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2017-06-23单广红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

【摘 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畏难心理,而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如何把数学之抽象与童话故事之趣味有机结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而数学童话恰巧实现了这一假设,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童话;课例研究;情智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89-06

一、研究背景

1. 崇拜效应的感触

【片断回放】:有一次,笔者把“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道思考题编写成数学童话,发表在学生订阅的《小学生数学报》上。学生发现作者就是自己的老师,心中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又充满好奇,课间无人出教室玩耍,全在精心阅读。奇迹发生了:以往多次讲解训练仍有理解难度的数学思考题,却在学生自主阅读中得到突破。后来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隔两个多月再来测试调查,学生仍留下深刻的印象,正确率明显高于往年。在教学中,学生对老师产生“仰慕”,学习更努力,目睹“亲其师,信其道”的隐形力量,内心触动很大。

2. 学情现状的诉求

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倦怠现象。在调查50名小学生语文、数学、外语的喜好倾向问卷中,竟有64%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数学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情形:第一,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第三,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特别是在高考中,数学占了很大分值。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校外的辅导机构“开小灶”,期望能够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殊不知,这样做反而让孩子产生了“抄袭”“坐等答案”等惰性思维。家长对教育充满期待,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协调好学生厌学与家长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了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最纠结的难题。

3. 科普阅读的启发

校园作家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书籍,成了小学生爱不释手的案头宝典。经调查发现,许多学生都了解“马小跳”,有的学生自己购阅,有的学生借阅。没有家长的催促,没有老师的提醒,这么大的“阅读魔力”很让人震撼!

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发表了《数学王國历险记》等大量数学科普童话,深受小学生欢迎。他曾说过,数学有形式逻辑,文学有意识流。同样需要想象力,也可以互相激发。 李教授认为,人的早期培养异常重要,而科普作品是一种很好的启蒙形式。他说,数学的一个特点是表述形式简单、格式化,貌似枯燥、令人生畏,其实那些神秘的符号、公式最初在数学家眼中都是活生生的东西。数学科普作品就是要还原那些活生生的东西,让学生不再厌烦数学或成为“做题工匠”,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其实是生动有趣的。

4. 提炼课题的驱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数学课程总目标提出了要求:“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根据课标新要求,结合区域教学现状,本人思考如何在“数学”与“童话”间找到切入点,于是研究并分析数学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信息时代新媒体演示;②学生亲手学具操作;③基于经验逻辑推理。还有部分知识通过以上方式仍无法解决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乐于主动探索,有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告之式”。鉴于上述思考,课堂组提炼出“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以期通过研究能够点燃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上海师范大学李慧博士在《童话论》中论述,“五四”时期是我国童话理论和童话创作的一个鼎盛时期。周作人、赵景深等第一批童话作家受国外的童话理论与神话理论的影响,在文本创作上,疯狂模仿国外作品和挖掘中国古典民间童话,之后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文学童话创作之路,让童话成为许多孩子密不可分的小伙伴。

把“文学童话”与“数学学习”相联系的,当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李毓佩教授。他1977年开始从事数学科普创作,20年来出版科普图书60余本,短篇600余篇。他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深入浅出。“让数学像童话故事一样好看!”他希望孩子们能开心地读故事,读完故事之后开心地学数学,真正爱上数学。这是李教授创作的初衷。李教授创作了不少科学童话、科学故事,数学领域的一些专有名词,他都拿来当童话里的主人公。比如《有理数和无理数之战》《爱克斯探长》等。李毓佩教授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堆积数学概念、计算方法,而是通过奇妙的构思,从生活中的若干问题出发,把这些知识很自然地穿插进来,不仅普及了数学知识,还普及了数学思想,以及追求数学的精神。在中国科普作品中,同时这样浅显生动地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少儿科普作品实属罕见。

