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外语习得(SLA)

2017-06-27刘帅阳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言学

刘帅阳

摘要:语言学是研究不同语言之间内在关系的学问。本文将从三各方面论述。第一部分简述学习第二外语方法,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引导。第二部分以分析德语与汉语在语音学、语义学、词法学和句法学中的差异为中心,对汉语以及德语的语言学進行简述,并对比其差异。最后一部分,详细讲述了在教授德语过程中,将语言学方法引入基础德语课堂时是所得到的收获,以及学生利用语言学方法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语言学;二语习得;音位学;语义学;词法学;句法学

1.第二语言习得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通常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2.汉、德语言学的比较

2.1 语音学和音位学

汉语与德语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习德语必须要先适应德语发音习惯。

汉、德两种语言中,在辅音发音方面有巨大的不同。首先,汉语没有一些音素:

其次,汉语与德语发音方法还各有特点:

1. 德语中有清音与浊音的区别,但却没有送气和不送气音的区分。

2. 德语在发音过程中,口型一般要比汉语动作大、用力,发音部位肌肉紧张度更高。

3. 德语中存在一些与汉语因素极易混淆的音素,但是在发声过程中,用力强度和口型是不同的。

4. 德语的各个因素可以单独发音,而汉语的辅音一般会自带一个尾音。

5. 汉语里面不存在读音连读的情况,而在德语中,这种现象却十分常见。

6. 德语里面含有小舌音,这种发音方式在汉语是不存在的。

2.2 语义学

语言不仅仅代表一种文化,同时也代表着一种世界观。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对于外语学习中来说,学习一门语言的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所差异。相应的,各个语言中的语义也会各有不同。语义存在差异至少可追溯以下几个原因:

1.地理位置的差异:因地理位置而导致的气候差异,使得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北方所说的“炕”,在德语中并没有相应的准确的翻译。

2.文化差异:因为历史与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一批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族谱、红娘、对联。

3.表达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民族会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晒斑--Sonnensprosse,红茶--schwarzer Tee。

4.比喻手法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十分具有自己特色的想象力,比如在德语中Hasenfu?(胆小鬼)但其实直译过来的意思是“兔子的脚”。在汉语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

中国古代的宗法伦理制度创造了庞大的家族系统,在汉语中,对他人的称呼要比德语中细致的多。德语中用Onkel,在汉语中细分成了叔叔、舅舅、大伯等等称呼,同时Tante的意思,也在汉语中有着阿姨、大姨、姑姑等意思。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中严格区分直系与旁系,辈分与长幼,因此这种思想也明显地反映在了称呼中。“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着明确的辈分长幼之分。

德国人讲究整洁的生活环境,因此,他们拥有着几十种有着不同清洁效果的清洁剂分类,例如:Waschmittel,Spülmittel, Putzmittel。

以上种种例子说明着,一个民族越崇尚什么东西,它的所在的语言就会把它区分的更加细致。语言充分反映了这个语言群体的世界观。脱离了这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不可能透彻的理解一门语言中的语义。“语言已经凝聚出一个世界,一切精神效果都隶属于他,就像隶属于外界世界一样。”①

不仅仅是在聚合语义场中,组合语义场同样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发展农业历史悠久,因此而派生出一系列的描述肢体动作的动词,而这些动词在德语中可以直接用一个简单动词tragen替代: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学习外语绝不仅仅只是学习其中的单词语法,而是两种文化间的学习与比较。如果学习者只是秉承自己的文化观念,而忽视了对外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学习,难免会无法参透其中深意。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脱离了文化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一门语言的内涵。语言其实是大量词汇堆积而成的,只有认识其中本质与内涵,才能够真正运用一门语言。对于外语文化的缺失,必然会阻碍外语学习的进步。

2.3 词法学

2.3.1 德语构词

以简单词为基础的德语,构词手段大致可以分为:派生、复合、词类转换。

1.简单词

它包括一个词干和一个语法词素。有一些词甚至并没有语法词语,只有一个语素。

2.派生词

派生词代表着在一个单词上,产生出另外一个单词。它通常包括词干及词缀至少两个部分。这其中的词缀还可分为前缀和后缀两个组成部分。

3.复合词

复合词是德语单词中数量最多的。它一般是由至少两个词干语素,直接或通过中缀进行连接,构成一个新词。

4.词类转换

通过词缀的增加或减少而构成另一单词的过程,叫做词类转换。endprint

2.3.2 汉语与德语构词的对比

汉语的构词法与德语的构词法截然不同。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言,其中不存在词缀的变化,也无法仅仅根据单词形式来区分单词的类别。大多数的汉语语素属于语义语素,都具有独立的含义,当然也存在着及其少量的拥有构词作用的词缀,如:子、阿、者。

