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

2017-06-22谢晓光孙洪刚

唯实 2017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外交价值观

谢晓光 孙洪刚

在国际格局调整时期,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之间的国际较量,不仅在硬实力上进行竞争,更需要用以价值观为代表的软实力来抢占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当代中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的逻辑体系是:以“文明多元”为基本出发点,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以“正確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实践途径,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伙伴关系网、共同体外交等一系列外交实践,提升了中国的道义感召力,展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外交上实现的过程。

从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史看,经过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溯源、内涵的解析、历史的变迁及国际传播的一系列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当代价值观正在走向进一步构建和凝练的阶段,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价值的认识也逐渐集中和统一。那么,如何对这一价值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又通过何种方式让这一价值体系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并认可,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于对价值观外交与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既有研究中,学者对中国是否应该采取价值观进行国际交往有着较大的分歧,持中国目前不能以输出价值观为目的进行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观点认为,这有文化霸权的意味;潜在支持中国运用价值观进行外交的一种观点提出中国例外论,即中国与历史上的传统大国政治以及霸权政策是不同的,中国在道义、政治、伦理以及秩序等方面存在着道德优越感,均体现出对自身的历史荣耀以及现实地位的考量。这种价值观外交的基础不是自私的利益和战略考虑,而是有着仁义包容的深厚道德情节,以及天下观思想下对传统中华地位追求的动因;肯定中国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输出的外交战略来“影响”、“吸引”、“说服”别国的观点,尚需继续深入研究为什么要在外交战略运用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输出,采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方式进行外交,效果又如何。在中国崛起导致与外部世界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驱动的中国外交,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行为的道义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和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化解中国外交实践中引发的价值困惑,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价值观外交”,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提供支持。

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源流

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不抛弃传统,又不断追求创新;既不以偏概全,又不一概而论;既是继承传统的创新,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当代中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了“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形成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思想,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和睦、和平、和谐”的基本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中国道家思想孕育着“相互联系与依存”的朴素辩证法,当代中国价值观把二者融合,形成了“共建、共赢、共享”的共同体理念。

2.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中国元素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经历了中国四重历史传统叠加化合而来,这四重历史传统分别是100多年的民族复兴传统,60多年的社会主义传统,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传统,以及作为上述传统基础底蕴的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世界元素是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人类不同群体价值观的重叠部分。当代中国价值观正是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的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叠共识正如习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所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引领中国外交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1.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读、曲解和偏见

“中国崩溃论”的理论支撑是新保守主义捍卫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历史的终结论”。1990年日本防务大学学者村井友秀(Murai Tomohide)在日本保守派月刊《诸君》发表《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一文,从国力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敌人,这篇文章成为“中国威胁论”最早的一篇论文。1992年后,“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后又相继出现“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等抹黑中国的国际话语,近几年西方媒体和学者又把中国所采取的外交实践以“中国版的门罗主义”、“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新殖民主义”加以误读。2015年3月6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预测中国共产党已经步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以上都是仍然占据国际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国家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国家利益、思维方式出发,对中国的错误认知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片面、狭隘的想象、理解和言说。

2.外交不仅需要物质交往更需要精神支撑

面对形势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国要从理论、政策和行动上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一方面,国家间的外交仅仅注重经济交往是不够的,虽然各国之间能够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但更需要建立相互认同的情感纽带,所以,外交行为既要强调利益的共赢,更要强调价值的正当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利益共同体到责任共同体再迈向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外交不仅是国家间的交往,更是国家内部的人民对另一个国家(包括人民)的情感认同,普通民众更容易受到情感和道义的影响,一个国家能担当、重情义、扬正义,才能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情感支持,这是取得国际民意基础的重要前提。

3.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的逻辑体系

中国在国际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已非同日而语,因此,非常有必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让世界上更加广泛地了解、认识并接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世界梦增加道义支持。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是以中国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中国外交实践与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国际法制为思想背景,是知与行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逻辑体系就是:以“文明多元”为基本出发点,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实践途径,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扬了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现代国际关系发展潮流,契合全人類的共同价值体系。