近年来,除了李毓佩教授外,把童话引入数学的国内作家层出不穷,深受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2.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作家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耗费60年之久精心打磨的神话史诗,以创作经典严肃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与《精灵宝钻》而闻名于世。他用“传说故事集”(legendarium)一词来称呼大部分作品。尽管在他之前有很多其他作者的奇幻作品问世,但《霍比特人》和《魔戒》的巨大成功造成了该文学类型的流行与复兴,因此托尔金被大众公认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法国诗人沙尔·佩罗的《鹅妈妈的故事》和德国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时代丹麦作家安徒生所作《安徒生童话》倍受人们喜爱。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艾丽丝漫游奇境记》、意大利作家卡尔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等,都是成功的作品。英格兰北部温德米尔湖区,曾是世界著名的《彼得兔的故事》绘本作者兼绘者碧翠丝.波特(1866~1943) 的居所住地。波特童年厌倦贵族的圈养生活,美丽的湖区有兔子、小鸟、青蛙、乌龟等,给予波特女士无限的创作灵感,她在绿色环绕的丘顶(Hill Top)静静地构思与绘画,先后创作了“彼得兔的故事”“松鼠纳特金的故事”等许多本儿童绘本至今畅销世界。

美国作家麦克里德把童话与数学巧妙融合在一起。2012年,他的数学童话中介绍狗妈妈带着它可爱的五个宝宝出去散步。在散步时,一个小宝宝睡着了;走到小女孩家门口时,两只小狗被抱走了;回家时,两只小狗和小猫一起玩,忘记了回家……在这个过程中,让小朋友们了解简单的加法和减法。美国另一位数学童话作家圣克莱尔,她用风趣温暖语言解读数学,孩子能用轻松简单的方法掌握数学概念!她的作品中介绍莎拉小姐要来霍加叔叔家了。这是个特别的日子,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蛋糕呢? 100只猫咪帮忙解决,曲线图、圆形图、条形图,不同场合恰当使用,问题一一解决。

目前数学童话研究最火的当属韩国。朴晓莹等多位作者出版了以数学童话为体裁的相关书籍,在国内甚为盛行。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民间童话到文本童话,再到童话与数学学习的融合,都如一火把,点燃了孩子阅读的热情。但是都限于成人创作层面,孩子只能做“旁观者”。笔者在思考:如何把童话引进数学课堂?如何让孩子自己“试水”创作?如何借“童话之趣”探索数学“冰冷的美丽”?基于以上思考,笔者提炼“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课题,并发现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假设

纵观上述研究与思考,课题组提出了以下两项研究假设,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

假设一:数学童话介入小学生数学学习,能明显改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或在读童话学数学中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减弱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感。

假设二:学生创编的数学童话作品发表推广,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有助于提升学习质量。

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创编数学童话,并修改在班级、学校等公开场所推广展示,或推荐到学生读物上公开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亲近数学,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

2.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是指专业研究者或教育研究实践者对具体教育情境的研究,其目的不在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以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取向。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是对研究对象——学生,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环节,对部分特殊的教学内容富于童话色彩。如引入阶段创设一定的童话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悬念;展开阶段聆听童话,突破难点;应用阶段创编童话,深化理解。不是每节课的三个环节都要用上童话,而是根据需要设计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还可以童话情节的发展为线索开展教学。通过教学行为的改变作为“自变量”,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的变化作为“因变量”。

(2)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也称情报研究、资料研究或文献调查,是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鉴别、整理、分析,形成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的分析,归纳有关问题。比如在本研究中通过搜集国内外童话作品,分析其对儿童的兴趣影响,再搜集在数学学科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分析与借鉴,锁定研究内容和目标,完善与细化研究方案。

(3)案例研究法。案例首先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事实,这个独特存在的事实是不能用简单的一般化的方式进行解释的,那么就需要对它进行特别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是对它内在本质的发现过程,研究目标是发现其独特存在的价值,研究结果是要证明它确实属于一个特殊的存在。所以,案例研究就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事物的价值发现过程。那么其研究结果就可能只是描述性揭示而不是总结性的论断。案例研究是本课题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典型的童话数学案例研究,探寻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童话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并完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培养教育新方法。

3. 核心概念界定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一般采用拟人的手法,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具有一种神秘色彩,吸引了所有儿童。童话具有逻辑美、荒诞美、象征美、喜剧美等特征,学生百读(听)不厌。

