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2017-06-27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蒋立新胡盛寿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循环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蒋立新,胡盛寿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蒋立新,胡盛寿代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增加。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7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其年均增速远高于GDP增速。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2012年5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15个部委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为以心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我们应当积极贯彻执行。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自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肾脏科、糖尿病科、流行病学、人群防治、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旨在为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与权威评价;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与策略提供技术决策依据;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1 心血管病患病与死亡情况

1.1 心血管病患病情况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

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1]: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

1.2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2]

2015年CVD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图1, 2)。农村CVD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

2015年农村CVD死亡率为298.42/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4.79/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3.63/10万;城市CVD死亡率为264.84/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6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8.23/10万。

图1 1990~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图2 1990~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图3 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15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5.01%和42.61%(图4)。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图4 2015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中国CDC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各省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3]。1990年,16个省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15个省为脑血管疾病。至2013年,首要死因有27个省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是缺血性心脏病(IHD)。2013年我国年龄标化的CVD死亡率较1990年降低21%。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升了28.8%,而出血性卒中死亡率则下降了37.7%。尽管2013年较1990年年龄标化的CVD死亡率下降,但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影响,CVD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增加了46%。其中,IHD死亡人数增加了90.9%,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患病率: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6%,总体呈上升趋势[4]。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城市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6.8%,农村为23.5%;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并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

正常高值血压:1991~2011年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在我国9个省(2011年增至12个省)对18岁及以上成年人进行了8次横断面调查,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的检出率从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2006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2011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人群血压水平:1991~2011年人群血压水平呈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年龄调整后血压均值分别从1991年的121.4/77.9 mmHg(1 mmHg=0.133 kPa)和118.8/75.7 mmHg上升至2011年的126.2/80.9 mmHg和123.2/78.0mmHg。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002年全国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和6.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调查,2012年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增高,分别为46.5%、41.1%和13.8%[1]。

1991~2009年CHNS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血压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19万余名7~17岁汉族学龄儿童血压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16.1%, 女生12.9%),且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6]。

高血压儿童较血压正常儿童在成年后更易患高血压并发生心血管重构,患病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儿童的2.1倍和1.5倍。

2.2 吸烟

自1984年以来,中国男性一直属于世界上吸烟率最高的人群之一。男性吸烟率1984年为63%;1996~2010年间均超过50%。但自1996年以后,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2002~2010年,标化现在吸烟率年均下降幅度为0.08%[7]。

2015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男性吸烟率仍处于高水平,15岁及以上成人的标化现在吸烟率为27.7%,男性为52.1%,女性为2.7%,与2010年比较变化不大。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按照2014年底全国人口数据进行推算,5年间现在吸烟者人数增加了1 500万,从2010年的3.01亿增长到2015年的3.16亿。2015年现在吸卷烟者日平均吸烟15.2支,较2010年增加了1支[7]。

中国青少年吸烟状况:2014年完成的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的现在烟草使用率为6.9%。男生(11.2%)高于女生(2.2%);农村(7.8%)高于城市(4.8%)。在现在吸烟者中,尝试过戒烟的比例为71.8%。

据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中国项目调查结果,2010年在所有非吸烟者中二手烟的暴露比例为72.4%,估计有7.38亿不吸烟的中国人遭受二手烟的危害。但与2010年相比,2015年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及家中看到有人吸烟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表明人群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

1996年以来,中国15岁以上人群的戒烟率略有上升,从1996年的9.4%上升至2010年的16.9%。2010年中国城市人群戒烟研究显示,城市15岁及以上人群的戒烟率和考虑戒烟率为10.1%和45.5%。2015年时,在所有曾经和现在吸烟者中,18.7%的吸烟者处于不吸烟的状态。

吸烟归因疾病负担: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分析4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归因于吸烟的疾病负担。结果显示,2010年归因于吸烟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为3000万人年,占总负担的9.5%,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疾病负担主要来自主动吸烟,其DALY为2119万人年,占吸烟行为的93.3%;而女性DALY为223万人年,30.3%是来自于被动吸烟。与1990年相比,2010年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疾病负担DALY增加了27.1%,虽然被动吸烟所致的DALY下降了61.2%,但主动吸烟所致的DALY未减反而增加了51.8%;而女性归因于吸烟的DALY下降了30.2%。研究说明中国归因于吸烟这一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的疾病负担较重,且在男性中增长迅速[8]。

