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太那些尘封的古村落

2017-06-23李雨霖

云南画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富马帮古村落

李雨霖

振太古村落群,遍布于云南普洱市镇沅县振太镇各个角落,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那错落有致的百年老屋、那古朴深沉的石门坎、还有古道古桥古牌坊,无不铭刻世事变迁、岁月流转的痕迹,体验出浓郁的文化特点,解读着振太侨乡古村落悠长远久的马帮历史。

振太商帮

振太的历史是平淡的,但平淡中又透着几分不俗。被许多人所忽略的是,由于拥有西临临沧、北近大理的特殊区位优势,自清朝中后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振太都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当时马帮从振太出发,可以北经景东、大理、丽江抵达迪庆、西藏,南经景谷、普洱、澜沧、孟連出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西走临沧出缅甸,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

交通上的便利,为振太的对外文化交融和商贸往来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使振太成了当时景东南五区和现在镇沅县西部的商品集散流通地。占有地利之便的振太人,显然从中嗅到了浓厚的商机,于是振太的马帮和商帮在这条古道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是振太的人文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的上百年间,振太人的足迹远涉东南亚,形成富甲三迤地区的“振太商帮”,众多振太商人遍及海内外。由于资源丰厚,不少外省商贩到振太做生意,集镇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并有了“三万人口一万商”的赞誉。

紫马街

紫马街是振太乡太和村东紫马、西紫马、中紫马和下紫马四个小组的村名总称,现有155户546人。据说,很早以前,村里有一匹毛色是清一色的紫马,力大无穷,所驮货物是普通马的两三倍,富于人性,引吭嘶鸣中紫尾一扬,人们就知道幸福在哪里,为了纪念紫马,村子就以紫马街为名。紫马街曾是振太区公所和太和镇驻地,是振太史上政治商业中心。这里是由振太商帮通过茶马古道经商而发展建设成的古村落,也是普洱市现今保存最完整、建设时间较早的古村落之一。

走进紫马街,整个紫马街的结构设计非常独特,房屋高墙四筑,街道条条相通,形状都很相似,很像一个大迷宫,极易迷路。在村里除了能欣赏到法式建筑的八角亭,还能看到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如李其光、梁其昌几家民宅,其房屋雕梁画栋,屋墙上有着精湛娴熟的建筑工艺图腾画,屋檐下是大理石板挑起的防火台,窗子为镂空窗花雕刻,门板也有装饰木刻。除此之外,紫马街好多人家还保留着如八仙桌、太师椅一类的古式家俱。有少部分房屋构设为复式设计,内分多室,且室室相通。宅内清幽的庭院、幽深的古井、精美的雕刻工艺,充满着古老的建筑神韵,彰显着独特的纯农业时代的古建筑风格。

紫马街另一个比较大的院落要数李英故居,这座建于民国年间的建筑采用了中、西建筑风格,被称为“八角亭”。李英可算是当地的风云人物,他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抗战时任滇军60军炮兵营长,开赴抗日前线,参加过台儿庄战役,保卫武汉、长沙等大战。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内战,他解甲归田,回振太从事农耕和经商。李英的夫人易崇谦,景东人,本是昆华女中的学生,抗战了,她报名参加“云南战地服务团”到台儿庄,也就在台儿庄和李英相识相恋,结为夫妻,演绎了一段战地浪漫曲。老屋里,还居住着李英的儿子、儿媳和孙女。

石大富

石大富,顾名思义,村里人大多姓石,而且特有钱,就被人称为了“石大富”村。整个村子建在一座小山之上,完全用红砂石搭建,层层叠叠而上,被人称为布达拉宫式的建筑,这当然夸张了一点,不过这样的古村还是颇为少见的。

石大富是众多振太马帮及外地马帮的必经之地,曾开有马店,生意兴隆。现村落内有古宅3l幢,石铺古道1310米。针对马帮,村中还留有四个“拴马桩”和不少的“上马石”,拴马桩保存完整,可在此看到“马帮文化”的一些特点。村落中的古宅,百分之八十的墙壁和院落用料,都是石头,院落石面,光滑平整,每块石头,大小一致。

看过石大富村,其实想到的是一座战斗堡垒,易守难攻。村子被高大的石墙包围,除了大门,别无通路。石大富村落最让人叫绝的,就是纵横全村的石墙,总长600多米,最高近8米。全村建筑所用的石料,是当地特产“细红石”,整块石料,红如高梁,所以整村给人的感觉,可说“这是一个红的村落”。