从古汉语开始,汉语中就已经开始存在了孤立语的特点。在古代文言文中,大多数的文字是独立语素,也就是说,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意思。随着上个世纪白话文普及的过程中,双音节词逐渐增多,语素的含义也就随之进行了巨大的变化,部分语义语素转化为构词语速,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并且相比较于古代文言文,词汇的指代也更加清晰明了,这也就是现代白话文比文言文更通俗易懂的重要原因。例如“老”除了作为形容词是一个独立语素之外,还充当着构词语速:老师、老板、老虎。其中“老”这个字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为独立语素的含义,和另外一个词组成了一个新词,这种现象被称作汉语中的派生词。

汉语中也存在着复合构词法,这是汉语中最主要的构词法,例如:明亮。汉语复合词的构词形式主要集中在:动宾、主谓、偏正、联合。

汉语的词类并不可能通过词汇的形式辨别出来,一般情况下是要通过在句中或是词组中的作用进行判断。

光明的前途(形容词) 重见光明(名词)

同样的一个词“光明”并不能仅仅根据它的形式来判断它的词性和作用,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分辨。

词类划分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德语中因为三种词性和四个格,所以在德语中冠词的使用十分复杂,同时也十分具有自己的特色。汉语中有着极其丰富的量词(只、颗、条)和趋向动词(来、去、出、入)。

汉语语素区别于德语语素的最显著的一点是:汉语语素没有语法功能。汉语语素没有词形变化的功能,也就是说,他不能变格、变位,但是汉语中严格的句子排序弥补了这一点。

2.4 句法学

2.4.1 德语句法学的特点

德语单词通过其词形变化来达到与德语语法的一致性,也就是语素通过变化来连接各个句子成分,实现在一句话中语法的一致性,说明句子成分的相互关系。

德语句法中主要依靠的手段是:

动词变位

名词变格,包括冠词、代词、形容词

两者中,动词变位是最重要的,因为动词通过其配价来决定句子中的其他成分。不同的动词所要带的格是不同的,大多数的及物动词是要加第四格宾语的,还有少数要加三个宾语的动词。

德语中的框架结构也是一大特色。在德语中,句子的结构由德语动词在第二位和最后一位框起来,如同一个括号,将句子其他部分框在动词内。这时动词的两部分,共同构成整句话的谓语。形成框架结构的动词有三种情况:

1. 助动词+完全动词:

时间助动词+完全动词:Er hat drei Bücher gekauft.

情态助动词+完全动词:Er kann mir helfen.

被动态:Die Stra?e wird in diesem Jahr verbreitert.

2. 可分动词+前缀:Er nimmt am Deutschkurs teil.

3. 从句连词+从句的谓语动词:Ich glaube, dass er die Prüfung schaffen kann.

2.4.2 中、德句法的差异

通过见表2-6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德语语法的功能一般是由词的变形来达到的。与此相对的是,在汉语中,这种语法的功能是由虚词的使用来实现的。在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语素只有语义的功能,只有极少数的词带有语法功能。也正是因此,虽然在汉语中没有像德语中那种繁琐的性数格的变化,但却因为很多地方的语法无法可依,只能生记硬背。

汉语中另一大特色是:汉语的词没有限定的词素。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拥有多个词类:卖好菜(形容词)、好卖菜(副词)、菜好卖(助动词)。

西方的语言可以明确地按照语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而汉语要根据它的形式和语序,才能判断出句子的正确含义。正如王力所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

3.语言学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

3.1 研究对象及其背景资料:

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高中学生,他们经过大约两年半的德语学习,最终要进行两种类型的德语考试:DSD考试(德语语言证明考试)以及德国大学预科考试。

这个群体对于德语的需要与德语专业的本科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同,他们要在其他八门科目学习的过程中,将德语水平提高到中级。这时,德语学习的效率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语课课时平均是每周10节,研究对象一共36人。现阶段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词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这篇论文中的数据引用主要来自与他们的月考、期中、期末成绩统计。

3.2 將语言学引入到课堂中的具体做法

3.2.1 语音学

在学生最开始学习的语音阶段,已经初步地将汉德英中语音学的异同引入课堂。因为汉语发音的影响,学生们总会犯同样一种错误,如果教师不再一开始就将其纠正,很可能回导致学生以后在德语中永远是错误的读音。例如:在汉语中,辅音字母结尾时,总会有一种类似于“儿”的声音,因此,在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德语时,总是会把这种习惯带入到德语读音中。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德语读音中,几乎没有不发音的字母,学生如果不断地在单词后面加上一个元音尾缀,很可能德国人对他所说的话产生误解。

