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刍议*

2017-06-27苏鑫童李春颖马晓晶薛立功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筋二者针灸

苏鑫童,李春颖,刘 琪,马晓晶,薛立功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刍议*

苏鑫童1,李春颖1,刘 琪2△,马晓晶2,薛立功2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针对中医学术界对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的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混淆的现状,本研究通过对二者进行考证分析,认为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在概念上虽存在部分交集,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不同,需严格区分,方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结筋病灶点;阿是穴;理论探讨;以痛为腧

结筋病灶点和阿是穴是针灸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术语,也是针灸施治的重要靶点,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等同为一。在当今中医学术界中,二者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且常被混淆,甚至将“以痛为腧”为取穴原则的结筋病灶点归为阿是穴的一种[1]。笔者认为二者在概念上虽有部分交集,但本质上截然不同,将结筋病灶点归属于阿是穴不够恰当,现从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1 何为结筋病灶点?

结筋病灶点,也称经筋病变点,是十二经筋病变所特有的病理产物[2]。十二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与运动密切相关,长期的外伤劳累可导致经筋损伤,创伤修复加之外邪的作用(包括风、寒、湿邪),导致津液凝聚而为“沫”(《灵枢·周痹》),进而产生不可逆“涩渗”(《灵枢·百病始生》)。“聚沫”“涩渗”积累日久可形成“横络”(《灵枢·刺节真邪》),亦即结筋病灶点[3]。结筋病灶点的存在可卡压穿行于十二经筋中的经脉,阻碍经脉气血运行,导致气血津液不行,气血不行可出现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故揣按结筋病灶点时患者可有明显的痛觉反应。因结筋病灶点实乃“聚沫”“涩渗”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横络”,故医家手下指尖亦可触及“结筋”之感。因其为十二经筋病变的病理产物,故必沿十二经筋分布,有明确的规律可循。概言之,结筋病灶点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为“按之则痛”,其二为“结筋之感”,其三为“循经筋分布”,三者缺一不可。

2 何为阿是穴?

阿是穴之名最早见于唐·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所谓:“阿是之法……即令捏(掐)其上,若里(果)当其处……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故曰阿是穴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因阿是穴并无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那样固定的位置,且取穴方法乃根据医家以手按指掐找寻“按之则痛”或“按之快然”之处[4],故又被后世称为“不定穴”(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天应穴”(见于《医学纲目》《勉学堂针灸集成》)和“神应穴”“痛应穴”“扪当穴”[5]。综上所述,阿是穴本质上是一类以压痛或按之快然为主要特征的阳性反应点,是同时具有反映病邪和治疗作用的特异穴位[6]。

3 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有何异同?

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压痛,且由于压痛的特性,二者均需采用四诊中的切诊之法揣穴,均需与患者沟通交流方能确定。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在这两点上极其相似,常易导致二者概念混淆,甚至认为结筋病灶点就是阿是穴的一种。事实上,二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且本质上完全不同。

其一,二者的取穴指导原则不同。《灵枢·经筋》是《黄帝内经》论述经筋病的专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作为十二经筋病症的取穴和针刺治疗原则与方法,出现在每条经筋的病症内容之后,且“以痛为腧”在《黄帝内经》全篇中唯只用于此篇[7]。“以痛为腧”不仅为疼痛之处,更为病灶所在之处[8]。由此可见,“以痛为腧”乃指导经筋病治疗的根本原则[9],而阿是穴的取穴原则是“阿是之法”,亦即“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药王孙思邈在论述阿是穴时从未提及“以痛为腧”,而是明谓“阿是之法”,后人将“以痛为腧”与阿是穴等同起来是不够恰当的[10]。

其二,二者的分布规律不同。结筋病灶点分布在十二经筋之上,多出现在“尽筋”之处[11]。阿是穴“不问孔穴”,既可以出现在十四经脉循行之处,也可以分布于十四经脉之外,并无固定的分布规律[12]。

其三,二者的诊治特点不同。结筋病灶点除具备疼痛的特点外,尚需具备“结筋”的特点,而阿是穴则仅需遵从“得便快或痛处”,无需医家手下的“结筋”之感。结筋病灶点是十二经筋损伤病变后的病理产物,阿是穴则是特定疾病产生的阳性反应点,故结筋病灶点用于指导经筋病的诊疗,而阿是穴则可用于指导脏腑病的诊疗。治疗结筋病灶点需用解结之法,采用“燔针劫刺”以祛“深邪远痹”,而治疗阿是穴则是“灸刺皆验”,并无特定的疗法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以痛为输”为取穴原则的结筋病灶点与以“阿是之法”为取穴原则的阿是穴存在本质的不同,“以痛为输”亦不同于“阿是之法”,结筋病灶点是经筋理论的专有学术概念,而阿是穴与经筋则无必然的联系。若强行将“以痛为输”作为阿是穴的理论源流,则有断章取义之嫌。结筋病灶点和阿是穴的部分特征具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等同于阿是穴。二者虽有交集,但绝不能混淆。

以上仅为笔者对结筋病灶点与阿是穴相关问题的一些浅见,为期抛砖引玉,与医道同仁共同探讨,文中难免有谬误之处,敬请同道及前辈批评斧正。

[1] 赵京生.“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J].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2] 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15-25

[3] 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等.论经筋痹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4):381-382

[4] 刘涛.关于阿是穴若干问题再思考[J].中国针灸,2011,31(10):929-931

[5] 郭健,李岩.浅述阿是穴的源流及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63-65

[6] 喻晓春,高俊虹,付卫星.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J].针刺研究,2005,30(3):183-190

[7] 陈波,赵雪,李明月,等.阿是穴发展历程考[J].四川中医,2014,32(2):33-37

[8] 赵吉平,王燕平.治疗经筋病“以痛为输”浅析[J].中医杂志,2002,43(10):797

[9] 王峰,肖兵,黄梅,等.浅议“阿是穴”[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6):54-56

[10] 尹萍,郭长青.“以痛为输”含义演变探析[J].吉林中医药,2009,29(6):467-469

[11] 陈艳杰,赵雪,高旸.阿是穴的狭义与广义之分[J].西部中医药,2012,25(1):55-56

[12] 于冰,王聪,张永臣,等.试论阿是穴[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3):83-85

针苑百花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专项资助,编号:QN2016-14;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131107002213039;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编号:SF-2007-Ⅲ-32。

苏鑫童(1989-),男,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及神经内科临床。

△通讯作者:刘琪(1988-),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临床。

R245-0

A

1005-0779(2017)06-0045-02

2016-11-15

猜你喜欢

经筋二者针灸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摇曳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针灸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