更大的学习/研究的自由应当成为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创新的重点,而如何平衡我国的国情政策与模式创新的关系,则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成熟的师范生定向培养模式

巴黎高师从建校以来就致力于师范生的定向培养工作,虽然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非师范专业也开展了起来,但高师的精英师范特色依然得以很好地保持了下来。巴黎高师的师范生定向模式已经非常的成熟,在前文中提到,这些师范生在校期间享受着国家的高额补助,而在毕业之后,都要为国家服务5~10年的时间。在我国,师范生承担着基础教育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句话反映了国家对于师范教育的重视,然而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依然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得不到保证,师范生对于教育事业认同度较低,等等。而巴黎高师在这些方面却解决得非常好,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聘请的教师几乎都是学界的大家,其中不乏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学生质量方面,巴黎高师的选拔难度堪称全法国之首,对学生的筛选也近乎苛刻;而在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认同度这个问题上,更是不用担心,因为从巴黎高师毕业的后来成为一代大师的人物,都为国家的教育系统服务多年,他们把从事教育事业当成了毕生的光荣,当然他们的后继者们也必然深受影响。这样形成的一个良性循环,使巴黎高师的精英师范理念和模式不断成熟,最终成为了法国乃至世界师范院校的标杆。

四、小结

巴黎高师,这所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大学,与其他古典大学相比,它的资历或许不是最深,但它确是独具特色的那一个。它所坚持的精英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更是难能可贵,对于处在发展中阶段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cole normale supérieure[EB/OL].[2017-01-12].http://www.ens.fr/l-ecole-1/l-ecole/?lang=fr,.

[2]Alain Peyrefitte,Rue dUlm,Dates Fondatrice[J].Edition du bicentenaire,Fayard,1994:4.

[3]弗朗索瓦·杜费·皮埃尔、贝特朗·杜福尔,著.巴黎高师史[M].程小牧、孙建平,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

[4]Mathias Roux.L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tentée par la philosophie des affaires[J].Le Monde Diplomatique,2011(8).

[5]Yann Ollivier .Les mots de l' cole normale supérieure[EB/OL].[2017-01-12].www.yann-ollivier.org.

[6]邢克超,主编.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7.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