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92例

2017-06-27彭旋铃张志玲谢更钟

陕西中医 2017年6期
关键词:关元穴气滞血瘀

彭旋铃, 张志玲,谢更钟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 518033),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深圳 518033)

△通讯作者

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92例

彭旋铃1, 张志玲2△,谢更钟1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 518033),2.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深圳 51803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对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痛经症状、前列腺素F2α(PGF2α)的影响。方法:将184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2例。两组均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关元穴、神阙穴、三阴交穴中药穴位帖敷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于治疗前后使用PGF2α水平、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疼痛评定指数量表(PRI)、语言评价量表(VRS)、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的PGF2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VAS、BRS-6量表评分在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PRI情感项、感觉项及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治疗治疗组的VRS、NRS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能有效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痛经症状,并降低PGF2α水平。

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影响妇女正常生活及工作学习、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妇科疾病,西医治疗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口服避孕药等对症止痛处理,治疗见效较快,但疗效短暂,且副作用较大[1]。目前研究发现,通过辨证、周期疗法、专方专药等方法选择中药内服调治,或辨证施以针刺、艾灸、推拿、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放血疗法、耳穴贴压、中药保留灌肠和中药穴位贴敷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均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副作用少[2-4]。本研究通过中医辨证,采用中药穴位帖敷联合膈下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患者,共184例,并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1.25±1.68)岁;平均初潮年龄(14.41±0.48)岁;平均月经周期(27.59±0.53)d;平均月经经期(7.02±2.14)d;平均痛经史(3.97±2.41)年。治疗组平均年龄(20.22±1.17)岁;平均初潮年龄(13.82±0.65)岁;平均月经周期(28.17±3.08)d;平均月经经期(6.58±1.76)d;平均痛经史(4.64±2.55)年。经统计处理,两组的年龄、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经期、痛经史等基线资料均衡性好,具有可比性(P>0.05)。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第7版《妇产科学》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器质性病变。中医证型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第九版)制定,主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或小腹疼痛拒按,或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或伴烦躁易怒、乳房胀痛拒触、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排除标准:西医诊断系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者;两周内口服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口服避孕药的患者;依从性差,无法坚持长期穴位贴敷及口服中药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1剂/d,水煎服。行经前7 d开始服药,至月经来潮停止。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红花各15 g,川芎、赤芍、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乌药、香附各10 g,甘草6 g。痛伴恶心欲吐者加法夏、陈皮;两乳胀痛明显者,加丝瓜络;小腹或前后阴坠胀不适,加柴胡;郁而生热,口苦烦躁、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山栀、郁金。治疗组: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基础上,加关元、神阙、三阴交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经前7 d开始穴位帖敷,每日1次,每次6~8 h,至月经来潮停止。中药穴位贴敷:等比例的延胡索、三棱、莪术、吴茱萸、小茴香等具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的药物研成粉末,按适当比例加上黄酒、冰片与蜂蜜制成中药膏剂,制成0.5 cm×0.5 cm、3 mm厚度的药丸并粘附在大小约3 cm×3 cm的输液贴中央。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疗效评价标准 选用PGF2α水平、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疼痛评定指数量表(PRI)、语言评价量表(VRS)、数字评价量表(NRS)。PGF2α水平测定: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经周期及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的经行第1天静脉采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评分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测量。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治疗后PGF2α水平比较 经治疗,两组的PGF2α水平不断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PGF2α水平比较(g/ml)

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经治疗,两组的VAS评分不断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分)

3 两组治疗后BRS-6评分比较 经治疗,两组的BRS-6评分不断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的BRS-6评分比较(分)

4 两组治疗后PRI评分比较 经治疗,两组的PRI情感项、感觉项及总评分均不断下降(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PRI评分比较(分)

5 两组治疗后VRS比较 经治疗,治疗组V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VRS比较(例)

6 两组治疗后NRS比较 经治疗,治疗组NR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后NRS比较(例)

讨 论

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F2α、PGE2含量增高,尤其PGF2α的增高,使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有关[1]。中医认为,痛经可分虚实,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因气滞、湿热、寒凝致瘀滞胞宫,不通则痛;虚者因肾气亏损或气血虚弱致子宫、冲任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痛经实多虚少,以气滞血瘀证多见。如《傅青主女科》曰“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张氏医通》云“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间,遇经行时则痛而重”;强调女子月事依赖肝的正常疏泄,肝气郁滞则宣泄失职,经血不得畅下,久致瘀滞胞宫,阻碍气机运行,又进一步加重气滞,二者相互作用,而致痛经。治疗上,应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原则。