4.当代中国价值观引领的中国外交与西方价值观外交不同

第一,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当今世界面临着深层次思想危机的时刻,中国外交秉持的“崇正义、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既出世又入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充分体现出魅力,成为中国外交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交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外交中坚持的基本规范。第二,中国外交所遵循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坚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的基本原则。美国所运用的价值观外交主要诉求是寻求和维护霸权,最终目的是本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外交与之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谋求霸权,永不称霸;另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途径和手段也不同,中国从不采取诱导、胁迫的方式让别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三、中国外交的价值依据

中国外交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上越发自信,这种自信的来源是价值观,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国际权利观,是以“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的国际责任观,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世界价值观。

1.中国外交的价值基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不仅只涉及本国人民,同时也包括世界人民,它与西方所谓的人权外交内涵不同。西方的人权外交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都强调人的利益,但前者强调的是狭隘的本民族国家人民的利益,后者真正注重世界人民的利益;因此前者对内对外采用的是双重标准,后者对内对外标准一致;前者经常成为强权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施霸权政治的借口,后者一直严格遵循联合国宪章坚持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外交实践中一直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国际社会的认知取向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2.中国外交的价值准则:正确义利观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实力等硬实力上,更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上。中国外交的价值观在全球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的竞争,如果中国不能占领道义制高点,那么,无论中国怎样让利、付出和对外经济援助,都会在西方的强势话语体制下显得别有用心。因此,要形成中国自己的道义话语体系,占领外交的道德高地。中国外交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情义为重,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和合”文化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认为个人的价值观应该是仁义修身立本,孟子认为国家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仁义而非利益,合作共赢是道家朴素辩证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外交倡导“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里的义是共同之利,而利则包含应有之义,这是辩证统一的义利观。另外,中国外交传统讲求对宏观关系格局的重视大于对微观利益的关注,就意味着关系决定利益,而不是利益决定关系,这是中国式的处世哲学在外交理念上的反映。

3.中国外交的价值目标:命运共同体

第一,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在当代国际关系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在国际格局变革时期,根据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与中国国家利益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对不结盟战略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理论发展,中国外交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其所蕴含的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高于国家(共同体组成部分)的利益的思想,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新前提。第二,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践行世界人民追求理想的指导思想。这一理念能够让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保有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维护安全格局。在政治上以取得互信互尊为愿景,共同谋取和平与发展;在安全上以维护国际稳定为责任,共同抵御风险和挑战;在经济上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为目标,实现各自的发展振兴;在外交关系上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宗旨,共同促进国际法制更加完善。第三,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参与全球治理的新型价值观。这一理念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愿望,体现了中国愿意与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展示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气概,准确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理想与追求。

四、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通过践履各种外交新理念,中国外交实践的引领能力显著提高。这些新理念包括:周边外交的亲诚惠容理念、对非外交的真实亲诚理念、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正确的义利观、新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上述理念是指导中国与其他国际主体交往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外交上实现的过程。

1.“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贡献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上是柔性、美好、和平的价值符号,中国外交通过“一带一路”的倡议来传承“丝路精神”,突破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定式,来表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一带一路”建设展现出中国当代价值观的理性、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等人文主义精神,增强东方文化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进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全球和平发展和世界整体发展新格局的塑造。

2.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贡献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设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按实力分配机制、世界银行对贷款项目附加民主改革条件以及不重视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不同。这两大银行是按民主化的同行权力规则设立;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不附加政治标准,不干涉借款国内政;采取本土化原则,各贷款国以本国经验和需要为基础提出自己的项目,再由银行给予支持。这些规定是对国际金融体系与规则的重大修正和建设性补充,体现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全球伙伴关系网的建立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对国际和平友好发展的新贡献

与霸权国家的结盟不同,中国外交运用“和合”这一中国式世界主义价值观,强调“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增强国家亲和力,这种外交价值观促进了中国的和平发展。到2015年12月,中国已经与包括全球大国、区域强国和许多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至少72对伙伴(战略伙伴)关系,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和平友好的大国外交之路。

4.“共同体外交”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世界和谐理想追求的新贡献

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把共同体的传统概念上升为全新的理念,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包括:民生上以民心相通为核心的“情感共同体”、经济上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安全上以共同综合可持续为核心的“责任共同体”、文化上以兼容并蓄为核心的“价值共同体”,以及追求休戚与共世界大家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通过协和万邦来努力塑造一个天下太平、世界和谐的理想图景。秉承着“独行快,众行远”的发展理念和价值情怀,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战略思想及其外交实践研究”(L16BGJ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外交价值观
爱的共同体
我的价值观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