2.3 血脂异常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报告了中国31省(市、自治区)≥18岁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明显增高。TC水平男性为 4.06 mmol/L,女性为4.03 mmol/L;TG水平男性为1.45 mmol/L,女性为1.21 mmol/L[9]。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TC升高(TC≥6.22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3.4%,女性为3.2%, TG升高(TG≥2.26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13.8%,女性为8.6%。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TC升高(TC≥6.22 mmol/ L)的患病率男性为4.7%,女性为5.1%;TG升高(TG≥2.26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16.7%,女性为9.8%,均较2010年显著升高,且均为城市高于农村[1]。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3~17.9岁)TC升高(TC≥220 mg/dl或5.72 mmol/L)的患病率为0.8%(城市1.4%,农村0.6%);TG升高(TG≥150 mg/dl或1.70 mmol/L)的患病率为2.8%(城市2.5%,农村2.9%)。

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10]调查了20岁以上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TC≥6.22 mmol/L者男、女的患病率分别为8.7%和9.3%,知晓率分别为27.6%和20.7%,治疗率分别为21.4%和14.0%,控制率分别为18.3%和11.2%,治疗控制率分别为88.1%和78.4%。

2011年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为25.8%,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者达标率分别为19.9%和21.1%。2012年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住院患者的他汀治疗率为88.9%。接受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38.5%未达到LDL-C目标值,且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较高组不达标率较高[11]。

2.4 糖尿病

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9月发表的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数据[12],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如果同时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1.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都是城市高于农村。糖尿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小于60岁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大于60岁女性高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超重肥胖而增加。

糖尿病防治:我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世界上开展最早、历时最长的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研究[13]。大庆糖尿病研究20年跟踪随访的结果表明,生活方式干预组在积极干预的6年期间,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51%;在20年的随访中,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43%,干预组发生糖尿病比对照组平均晚3.6年,生活方式干预还使严重的视网膜病变风险下降47%。6年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了23年间CVD死亡率,CVD死亡降低41%,全因死亡降低29%,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45%。

大庆糖尿病研究比较了新诊断糖尿病患者(NDM)和糖耐量正常人群的CVD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在23年随访期间,56.5%的NDM和20.3%的糖耐量正常者死亡。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有47.5%的男性和49.7%的女性死于CVD,且其中大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NDM的全因死亡率是糖耐量正常者的3倍,NDM男、女的CVD死亡风险分别是糖耐量正常者的3.5倍和6.9倍。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后备军,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年以5%~10%的速度发展为糖尿病。我国目前糖尿病前期者至少有1.48亿。 糖耐量减低(IGT)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44.44%及20.00%)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NGT)人群(29.59%及7.52%)。但IGT者数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IGT干预组为37.84%及12.53%)[14]。

3B研究入选了104家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5 817例,调查显示72.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只有5.6%[15]。

2.5 超重/肥胖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了7.3%和4.8%;2012年农村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虽低于城市居民,但上升幅度要大于城市居民。

在我国九个省市人群进行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对人群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进行了长期监测,近20年来多次横断面调查(每次调查均超过5千人)资料显示,人群超重、肥胖率呈持续的上升趋势,2011年20岁及以上人群年龄标化超重+肥胖率(BMI≥24.0 kg/m2)达到42.3%,中心性肥胖率(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达到44.0%。

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明显增加, 2012年中国6岁以下城乡儿童的超重率(8.4%)和肥胖率(3.1%)较2002年(6.5%和2.7%)明显升高;2012年7~17岁城乡儿童超重率(9.6%)和肥胖率(6.2%)较2002年(4.5%和2.1%)明显升高。

2.6 体力活动不足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1991~2011年18~60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活动下降最为明显,男性职业活动从1991年的382 代谢当量-h(MET-h)/周降至2011年的264 MET-h/周(下降31%),女性则从420 MET-h/周降至243 MET-h/周(下降42%);体育锻炼仍很低,2011年男性不足7 MET-h/周,女性不足3 MET-h/周。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我国20~59岁人群休闲时间体力活动达标率(每周中等强度锻炼150 min或高强度锻炼75 min)为22.8%,与前几次调查相比有小幅增加,但静态心率、最大肺活量、坐位体前屈 、握力和单腿站立时间的身体体质指标仍有下降趋势。

