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象征寄深情

2017-06-29雷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白发蒲公英儿女

雷江

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曾经满怀深情地吟唱:“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古往今来,人们都用最美好的文字赞美母亲,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篇文章吧!

古今中外,歌颂母爱的诗文举不胜举,稍不留意就会落入窠臼,可叶子的《枯萎的蒲公英》写母亲却做到了推陈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象征,意韵悠长

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这篇文章就运用象征手法,开篇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先对冬日阳光下的那一棵蒲公英进行细致描写:它的叶子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却“透着铁一般的绿”,“努力地贴向地面”,力求“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蒲公英的形象自然引发了作者的联想:“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然后作者接着描写母亲:她“半弓着腰”,步履“蹒跚”,像蒲公英一样老态毕露;她的白发,像蒲公英绒绒的、洁白的种子;她“不惧严寒和冰霜”,像蒲公英一样默默地为儿女付出。母亲的形象与蒲公英的形象已融为一体,意韵深长,让人回味。

二、表达精妙,感人肺腑

首先,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描写,绘形传神,十分精彩。如以环境描写开篇,渲染冬日“沁骨的凉”,并以百花凋零反衬蒲公英的不畏风霜,匠心独具;又如将母亲曾经的“面如花、发如墨”和老年的“眼已花、头覆雪”进行对比,对母亲的怜惜之意流露无遗。而文章中的叙述,如写母亲为“我”挖蒲公英,到异乡打工,夜以继日地刺绣等,虽一笔带过,却也同样生动感人。在描写和记叙的基础上,作家还适时插入了议论抒情,如“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议论精辟,发人深思;又如“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有怀念,有感激,感情深挚,让人动容。

其次,作家十分注重推敲语言。一是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如“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运用拟人,写出了蒲公英聚集生命的最后力量,把爱传递给儿女的情态;第六段连续设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母亲的付出。二是讲究遣词造句,如写母亲“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动词搭配得当,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母亲奔波的艰辛。

三、精心组织,结构严谨

文章十分注意前后衔接,如作者在刻画蒲公英的形象之后,接着借此描写了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自然过渡到了对母亲的回忆。文章末尾,重新聚集眼前的蒲公英,写其“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与开篇的描写遥相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变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

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摘自2016年山东潍坊中考语文试卷,有删节)

1.文章第二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怎样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句子。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1)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2)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的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总有一些情意,如感恩老师、回报双亲,我们可以直接倾诉心声,却难免有些难为情;总有一些情怀,如做人原则、高远追求,我们可以大声宣告,却難免显得有些矫揉造作……这时,我们不妨运用象征,像高尔基,借描写海燕,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像周敦颐,借刻画莲花,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请借鉴这种写法,以“我以______寄深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横线上可以填一植物,如翠竹、兰花,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如红烛、小溪;②联想要自然,所借之物和所象征之意要有相似点;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有特殊要求的半命题作文,要我们补充具体植物或其他事物,如“翠竹”、“兰花”、“红烛”、“小溪”等,而且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这些事物要能寄托自己的某种“深情”。所以在填充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一下自己拟填之物与拟人之情有没有相似之处?能不能自然寄托自己特定的情怀?

题目确定好了,还要进一步分析自己所填的事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中哪几条与自己所寄托的情感是有关联的,然后选择有关联的内容进行刻画。在刻画的时候,既要做到生动传神,又不能过分琐碎。因为描写具体事物不是目的,而只是通过描写它们来象征某个人物、某种感情。在刻画具体事物形象的基础上,要自然引出对这些人物、这种感情的描写和表达来,让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构思:描写夏不畏烈日冬不惧严寒的翠竹,以此来歌颂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描写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情景,以此来表达对辛勤教育学生的老师的感激之情;描写兰花外表朴实而香味悠长,以此来抒发自己要做谦谦君子的情志;描写日夜不停向前奔流的小溪,以此来表现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猜你喜欢

白发蒲公英儿女
父亲的白发
匆匆太匆匆
蒲公英
家有儿女欢乐多
妈妈的白发
蒲公英
可以吃的蒲公英
白发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