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一只绣花鞋》开始的“手抄本”

2017-06-26张宝瑞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期
关键词:手抄本绣花鞋大院

张宝瑞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人们无书可读,业余生活贫乏而苍白。于是,有人用嘴巴讲故事,有人用耳朵听故事,还有人用手来抄故事。手抄本便应运而生。这股在文化荒漠的地下暗暗涌动着的潺潺春溪,曾带给受难中的中国人巨大的精神慰藉……

“地下文学”手抄本

手抄本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革”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因此地下文学开始活跃。1970年春天,我在《一只绣花鞋》的基础上写了一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然后给亲友们传看。我还记得,一天清晨在炉前,一个叫魏彦杰的工友一边翻看我写的手抄本一边笑的样子。后来,我的手抄本通过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哥哥,到西北当兵的表哥,到东北军垦、山西、陕西插队的同学等人的传抄,流传了到社会上。在陕北高原窑洞的油灯下,在山西忻县村落的老槐树下,在东北军垦黑土地的篝火堆旁,在内蒙古大草原奶茶飘香的蒙古包里,在云南橡胶园高大的橡胶树下,在炉火熊熊的炼钢炉前……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一盏盏烛火摇曳的油灯,一支支简陋的圆珠笔,一本本印有天安门图案的日记本,汇成了手抄本文学浪潮。

有人说,手抄本犹如我们嚼过的玉米面窝头和菜团子。可是,别小看它们。一向富于想象力的中国人不能容忍文化沙漠中长途跋涉的饥渴,于是民间口头文学不胫而走,各种手抄本应运而生。

手抄本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悬疑惊悚传奇性的侦破、反特、谍战类题材小说。人们往往容易崇拜传奇人物,津津乐道于各种惊险故事,希冀在其种种悬念中寻找一种寄托。这一类里最有名的就是《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

第二类是反映科学家爱国题材的小说。代表作叫《归来》,写的是周总理关怀从国外归来的老一代科学家的故事。

第三类属于比较有争议的题材。虽然有专家认为,这种小说对于冲破性禁锢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们写得过于自然主义,所以直到现在也不适宜出版,如《曼娜回忆录》(《少女之心》)等。

老三届的人,都會觉得手抄本很亲切。那时候,大家都偷偷地抄录。学生上着课,就在课桌底下抄,有的甚至连夜抄,因为只能借到一天。好多手抄本都是在传抄过程中经过多人加工而成的,有的人在抄的过程中,觉得某个词不合适,就给改了,或者增加点儿细节。就这样,手抄本在长期的传抄中逐步被不同的人加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劳动,一种自由文学创作。正是这暗暗涌动着的充溢着蓬勃生命力的潺潺文化春溪,带给受难而顽强的一代中国人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巨大慰藉。

从口耳相传走向手抄本

我是老三届中最小的一届毕业生,即所谓的“老初一毕业生”。1966年10月的一天,我和表哥姜立忠散步到王府井大街,看到一张大字报,上面写着:中国出现了梅花党,梅花党是国民党潜伏特务组织。这给我许多灵感,于是我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如《一只绣花鞋》《梅花党案件》《绿色尸体》《太平间的滴答声》等,在同学中传阅。

1969年3月1日,我被学校分配到北京铁合金厂工作。到1979年3月1日上大学为止,我在工厂整整待了十年时间。那时工厂的工作特别累,而且我们是三班倒,上夜班的时候最难熬,都爱犯困。我当时作为生产班长,为了调动大家干活的积极性,就给大家讲故事。我现编现讲,特别吸引人,大家都把眼睛瞪得溜圆地听。到了该干活的时候,我就结一个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大家抄家伙干活!”于是,大家就吆喝一声拿起工具开始干活。其实他们还都在回味故事的情节,为了能继续听下面的故事发展,都卯足了劲儿,一干完又坐在一堆儿听故事。大家听得非常入迷,但有些故事很神秘,听了之后很害怕,越害怕又越愿意听,听完故事,一些胆子小的人都不敢上厕所了。