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为33.9%(含儿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20~49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锻炼率仍然偏低。

2011年一项研究对中国10城市9 901名11~18岁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19.9%,体力活动缺乏和不足的学生各占40.0%左右。

2.7 不合理膳食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CVD的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较低。膳食钠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2012年膳食钠的摄入量仍然很高,折合成食盐的量为14.5 g/d,高于推荐的摄入量(中国:<6 g/d,世界卫生组织:<5 g/d)一倍以上;膳食钾摄入量有增加的趋势,但仍低于指南推荐的2g/d的水平。

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0 L,其中男性平均为5.6 L,女性为0.3 L,农村居民(男性:6.0 L/年,女性:0.4 L/年)高于城市居民(男性:5.1 L/年,女性:0.3 L/年),50~59岁年龄组酒精摄入量高于其他年龄组。

2.8 代谢综合征

200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美国ATP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2.9 大气污染

近年来研究显示颗粒物(PM)大气污染是CVD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PM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与CVD的关联更为密切。分析多个城市大气日均PM2.5、SO2、氮氧化物(NOx)浓度、总悬浮颗粒浓度数据和当地疾病及死因监测数据的结果表明,PM2.5、SO2、NOx浓度、总悬浮颗粒浓度与CVD发病、死亡有正关联。北京市2010年至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 µg/m3,该浓度每增加10 µg/m3,当日的IHD发病增加0.27%。PM2.5浓度对IHD发病的作用还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暴露于高水平PM2.5后的1、2和3天仍然会观察到IHD发病的升高[16]。65岁以上老年人群对PM2.5更敏感。

有研究显示大气污染长期作用对CVD的影响更大。在中国高血压调查及其随访研究中,对基线大气颗粒物暴露水平与70 947例队列人群长期(1991年至200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大气颗粒物暴露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存在关联;总悬浮颗粒浓度、SO2和NOx每增加10 µg/m3,CVD死亡分别增加0.9%(95%CI: 0.3%,1.5%)、3.2%(95%CI: 2.3%,4.0%)和2.3%(95%CI:0.6%,4.1%)[17]。

3 心血管病

3.1 脑血管病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开始于1993年,每五年开展1次。结果显示,1993~2013年期间,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的第五次调查显示,城市脑血管病患病率(12.1‰)有所下降,农村(12.3‰)仍呈明显的上升(图5)。

图5 1993~2013年中国城乡脑血管病患病率变化趋势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18],2003~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15年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8.23/10万,其中脑出血52.09/10万,脑梗死41.82/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3.63/10万,其中脑出血72.26/10万,脑梗死46.99/10万。据此,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5年死于脑血管病的城镇居民为85.36万人,农村居民103.49万人。总体上看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图6)。

图6 2003~201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3.2 冠心病

冠心病死亡率:根据《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 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67/10万, 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91/10万, 与上一年(110.5/10万、105.37/10万)相比略上升(图7)。总体上看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城市地区,男性高于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2002~2015年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AMI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2009年、2011年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于2012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大幅超过城市平均水平(图8)。

图7 2002~2015年城乡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图8 2002~2015年城乡地区急性心梗死亡率变化趋势

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2013年中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城市调查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12.3‰,农村调查地区为8.1‰,城乡合计为10.2‰。6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27.8‰。以此数据为基础,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3年中国大陆15岁以上人口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人数约为11 396 104人。

2007~2012年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率和住院病死率变化趋势[19]:通过从“北京市心血管病监测系统”中获取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主要出院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分析冠心病住院率和住院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07至2012年25岁及以上北京市户籍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标化住院率为515.3/10万,6年间年龄标化住院率升高43.0%。男性和女性的冠心病住院率均为45~54岁年龄段上升幅度最大。同期冠心病住院病死率呈下降趋势(P<0.001),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从2007年的3.3%下降至2012年的2.2%,其中AMI的年龄标化住院病死率从2007年的11.3%下降至2012年的8.5%。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PCI网络申报数据,中国2010~2015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例数增长率趋于平稳。2015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总例数为567 583例。我国平均每百万人口有426.8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平均植入支架数基本保持在1.5枚左右。介入指征及器械使用趋向合理。介入治疗的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有所增加。