数学童话:就是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有机嵌入丰富、灵性、唯美的童话故事中,将童话之“趣”与数学之“理”完美融合的一种文学表达形式,旨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课例研究:课例,就是教师根据录音、录像或者记录稿,把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措施等加以整理,并加上适当评析或说明,形成一篇课堂教学纪实性文章。课例研究,是指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围绕一堂课的教学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其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等)进行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

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就是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標准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或教学中可利用的数学童话资源(如根据教材主题图创设一定的童话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编写数学童话或者为了深化认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童话创作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师创编数学童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解知识难点,或引导学生课后编写数学童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挖掘学习潜能,发挥童话在数学教学中作用的研究。

4. 研究内容

经省专家指导和课题组成员研讨,最后聚焦了“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两个子课题研究。

(1)教师层面。运用数学童话推进数学学习的课例研究。首先要开发利用教材主题图的童话情境。研究任务主要是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12册典型例题主题图,适合采用童话教学,效果更佳。其次研究课堂教学“引入-展开-总结”三个教学环节中,怎样以一条童话故事情节推进开展教学,或在各个环节独立或全部运用童话创设情境,突破难点。负责人:李海东、马济敏、姚海燕、关丽娟。

(2)学生层面。关于引导学生创编数学童话的研究。研究任务是主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把学习中的困惑点或易错点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数学童话故事表达出来。创编童话对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要求比较高,所以研究对象主要是3~6年级学生。写作素材可以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纠结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现象或突发奇想等。负责人:刘艳青、金孝芬、张加园、王浪。

四、研究成果

经过4年坚持不懈的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课题组成员在教科研能力、课例展示能力、解读学生能力以及解读教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与提高,下面分别介绍本课题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

1. 理论成果:提炼出教学中童话介入的策略

实践证明,数学童话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在“数学”与“童话”间找到切入点,用童话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隐力量。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终于发现童话运用于数学课堂,按承载的任务主要分两种类型:第一类,创设有趣情境,推动学习进程;第二类,镶嵌数学信息,激发思考悬念。

(1)以童话情节发展为线索推进学习进程。小学生年龄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本身对数学知识兴趣不浓,如果用童话做“作料”,则学习口胃大开。在教学中不妨这样设计:以某童话情节发展为线索,有坡度地推进学习进程的开展,让学生在开心玩乐中,潜意识习得数学知识。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这是除法教学的第一课时。对第一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平均分”概念对理解除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二熊分桃子——光头强来了——智斗光头强”3个环节推进教学。第一环节“二熊分桃子”,教师呈现学生特别关注的“熊出没”中的“熊大”和“熊二”两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用简短的语言陈述,三言两语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熊大和熊二在森林里采了6个桃子,它俩要分着吃,可能会怎样分呢?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全部画出来。老师收集并呈现学生出现的情况:

师:如果熊大分到5个桃,熊二分到1个桃,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

生1:不公平!熊大分到的多,很开心。熊二分到的太少,就不开心了。

师:如果熊大分到1个桃,熊二分到5个桃,又会怎么样呢?

生2:熊二分的多,很开心。熊大分的少,又不开心了!

师:这些方法中,哪些分法不公平?哪些方法是公平的?想好后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3:两人都分得3个桃,一样多才公平。其他4种都不公平。

师:小朋友好眼力!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与激烈的辩论中明晰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时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光头强来了”,课件呈现第三个人物——光头强,可爱的图片惹来学生爽朗的笑声,教师稍作追问,将新知学习推向新高潮。

师:光頭强听说熊大熊二采到桃子了,非常想吃。如果3个人平均分6个桃,又该怎样分呢?

