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生长式教学研究综述

2017-06-23孟荣祥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生长

孟荣祥

【摘 要】很多学者对语文生长式教学这一主题,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流程模式、教学策略等角度进行了探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对语文生长式教学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搜集、分析,明确优点与不足,以期从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生长;语文生长式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37-02

一、从“生长”到“生长式教学”

“生长”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其基本释义有:①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物体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②出生和成长。从这一层面来看,“生长”既说明了生命的存在状态,又说明了发展的目的,也就是生命体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我发育,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教育学层面的“生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的观点,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以此为基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专门列出了“教育即生长”一章。

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成长观。蒙台梭利、格塞尔等的观点,对杜威的“教育生长论”既是一种充实,又是某些方面有意义的补充。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一批中国学者开始探索一条中国化的儿童教育之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其中之一。1926 年,他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到:“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可见,陶行知的思想也受到西方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生长论”的深刻影响,并进行了批判式吸收。

当前以“人(学生)的回归”的教学与“生长理论”不谋而合。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关注的正是师生生命的生长。追求充满“生长力”的课堂,不但是教育理论界的强烈呼唤,也是当下教育教学的积极实践。主体指向学生,过程指向自主,目标指向生长,已经成为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笔者认为,基于语文视域的生长式教学应该呈现这样的美好样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语文素养动态累积生成的一种教学形态,它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不断重组与建构的过程,学生生长的天性不断被唤醒、激发,并最终获得语文领域满足自身成长的力量。从其存在的主客体关系而言,教师“助长”的同时也是发展自我的过程。

二、理论基础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理论基础,有的是共性理论基础,有的是特有的理论基础。从近几年国内学者们发表的论文来看,关于生长式教学理论基础的观点大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原则;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创立“儿童中心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三、国内研究现状

1. 语文生长式教学的流程模式

以CNKI平台为载体进行关键词搜索,发现有关生长式教学流程模式研究方面的成果并不多,但颇具代表性。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葛敏辉老师在《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4期发表“生长式教学的探究与实施”一文,总结了“三环四自”教学模式:“三环”是指“尝试质疑、探究展示、提炼梳理”,简称“一试二探三理”。“四自”是指自主尝试——引发问题;自由互动——萌发生成;自觉应用——理解原理;自我反思——形成关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这样的步骤中实现自我超越。葛敏辉老师的成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小学生长式教学是本着将儿童从被动状态下解放出来的目的,试图改善重教轻学的现状,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强调学生尝试独立学习和互动交流,突出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和重组,充分挖掘人的主体性和生长性的宗旨,探索了相应的操作要素和策略。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特级教师曹国庆在《江苏教育》2016年第10期发表“让学生拥有自主生长的美丽样态”一文,介绍教师如何以“活动前置式课堂教学探究”为抓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与体验性,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他认为活动前置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结构样式,着力点指向学生,指向自主,指向生长。它包括四个基本环节:预习反馈——互动解疑——当堂反馈——归纳巩固。

两位老师提出的流程模式都体现了“人”的回归,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准生长点(问题)并与其精准对接,形成教学的落脚点,每一个环节都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都强调学生自主的思考与体验,都指向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有效发展。最大限度地从客观上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学生立场”的建立,也有利于教师重新建构学科教学价值观。

2. 语文生长式教学的策略探索

(1)立足“学生立场”与学科立场,制定课堂学习目标。精准地了解学生,确立“学生立场”,准确地解读教材,在把握学科立场的基础上制定课堂学习目标,是生长式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一点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的认可。贾桂强在“‘生长式语文课堂学情诊断的实践探析”一文中指出,分析学生的“前阅读”,找到生长点至关重要: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堂学习前的阅读基础、知识水平与心理发展水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学生在课前自读中出现的“困惑”,则是富有教学价值的“生长点”。《让语文课堂真实生长》的作者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情分析的具体和针对性把握,是以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为基础的,也是以对学生学科学习成长需要的把握为基础的,只有准确解读教材与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出学生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化,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实现真实的教学价值。

(2)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把握与确定教学抓手。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何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就必须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作为抓手。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姜明红提倡对“散装”样式的语文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系统考虑一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文中寻找思维、情感、语文发展的节点,来作为教学的抓手。贾桂强、李树华老师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例,采用“一课多上”的形式,生动地阐述了如何以学生为本,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逐步提升教学效果。

(3)关注“学”的状态,激发生长力。教师关注“学”的状态,激发生长力,既是生长式教学的目标,也是其重要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了教师主导式“助学”行为的不可或缺。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诱发和推进高品质的课堂交流,这种动态生成性的推进和递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生长,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发展中获得唤醒、提升、突破、促进。在理念层面,一大批教师都能达成共识。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对教师的“助学”行为本身的有效性研究却比较零散,一方面可能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需要一个“浸润”的过程,另一方面可能这方面的關注度还不够。

四、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国内外语文生长式教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许多研究仍待进一步发展。从研究对象来看,虽然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涉及,但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跨度大、变化快,属于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更应该得到重视。

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语文生长式教学的理论探索,但是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这对老师更好地理解语文生长式教学是有制约作用的。二是语文生长式教学的流程模式有一定的突破。事实上,语文教材呈现的内容往往是“散装”的,而且内容涉及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诸多方面,靠一两种模式很难适应所有内容的教学,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全面的认识。三是语文生长式教学的策略探索。相对而言,确立“学生立场”、精选教学内容方面的关注度较高,而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助学”行为的研究比较薄弱。另外,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偏向于思辨,多为一线人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来总结,实验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生长在春天》
微学习研究综述
种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