3.3 心律失常

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网上注册资料,2015年植入起搏器约65 697例, 比2014年增长9.98%;起搏器适应证与2014比较无明显变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51.1%,房室传导阻滞占39.8%;双腔起搏器占比近69%。。

根据国家卫计委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近年来心脏转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2013、2014、2015年增长率分别为22.9%、10.3%和18.3%。2015年植入ICD 2759例,ICD单腔和双腔的比例与2014年相似,单腔ICD占67.1%,双腔ICD占32.9%;ICD用于二级预防占58.0%,一级预防占42.0%。

2015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2 986例,较2014年增长8.4%。CRT-D占57%,CRT-P占45%。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总结了全国97 家医院植入的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CRT患者73例,随访6个月发现92.7%的患者可见异常报警事件,包括85%的疾病相关事件和15%的系统相关事件,早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

自2010年导管消融手术持续迅猛增长,年增长率13.5%~17.5%,2015年射频消融手术量11.1万例。

2004年在中国10个不同地区(4个城镇和6个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35~59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42%,60岁以上人群为1.83%,年龄性别校正后患病率为0.77%(男性0.78%,女性0.76%)[20]。

3.4 心力衰竭

中国10省市20个城市和农村的15 518人的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农村(0.8%)。心力衰竭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21]。

回顾性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进行的中国心力衰竭患者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22]对2012~2014年88家医院8 516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分析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为5.3%。宣武医院对2005~2011年共1 198例在急诊因急性心力衰竭抢救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急诊急性心力衰竭死亡率为9.6%(115例),其中63.5%(73例)在24 h内死亡,80.9%(93例)在48 h内死亡。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目前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6±15)岁,呈上升趋势,54.5%为男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占84.7%。心力衰竭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感染仍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原因,占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心肌缺血(23.1%)。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的使用率变化不明显,地高辛的使用率(26.1%)受国际临床研究的影响呈下降趋势,ARB(24.6%)、醛固酮受体拮抗剂(55.4%)及β受体阻滞剂(50.6%)的使用率明显上升。

3.5 肺血管病

2007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3],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为8.2%,农村为8.8%,城市为7.8%。男性高于女性(12.4% vs 5.1%),估算全国有4 300万例COPD患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对死亡率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COPD的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2012年COPD的死亡率从105.1/10万降至73.7/10万。

全国肺栓塞防治项目[24]对1997~2008年全国60多家三甲医院的肺栓塞患者进行了登记注册研究,在16 972 182例住院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1%。

1989~2008年在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504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中,中央型CTEPH患者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率(10年生存率为94.60%,15年生存率为90.96%)显著优于内科药物治疗(10年生存率为81.4%,15年生存率为56.43%),周围型CTEPH患者两种治疗之间的长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别[25]。

3.6 心血管外科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中国心血管外科最重要的术式之一,年手术量约为4万例。由于人口老龄化,各类危险因素的逐渐发展,中国年CABG量正以10%的速度逐年递增,增速明显快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未来可能成为中国心脏外科最为主要的术式。中国约60%的单纯CABG是在非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的,而西方仅为20%左右。中国大型心脏中心的单纯CABG的总死亡率为1.9%,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6.4%。2010年以前中国单纯CABG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高于美国,但随着中国手术质量的不断进步,近年来这种差异已经消失,中美两国在CABG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已没有统计学差异。

心脏瓣膜手术:中国心脏瓣膜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较为年轻,合并症较少。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平均年龄正在增大,相应的危险因素也将增多。

中国大陆因先天缺陷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调查[26]:中国大陆因先天性缺陷( Congenital Anomalies,CA)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Under-5-Years Child Mortality,U5M)的死亡率(CA-specific U5MR)已经从1996年的407.7/10万活产儿降低到2013年的217.4/10万活产儿;但CA致U5M在总U5M占比却从1996年的9.2%升高到了2013年的18.1%。2015年中国大陆367家医院共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 625例,较2014年下降4.5%。

3.7 慢性肾脏病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13个省市47 204名18岁以上的成人中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CKD)调查结果表明[27],CKD患病率为10.8%,其中,以eGFR<60 ml/(min·1.73 m2)诊断的患病率为1.7%,而以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 mg/g诊断的患病率为9.4%。推算中国有CKD患者近1.2亿。

