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2017-06-26秦天真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意义

秦天真

摘 要: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的高校更要重视并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三个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高校对其进行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说明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的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历史使命,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其心理素质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成为重要课题,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问题的研究,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意义

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就凸現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还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历史分析,并反思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为了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一般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约束条件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是否统一,对自己的心境、学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是否满意,有无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及较为可行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高校向学生提供的所有旨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二、20世纪80年代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以心理咨询的形式在我国高校兴起,心理咨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之一,咨询对象主要是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

(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使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加剧,加之不适应环境等因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一是学业课程压力过大引起的焦虑。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学习的课程增多了,内容也变得更难,与中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学习压力和同学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焦虑情绪下,大部分学生会有睡眠不足的情况,甚至出现神经衰退的症状。长此以往,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绩降低。

二是环境的转变引发的紧张不适。随着大一开学,一些大学生会产生初入新环境的不适感,此前与父母一起生活,在生活学习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而现在则在宿舍和别的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除了互相生活习惯的影响外,自身的生活能力不够都会让他们紧张不适,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考入外地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出现这类情况,除了生活习惯和自身问题之外,地域环境的改变、饮食习惯的不同都会让他们产生不适感。

三是人际关系的不适引出的心理问题。与中学不同,在大学里,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以及异性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些大学生在与别的同学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正确的方式或技巧,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不到皆大欢喜,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从而对人际交往产生焦虑与恐惧。

四是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产生抑郁心理。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着崇高的理想,他们非常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然而理想中的国泰民安和现实中各种杂乱的社会问题的对比会使一部分大学生感到不满,出现消沉的心情,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五是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好奇与关心,因而出现了各种恋爱问题,由此引发了单相思、失恋等各种烦恼与不安心理。1985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性教育研讨会上,重庆地区的大学生调查表明,有时关于性而产生烦恼的学生占53%。

(二)高校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20世纪80年代,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心理咨询,其形式主要以个别面谈为主,一部分学校也开展了电话咨询、集体咨询、通讯咨询等形式,通过适当的方法,把引导的工作做在前边,提倡关心和热爱学生。

钟友彬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在1988年开发了认知领悟疗法,即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这种疗法就是要找出一个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特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

80年代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