石大富村旁500米就是著名的难搭桥。难搭桥,因桥建在山势陡险的悬崖峭壁上,工程十分艰巨困难,称为“难搭桥”。桥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属于滇西后路茶马古道的重要一段。过去是临沧、景谷、思茅、普洱通往景东、大理、西藏、四川等内地的必经之地。

宛如彩虹的难搭桥,高高地耸立在悬崖峭壁上,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桥下一条清清的小河,青山绿水相映。河中一个高而滑的石坎,河水从高坎倾泻而下,形如瀑布。那飞泻而下的瀑布,长年累月,在瀑布脚形成一个翠绿的深潭,当地人称“龙潭”。龙潭内没有任何杂物,水绿得叫人惊讶。顺着龙潭而下,河水较为平缓,水中石映着水,水护着石,鱼儿成群,动静相宜,如诗如画。

杨家社

振太文索村杨家社是镇沅境内茶马古道上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始建于1842年,截止目前,杨家社有95户人家还保留着古建筑的风格。其中以杨明达、王启元等几家为代表的古建筑原址保存较好。走进杨家社,村内有布满沧桑的石板路,雕梁画栋、镂空木雕窗花的房屋,幽深的古井。170多年前,杨家社人很早就有经商的超前意识,该村马帮最为兴盛时期达到了50个马帮300匹马的规模,且有华侨29人长期定居走进杨家社,村内有布满沧桑的石板路,雕梁画栋、镂空木雕窗花的房屋,幽深的古井。国内外。

其实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石砌的古道,这些百年古道充满着沧桑,裸露着岁月的斑驳,仿佛正在诉说着茶马古道早已远逝的悠悠岁月,回放着马帮一路走来的艰辛困苦。

英德村

英德归属于镇沅县的勐大镇,但其与振太镇毗邻,所以也就把它算在这一片古村落中。英德村是镇沅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全村占地近73340平方米,现有人口660人,古村落依山顺势而建,青色的瓦房从山脚一直绵延至山腰,绿树掩荫,层层叠叠。走进英德村,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雕刻窗花、不少古宅、古井、祠堂、马厩。沿青石古道拾阶而上,步步是景、古色古香。

英德村房屋建筑完好保留了南诏文化建筑风格,其茶马古道文化资源非常宝贵,历史以来也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古村落现有民间老宅、古道、石板巷道保留原貌的有三分之二,有老宅120幢,保留四合院原貌有7幢,解放前是景东到振太的茶马古道驿站。

在清代、民国时期,英德村以彭家向家两个家族势力较大,后来逐渐壮大形成村落,文化底蕴浓厚,家族人才辈出,其中彭、向姓家族在当时就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其中彭家举人,他儿子彭学超在民国初期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居住在美国,其老宅保存完好。向家体现在向大少爷、向二少爷、向家祠堂,保存完好。

兴隆小学

兴隆小学是一所希望小学,新建的校舍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学习着,玩耍着,歌唱着。但这些并不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在学校旁有一棵大树,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穿透大地,成群的白鹭便从兴隆小学门前的大榕树翩跹飞起,在空中自由盘旋几圈后四处飞散,开始一天的觅食活动。傍晚,村寨的屋顶撒满金色的余晖时,白鹭从四面八方飞回歇落在高大的榕树上、竹梢尖。振太人视白鹭为吉祥乌,与白鹭在这片田园山水间和谐相处,显得异常诗意。

这里的白鹭是黄嘴白鹭,是一种覆盖冠毛、有黄色喙的白色白鹭,纯白色毛状羽和蓑羽是极为贵重的装饰品。

这里的白鹭是黄嘴白鹭,是一种覆盖冠毛、有黄色喙的白色白鹭,纯白色毛状羽和蓑羽是极为贵重的装饰品。由于环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黄嘴白鹭的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经变得非常难得一见了。目前黄嘴白鹭已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中国亦把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二类保护动物。

但在兴隆小学旁,这种珍稀的鸟类却和人们和谐共生,孩子们早已适应了白鹭从教室的窗户旁飞过,发出清脆的鸣叫,课本里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用解释:白鹭也早已听惯了朗朗读书声,不紧不慢地在树上筑着它们的爱巢,生儿育女。

猜你喜欢

大富马帮古村落
基于文化符号理论的旅游古村落景观设计研究
福建周宁:古村落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