3.8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调查其患病率所采用的诊断方法包括间歇性跛行问卷表、踝臂指数 (AB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无创方法。LEAD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北京万寿路地区老年居民中LEAD的患病率约为16.4%,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人群约为19.4%~24.1%,高血压人群9.0%~27.5%,社区自然人群为3.04%。LEAD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增加LEAD患病的危险性。30%的脑血管病患者、25%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并存LEAD[28]。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美协作研究队列和多省市队列横断面调查2 681人的结果显示[29],年龄43~81岁组颈动脉超声斑块的检出率为60.3%(男性66.7%, 女性56.2%);颈动脉斑块分布主要在颈动脉膨大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55岁组为53%,55~69岁组64%~69%,70~74岁组79%,而≥75岁组则为80%。

肾血管疾病:台湾全民健康保险数据库(2 300万人)2000~2008年间共诊断肾血管疾病(绝大部分是肾动脉狭窄)患者14 025例,罹患率6.69人/10万人年,且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多,其中45~64岁中年人为10.56人/10万人年,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7.03人/10万人年。总体上,其罹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台湾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控制率相吻合[30]。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9~2014年2 047例患者的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占81.5%,40岁以上患者中,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已经占所有病因的94.7%。而在1990年前,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仅占28.9%[31]。

4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概况:1969年阜外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开展的CVD人群防治是中国第一个人群防治工作的典范,控制高血压可降低50%的脑卒中风险。40多年来,CVD社区防治已逐步由点及面地向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方向发展。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13,14]: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现状、自然病程并重点评估生活方式干预是否能预防糖尿病。6年生活方式干预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比对照组下降33%~46%,在世界上首次证明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有着长期的后效应,6年积极干预结束之后的14年期间,依然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3%。干预组发生糖尿病时间比对照组平均推迟3.6年。

20年后随访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严重视网膜病变在对照组的累计发生率是16.2%,而干预组为9.2%,在世界上首次证明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使威胁视力的严重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和失明)发生风险下降47%。

23年后随访发现,对照组CVD累计死亡率是19.6%、全因死亡率38.4%、糖尿病发生率89.9%;而生活方式干预组CVD累计死亡率是11.9%、全因死亡率28.1%、糖尿病发生率72.6%;在世界首次发现,与未接受生活方式干预者相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的受试者随访23年间CVD死亡降低了41%、全因死亡降低了29%、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了45%,差别均达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在全世界掀起了10年糖尿病预防的热潮。随后美国、芬兰、日本和印度相继报告了各自研究的结果。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在世界各国都是有效的。大庆研究与美国、芬兰的研究一起被称为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研究的里程碑。大庆研究在同类研究中开始最早(比国外同类研究早8~10年)、样本量居第二、历时最长(23年,国外3~5年)。由此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在世界糖尿病预防领域的领跑地位。

5 心脑血管病医疗与费用[2]

自1980年以来,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出院人次数就在不断增加。尤其是2000年以后,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2004年至今,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增速。而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住院服务需求的增长,以及不合理用药占比长期居高不下。

5.1 心脑血管病出院人数及变化趋势

2015年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出院总人次数为1 887.72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7%;其中,心血管病占6.61%,脑血管病占6.25%。

心脑血管病出院人次数中,以IHD和脑梗死为主,分别占36.20%和30.27%;其余依次为高血压、颅内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另外,2015年糖尿病出院人次数为334.43万人次。

1980~2015年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年均增速为9.96%,快于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年均增速(6.27%)。心脑血管病中各病种年均增速排位为脑梗死(12.16%)、IHD(11.52%)、AMI(10.36%)、颅内出血(9.60%)、高血压(7.94%)、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肾脏病(5.90%)、风湿性心脏病(1.36%)。1980~2015年间,糖尿病年均增速为13.88%。

5.2 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

2015年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AMI为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图9);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13%、18.06%和23.47%。

图9 2004-2015年三种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变化趋势(当年价格)

AMI的次均住院费用为25 454.00元,颅内出血为17 128.3元,脑梗死为9 174.2元(图10);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01%、6.54%和2.73%。

图10 2004~2015年三种心脑血管病次均住院费用变化趋势(当年价格)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名单: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伟伟、樊晓寒、高润霖、高展、顾东风、何建国、胡盛寿、蒋立新、李光伟、李惠君、李琳、李卫、李莹、刘力生、罗新锦、马丽媛、隋辉、王文、王增武、杨跃进、张健、张澍、张宇辉、赵连成、郑哲、朱俊、朱曼璐),北京天坛医院(杜万良、王伊龙、王拥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小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玉),首都儿科研究所(米杰、董虹孛),北京安贞医院(刘静、王锦纹、王薇、吴兆苏、杨晓辉、姚崇华、曾哲淳、赵冬、左惠娟),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许樟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功焕),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陈育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常继乐、吴良有),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刘克军),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饶克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赵文华),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唐新华),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王文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曾正陪)

[1]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1: 33-50.