学生已经积累了“2人平均分6个桃”的思维经验,很顺利迁移到“3人平均分6个桃”的操作中。辨析平均分不仅局限于分成2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叫平均分,引导学生排除一些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因素,直击数学本质。第三环节是巩固练习环节,可以设计“智斗光头强”,进行有趣的闯关练习。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数学学习逐步走向深入。

(2)以童话故事介入为契机,凸显环节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以在某个环节介入童话,凸显本环节的重点所在。

一节课的完整流程一般分为“导入”“展开”“总结”3个环节,下面分别结合相关案例,来谈谈童话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策略。

①童话导入,激趣生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中,童话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正逐步发展。所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童话情境引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镶嵌在故事情节中,为新知生根发芽提供新鲜的土壤。如教学“24时记时法”,出示一张8时的钟面图片,然后语音播放简短的数学童话《一场误会》:

喜羊羊约美羊羊星期天去看望村长慢羊羊,留给美羊羊一张纸条:

奇怪的是,他们俩都8时去了村长家,为什么却没有见着面呢?

三年级小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直觉感知:一天有2个8时,一个是早上8时去的,一个是晚上8时去的,所以没见着面。通过这场“误会”,学生会自主调动二年级认识钟表时的学习经验: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转了2圈,每圈都是从“1”转到“12”,所以有2个8时。明白了误会原因,自然也找到了学习“24时记时法”的“生长点”。课始学生就充满热情,启动学习内驱,不由自主地寻思:有没有一种记时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明白的呢?“24时记时法”的新知学习从这里生发开来。

②童话设境,旁征博引。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一般可以分为如下3类:一,“自然领悟类”。这类知识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定时期,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就能自动领会的,即最常见最基础的知识;二,“点化启发类”。此类知识需要老师指引或同伴启发才能达成,即“跳一跳够得着的”知识,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三,“借助脚手架类”。此类则是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知识,可以借助实物操作、画图、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习搭建脚手架。如果遇到上述三种情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童话介入则成为突破难点的“催化剂”了。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有省略乘号的简写规则介绍,这是约定俗成的学习规定,如果让学生听童话学数学,会比教师直接告之或学生自学趣味性更强,记忆也更容易长久。可用课件出示《小不点乘号的困惑》(动画加配音):

这天的早朝上,零国王正在听小不点乘号汇报工作。

乘号:“陛下,因为我和x很相近,许多人总把我们混淆,请陛下想出一个对策才行啊。”

(旁白:于是零国王传下命令,加号、减号、除号先行退朝,乘号留下议事。)

第二天的早朝上,零国王宣布了这样几条制度:

一,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如x×2或2×x都可以记作2·x或2x,但是要注意,在省略乘号的时候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二,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如:1×b 或b×1都记作b。

三,字母和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也可以记作小圆点,或省略不写。如:a×b可以记作a·b或者ab;

四,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如b×b可以记作b·b或者b2,读作b的平方。

从此数学界就有了这样的规则。

通过动画情节的生动演绎,简写规则以“零国王”发布制度的口吻呈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记忆,在练习中熟练正确运用。这比起学生自学或教师口头告之,兴趣更浓,记忆更深,理解更透。

③童话延伸,巩固体验。在一节课的结尾环节也可以合理运用童话进行拓展延伸,一般有两种方式:一,读童话,拓展知识面。即把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或拓展提升的信息渗透在童话故事中,通过趣味的数学阅读拓展知识面;二,编童话,延伸知识点。这一类是对新知学习的后续延伸,稍有难度。对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水平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编童话方式适合安排在五、六年级开展。每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疑惑点、易混点等,课后以弹性作业的方式,布置学生编写成童话故事。此项作业的意图不是培养作家或数学家,意在辨清概念,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认真批阅,择优修改,分享在教室的墙壁上,还可以推荐发表。

如教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后,张庆同学编写了一则数学童话,推荐发表在《学菀新报》上:

变形金箍棒

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跋山涉水到了西天,雷音寺的守卫却不让他进去。

如来见到悟空说:“你这泼猴,想大闹雷音寺吗?”悟空刚要说话,被唐僧打住:“悟空,不得无礼!”如来说:“你师徒四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通过我这一关。”说罢,取过悟空的金箍棒。“叭”,棒子变成了一个长方体。如来说:“看,这个长方体,若长增加2dm,宽和高不变;或宽增加4dm,长和高不变;或高增加5dm,长和宽不变,体积都增加60 dm3,这个长方体原来表面积是多少dm2?给你们半个时辰。”只见金箍棒在“嗖嗖”地变化。

眼看半个时辰就要到了,唐僧突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有了!有了!”他们围在师父的周围。唐僧边画图边解释:“当长增加2dm,宽和高不变,体积增加了60dm3,那么60÷2=30(dm2)就是一个侧面的面积,同样的道理可求出上面的面积用60÷5=12(dm2),前面的面积是60÷4=15(dm2),所以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0+12+15)×2=114(dm2)。”

大伙儿一起喊到:“师父万岁!”