冬天上夜班时,寒风呼啸,炉前大火熊熊,火星四溅,全班十来个人围坐在炉前听我侃故事,风卷炉灰,我们都成了“雪人”。由于大家都爱听,劳动的积极性也被带动起来了,所以我所在的生产班组几乎年年都是厂里的生产冠军,我也因此“平步青云”,还当了车间团总支副书记,也是每年的先进生产者。可见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时代里,文学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讲的故事里流传最广的是梅花党系列,其中第一个就是《一只绣花鞋》,描写解放前后我侦察员与敌特斗争的故事。敌特梅花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带有梅花标志,绣花鞋是梅花党人接头的重要信物。我反间谍机关派出龙飞、肖克、南云等优秀特工人员,针锋相对,分头出击,有的打入梅花党内部,有的闯荡江湖,由此展开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惊险故事。

我在讲故事的同时用文字记录下来,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手抄本。

《一只绣花鞋》的原型们

我于1952年8月23日出生在北京,1956年我们一家人移住东城喜鹊胡同十号大院,直至1975年搬走,共在这里居住了19年。应该说,十号大院对我创作手抄本《一只绣花鞋》等梅花党系列故事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里正是我创作这些故事的源泉。

十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共是三进院落,住着十几户人家。住户的身份很杂,有知识分子、工人,也有无业者。院子的厕所在三进院后面,每次去都要穿过幽长的回廊,从很多家窗户前经过。厕所的灯也不知是被哪个坏小子打坏了,门也破了,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环境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气氛,所以我小的时候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院子里居住的形形色色的人也都观察得很仔细。

院子虽然不过十几户人家,却有三个人精神上有些问题。一个是女工,有人诬告她偷了工厂的布,她精神上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一个是男人,嘴里总是骂骂咧咧的;还有一个女孩,也就十五六岁,看见男人就笑。

在十号大院的三进院里,唯一一幢两层的建筑就在我家对面,也就是二进院的西厢房。二层的住户姓王,我们叫她王老师,带着两个女儿和父母一起生活。她家窗户上的所有布帘子总是挂得严严实实的,一年四季都一样,只是那两个漂亮女儿总是站在二楼的栏杆上眺望,我们叫她们姐姐妹妹。通往王老师家的木楼梯,一般不让别人上去。王老师的母亲是一个每天都出去买菜的老婆婆,她驼背,从楼上下来的时候,把楼梯地板踩得嘎吱嘎吱直响。我一听到这种奇怪的声音,就忍不住出去张望。

左邻唐家,住的是一条窄窄的院落。户主原是开滦煤矿的资本家,他满头银发,长得威严阴冷。他的腰有毛病,经常拄着拐杖,在门前晒太阳。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厚道谦和;二女儿是教师,文雅恬静;三女儿穿着则比较摩登。

这些人,使十号大院充满了神秘的感觉。后来我创作《一只绣花鞋》,王老师的两个女儿成为黄家姐妹的原型,而唐家三姐妹则成为白家三姐妹的原型。

十号大院西临一处法式建筑,很神秘。那栋建筑的院子有围墙,上面还有铁丝网;院子里有花园,可以看见里面的古槐树和秋海棠,开花的时候,飘来淡淡的幽香,那种感觉美极了。建筑的主体是一幢二层小洋楼,有地下室,这就是《一只绣花鞋》里描写的梅花党北京总部的原型建筑。

在写梅花党系列故事的时候,我家还居住在十号大院里,除去冬天,我几乎每天都坐在门前葡萄架下写稿子,如果写不下去了,看一看周围的环境就又有了思路。有时我难免也要遐想一下,院子里会不会有像故事里一样神奇的事物。有一天,我突然问我母亲:“妈,咱家的房子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啊?”

母亲告诉我大约是民国的建筑,我又问:“这么老的房子,那院子里会不会有地穴?”

母亲看了我一眼:“你小说写多了吧!”

但我还是相信十号大院里一定有地穴之类的东西,后来,我从邻居家借来了一把铁锨,一有时间就在院子里四处乱挖。不过,还真被我挖着了!就在我家小屋窗户的前面,我挖开了一个洞口。那是一个无底洞,黑洞洞的,特别深。我把石头丢进去,半天才听到声音,而且里面有水流的响声,就赶紧把它填上了。这个“地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摘自《纵横》2016.9.2)B⑤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抄本绣花鞋大院
奇葩祖训
公鸡和珍珠
精美“中国鞋”
“大院子弟”说“大院”
开满茶花的脚
记忆中的手抄本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爱上做“迷你”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