[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6.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3] Zhou MG, Wang HD, Zhu J, et al.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subn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6, 387: 251-172.

[4] 李立明, 饶克勤, 孔灵芝, 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478-484.

[5] Guo J, Zhu YC, Chen YP, et al. The dynamics of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control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CHNS 1991-2011. J Hypertens, 2015, 33: 1688-1696.

[6] Xi B, Liang Y, Mi J. Hypertension trends in Chinese children in the national surveys, 1993 to 2009. Int J Cardiol, 2013, 165: 577-579.

[7] 2015 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梁晓峰主编.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 李镒冲, 王丽敏, 周脉耕. 1990年与2010年中国慢性病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5, 49: 303-308.

[9] 李剑虹, 米生权, 李镒冲, 等. 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水平及分布特征.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 607-612.

[10] Yang WY, Xiao JZ, Yang ZJ, et al.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 Circulation, 2012, 125: 2212-2221.

[11] Wei Y, Guo H, The E, et al. Persistent lipid abnormalities in statintrea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in China. Int J Cardiol, 2015, 182: 469-475 .

[12]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 310: 948-958.

[13]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diabetes incidence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2: 474-480.

[14] Gong Q, Zhang P, Wang J, et al. Changes in mortality in people With IGT before and after the onset of diabetes during the 23-year followup of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Diabetes Care, 2016, 39: 1550-1555.

[15] Ji L, Hu D, Pan C, et al. Primacy of the 3B approach to control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patients. Am J Med, 2013, 126: 925. e11-22.

[16] Xie W, Li G, Zhao D,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Heart, 2015, 101: 257-263.

[17] Cao J, Yang C, Li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ong-term exposure to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China: a cohort study. J Hazard Mater, 2011, 186: 1594-1600.

[18]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5.

[19] 张倩. 2007至2012年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率和住院病死率变化趋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 43-49.

[20] Li Y, WU YF, Chen KP, et al.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and its risk factors. Biomed Environ Sci, 2013, 26: 709-716.

[21] Gu DF, Huang GY, He 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ng feature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Chin J Cardiol, 2003, 31: 3-6.

[22] 张健, 张宇辉. 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特点和资料情况初步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413-416.

[23] Zhong N, Wang C, Yao W,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6: 753-760.

[24] Yang Y, Liang L, Zhai Z, et al. Pulmonary embolism incidence and fa tality trends in chinese hospitals from 1997 to 2008: amulticenter regis tration study. PLoS One, 2011, 6: e26861.

[25] Gan HL, Zhang JQ, Bo P, et al. The actuarial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therapy regimen for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0, 29: 25-31.

[26] Hao Cui, Chunhua He, Leni Kang et al. Under-5-Years child mortality due to congenital anomali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in 1996-2013. Am J Prev Med, 2016, 50: 663-671.

[27] Zhang L, Wang F,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2012, 379: 815-822.

[28] 李小鹰, 王洁, 何耀, 等. 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北京万寿路地区老年人群横断面调查. 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847-1851.

[29] 王薇, 武阳丰, 赵冬, 等.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553-557.

[30] Fang CC, Chen WJ, Peng CL, et al. Renovascular disease in Taiwan: a long-term nationwide population study. Int J Cardiol, 2013, 168: 541-542.

[31] Peng M, Jiang XJ, Dong H, et al. Etiology of renal artery stenosis in 2047 patients: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during a 15-year period in China. J Hum Hypertens, 2016, 30: 124-128.

2017-03-20)

(编辑:宁田海)

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蒋立新、胡盛寿);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

陈伟伟 教授 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病防治 Email:cww123123@hotmail.com 通讯作者:胡盛寿 Email:shengshouhu@yahoo.com

R54

C

1000-3614(2017)06-0521-10

10.3969/j.issn.1000-3614.2017.06.001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