学生在自己创编童话时,不仅考虑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还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简单现象中数学本质的问题。在创编故事中,也学会了向真、向善、向美。特别学生作品公开发表或推广后,会产生不同寻常的正面效应,他们觉得扬眉吐气,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也会倍增。更有学生彻改厌学的情绪,成绩突飞猛进。

童话出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形式丰富,如播放语音、演示动画、阅读文字、欣赏绘本等。用童话可以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隐力量,数学学习变成了自动、自愿、自律、自觉的活动。

2. 实践成果

(1)预期研究成果及预期完成时间。在当初制定研究方案时,课题组成员经研讨达成了如下的预期研究成果(如下表):

(2)在研究过程中提升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反思,并形成文字,主要成果汇总如下:

①单广红与马济敏合作完成的《小学生智趣数学童话》系列丛书,共三册,分低年级卷、中年级卷和高年级卷。2015年底出版后,入选当地的学生假期阅读推荐书目,不到半年一万册已脱销,此套丛书胜利入选中国《2016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特推荐目录》。

②课题组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研究文章5篇,教学设计3篇;执教市级及以上公开课8人次;区级优课评比一等奖10人次;二等奖3人次;教学设计获奖,市级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5人次,区级一等奖10人次;教学论文获奖:省二等奖1人次,市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2人次;学术讲座:市级及以上3人次,区级13人次;学生数学童话作品发表:10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32人次。

除了以上的物化成果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合作参与,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和对自己被认可的期待,改变了学习的原面貌,学习数学变成了同学们自动、自愿、自律、自觉的活动。

(3)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捷径。

①数学童话的介入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改变。生动有趣的数学童话故事,成为抽象枯燥数学学习中快乐的音符,成为数学知识中奇妙的调色板,它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心灵的触动和美的熏陶。數学童话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涂上了一抹神秘的童趣色彩,“冰冷的数学”变得“火热美丽”起来。数学童话变枯燥的数学学习为人生享受的乐趣,友好地链接了孩子与数学的亲近关系,激发孩子喜欢上数学,数学学习兴趣与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②推广学生创编数学童话作品,增强学习自信心,并大幅提升学习质量。学生平日都阅读他人的作品,对作者投以仰慕的眼神。当他们发表的成果也被身边的同学、老师或家长甚至全国的小朋友关注时,学生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学习信心,还能起到“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进步,共同成长,形成良性的循环氛围。

(4)研究展望。随着《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教师都从“关注教知识”到“关注教智慧”,而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尊重儿童爱听童话故事的天性,本课题已经积累成功案例,会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与借鉴。但是,目前此课题研究仅局限于课例实践层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课题组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并提炼升华:①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精细化的“童话数学教学模式研究”;②在数学阅读与童话创编的基础上,提炼“叙事性数学教学的研究”。

(5)研究困惑。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过程中也存在如下的困惑,期待专家的指点,也是课题组成员以后有待克服的问题:①研究对象是学生,需要样本相对稳定的跟进研究,才能取得更明显的实验效果。但现实教学工作中教学班级基本每学年变换一次,对预期造成干扰;②研究成果的考量除了图书、论文等物化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精神面貌的改变,定性数据分析的应采集哪些指标?

尽管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基于童话的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将会在校领导、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地坚持下去,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慧.童话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2010.

[2] 袁桂林,金哲华,俞爱宗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9.

[3] 杜晓利.富有生命力的文献研究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4] 单广红,马济敏.小学生智趣数学童话[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5.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改进及案例分析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课例研究”培训项目在顺义区杨镇一中举行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整体思维: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路径
培养学生由函数图象观察、推导函数性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