另一个例子:德语的元音有长短音的差别,而在汉语中并不存在这种差异。也正是这样,很多学生都不能将德语单词中的元音发饱满。因为这种发音习惯上的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在课堂上比比皆是。endprint

在课堂中出现这种因为母语或英语而产生错误时,开始将语言学概念逐渐渗透给学生。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的效果,远远比仅仅纠正他们的错误来的效果要好。当他们知道其原因时,就会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读音,而不再是一遍遍地需要别人来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任何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都会受到自己的母语或其他语言的干扰,自己一定要时刻避免这种干扰,特别是在初学阶段。

3.2.2 语义学

在语义学中,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更容易把英语与德语进行比较性学习,而不是汉语。对于学生来说,德语的语义的学习,其实并不是很大的困难,因为很大程度上,汉语在词义中会比德语和英语分得更加细致。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优势。但在德国学生眼中,汉语的词义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点,比如量词:一匹马、一条鱼、一头猪。三个短语同样是在说动物,用的量词却完全不一样。中国学生此时只要用一个不定冠词ein或eine即可。

虽然在语义方面,中国学生占据了巨大的优势,但一旦说到语义学,就不得不提到国情知识。因为二战的影响,现在德国有很多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正常的单词,但对于德国人来说可能会拥有其他意思。比如我们说的“国家主义”Nationalismus,在中国人眼中就是单纯的热爱国家的含义,是一个褒义词。但正是因为二战中,希特勒使用了这个词,这个词在德语中其实是“种族主义的”的意思,更可怕的是这个词是Nazi(纳粹)的原型,所以现在德国人几乎不会在使用这个单词。另外一个例子:混血儿。这个词在中国人眼中只是代表着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父母家庭的孩子。但是在德国人眼中,这个词也是充满种族歧视的。

在讲解单词时,引入语言学的概念,一方面会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记下来单词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背单词、学习单词的兴趣。众所周知,背单词是一种极其枯燥无聊的过程,让这个过程与语言学挂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2.3 词法学

在中国人看来,德语的构词法在难度上远远不及汉语构词法。其实是,中德两门语言中最相近的一点就是构词法,在很多单词中,都有惊人的相似。例如:洗脑--Gehirnw?sche,两者就是一对一的直译。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即是简单的又是有意思的。

每次给学生讲一个复合词时,有一個习惯,总是喜欢把单词拆开来,希望一方面能够使他们联想起原来学过的单词,另一方面能够自己在背单词中,也养成这种习惯。

3.2.4 句法学

句法学是实践中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最大的难点。因为汉语的语法与德语语法差别大。德语语法是一直按照规则进行变化的,只要记下来他正确的变化形式,一定就会是一句正确的话。德语语法的变化其实与英语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来背。但因为两者毕竟还是会有差别,特别是德语特有的框型结构,而且学生还需要备战国内高考,建议是,将两者分开来记忆。

在课堂中一般会将句法学讲给学过至少一年德语的学生们,因为句法只有在语法积累到一定程度上时,才有可能理解。个人将这种过程理解为,给学生用语言学梳理几年来学习的语法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将德语和英语区分开来。

4.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只在语音学、语义学、词法学、句法学四个领域中引用德语语言学的概念。前三者是从初学者阶段就不断灌输这种概念,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快速地记忆一些知识。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他们,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实用的。唯独最后一个句法学,会给有初步基础的学生课堂上加入这种概念,因此认为,过早地涉及句法学,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理解以及各个语法之间的混淆。在教学实践中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可以为广泛运用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果学习的指南针。在高中甚至大学的基础阶段,大家不会过多接触语言学的概念,但其实,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在课堂上,或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下通过语言学方法进行更深入的指导。因此,比起语言学课堂上只是对于一些概念的背诵,其实学生更应该对其中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能够从自己学习语言的角度,找出语言学能够帮助自己的方法。

注释:

①马克斯德索 《美学和艺术理论》中译本,1987北京,第332页

参考文献:

[1]赵杰:《汉语语言学》,2001 北京

[2]王京平:《德语语言学教程》,2003 北京

[3]钱文彩:《汉德语言试用对比研究》,2001 北京

[4]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2006 北京

[5]任学良:《汉语造词法》,1981 北京

[6]陈越祖:《德语构词学》,1993 北京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The Application of Hedges in EFL Class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EmploymentAgeDiscriminationon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