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动手操作优化数学课堂学习

2017-06-23苏佩凌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刘明所学正方形

苏佩凌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因需而用,巧借动手操作化抽象为具体,化单一为丰富,从认知到应用,让动手操作真正演绎出指尖上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 精彩生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76-01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是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中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巧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体会。

一、从抽象到具体,在动手操作中感悟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大都处于依葫芦画飘、有样学样的认识层面,如果教师经常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运用所学到的概念、定义、公式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但是,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很容易被遗忘,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采取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硬性地让学生记忆,而不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那么,由于这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不会太深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让学生亲自用学具摆一摆,再认真思考:余数为什么必须比除数小?这样教学,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从抽象到具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二、从单一到丰富,在比较分析中渗透

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有些知识比较相近,单靠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或教师的反复讲解,学生的感受并不一定会深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把动手操作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分析,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在关于“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正方形或者越接近正方形的图形的周长最短”这句话的理解认识上,如果单凭文字语言的描述,学生的感受不一定会深刻,而且难度也会比较大。此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完成,并做好记录。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以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为例,分别摆出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形,再分别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样教学,化繁为简,学生在操作中得出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正方形,或长和宽的长度越接近,周长越小的结论”。这样,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有效避免了教师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更好。

三、从认知到应用,在语言转换中提升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不像其他语言那样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它需要在学生真正吸收消化以后,才能转变成为自己的语言。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巧借数学操作,让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图表、文字等在学生的操作中变得形象具体,这样边操作边表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然会得到极大提高。

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传达室的老王要找我们班的刘明同学,可他不认识刘明,你能告诉他如何才能尽快找到刘明吗?学生思考后快速回答:“告诉他刘明坐在第三排左数第二个。”“第三排南边数第二个。”“第三排北边数第七个。”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认知,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特点,出示了下图,并让学生结合上图找一找(1,2)(1,3)(4,1)(2,3)(3,2)(2,1)(1,1)等坐標在图形中对应的字母是什么?这样教学,从建构模型,了解如何确定位置到运用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在具体的找一找活动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把数学语言、数学信息转化为可以理解接受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要以数学知识为媒介,以学生动手操作为途径,让学生在做中感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提升,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必定会更加精彩。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刘明所学正方形
春耕
问 好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非所学
Dynamic analysis of wave slamming on plate with elastic support *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