膈下逐瘀汤载于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书中云“无论积聚成块在左肋、右肋、脐左、脐右、脐上、脐下,或按之跳动,皆以此方治之,无不应手取效”。方中当归归肝、脾、心经,可补血调经、活血止痛;川芎辛温入血分,为血中气药,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赤芍、丹皮微寒,归肝经,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使血热清而不留瘀、不妄行;桃仁甘苦、性平,能活血化瘀生新;红花归肝、心经,能活血祛瘀、通调经脉,为治瘀滞要药;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能活血行气止痛,治血瘀、气滞疼痛及一身上下诸痛;乌药辛温,善行气散寒止痛;五灵脂归肝经,可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为治血滞诸痛要药;香附归肝、三焦经,既入气分以疏肝理气,又入血分而活血调经止痛,时珍誉之为“气病总司,女科主帅”;枳壳善于行气除胀;诸养血活血药与理气止痛药配伍,以柔肝疏肝、理气活血,并使气帅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方中甘草合芍药以缓急止痛,并调和药性;气血和调,则经候如常。现代研究表明[5-9],香附、枳壳、乌药、延胡索、川芎、赤芍、红花、五灵脂等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镇痛等作用,诸药组成膈下逐瘀汤,可明显改善盆腔血液动力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提高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盆腔微循环以止痛。

中药穴位贴敷法以经络瑜穴理论为基础,经皮给药,使药物与穴位相互激发、相互协同而产生疗效。研究表明,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简便安全[10]。药物方面,延胡索、三棱、莪术、吴茱萸、小茴香味辛,透穴能力较强;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三棱、莪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吴茱萸理气止痛,温经燥湿;小茴香理气散寒止痛;配伍黄酒以增强活血、蜂蜜以调和药性,冰片以增强渗透之功;诸药配伍,共奏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选穴方面,肝经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与胞宫相通,而使子宫藏泻有序。任脉通、冲脉盛、子宫藏泻有序,则月事以时下。《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在此理论基础上选择关元穴、神阙穴、三阴交穴。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经穴、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节肝、脾、肾三阴经气血,祛瘀通络,是治疗痛经要穴。研究表明,三阴交对胞宫具有特异性调节效应,并能发挥镇痛作用[11-12]。关元、神阙为任脉经穴,是补虚要穴,具温阳补肾、培元固本、通调冲任之功。宋云娥等[13]研究表明,关元穴原发性痛经热敏高发穴,艾灸关元穴可通过调节中枢镇痛机制而有效的治疗原发性痛经。孙立虹等[14]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患者神阙、关元穴位电阻明显增高,通过隔物灸神阙、关元穴,可降低其电阻以缓解痛经症状,并能明显降低PGF2α水平。解剖学认为,脐部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直接连于腹膜,而腹膜布有丰富静脉网,故药物在脐部吸收比较迅速,易穿透表皮弥散,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发挥疗效。任脉与督脉、冲脉同出于胞中,“一源而三歧”,药物作用于关元穴、神阙穴、三阴交穴,通过经络传导,有效激发冲、任、督三脉经气及足三阴经气而发挥温养胞宫、调和气血、化瘀止痛之功。本研究将穴位贴敷与中药内服结合,缩短了药物显效时间,内外兼施,相辅相成,使其充分发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膈下逐瘀汤能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痛经症状,降低其PGF2α水平,效果优于单用中药内服。

[1] 王艳英.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447-2449.

[2] 李赛君,高月平.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4,36(4):620-621.

[3] 王雪梅.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5,33(12):95-96.

[4] 王 潇,王 昕.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6):171-172.

[5] 李英霞,侯立静,严 军,等.近5年国内外香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2):80-83.

[6] 章 斌, 金 剑,金芝贵,等.枳壳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13,32(11):1462-1464.

[7] 张 玉,武一玫,潘真真,等.乌药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优选及镇痛作用的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2,35(5):348-350.

[8] 刘中勇,邓 鹏,胡 丹.膈下逐瘀汤现代临床应用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2,43(4):75-80.

[9] 姚春娣,朱澄漪.膈下逐瘀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TNF-α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4,20(13):78-79.

[10] 金红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182-183.

[11] 李春华,刘玉祁,张 鹏,等.“十一五”期间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3,33(6):573-575.

[12] 冯彦娜,肖雁冰.艾灸与针刺三阴交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分析[J].四川中医,2016,34(10):166-167.

[13] 宋云娥,徐放明,唐成林,等.原发性痛经患者关元穴艾灸前后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0(9):753-754.

[14] 孙立虹,葛建军,佘延芬,等.隔物灸神阙、关元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α、PGE2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2):108-110.

(收稿:2017-01-10)

痛经/中医药疗法 穴位帖敷 隔下逐瘀汤/治疗应用

R271.1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6.027

猜你喜欢

关元穴气滞血瘀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艾灸神阙、关元穴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养身祛病的特效保健穴位——关元穴
血瘀体质知多少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