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得准,“引”后析,“引”能证

2017-06-22曹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真话名言论据

曹津源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作为论据,以此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得“滥”而不精、不准,“引”而不“析”、不“证”,使议论文变成“观点加引语”,这是中考考场作文运用引证法的常见失误。作为理论论证的重要方法,怎样发挥引证法权威性和说服力强的优势呢?

1.“引”后“说明”,初证论点。第三段引用了刘少奇当年對调查组成员的“叮嘱”,这几句话出自原国家主席之口,典型性、说服力强,这就是“引”得准。作者没有一“引”了之,而是由此推进论证过程:一是说引语的作用——“群众终于说出了久藏在心底的话”;二是用一句“说明了一个道理”过渡,亮出“领导干部乐于听真话更重要”这一论点,并从“胆量”与“度量雅量”的角度切入作初步论证。如果没有“说明”后的分析,那论述势必显得跳脱不畅。

2.“引”而析例,再证论点。第五段一开始,作者精心挑选了《春秋榖梁传·僖公》中的名句——“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然后从听“有信之言”的“最大价值”切入,进一步论证当前“决策者”们“乐听真言”的重要性。为了使论据更显丰富性,作者又挑选了《吕氏春秋·壅塞》中与论点契合度很高的一则史实,让例证法与引证法相结合,从反面证明论点。如此安排,使论证过程与手段不至于单一呆板,显示了多样性。

3.“引”后再证,深化论证。第七段,作者又引用《宋史》里的名言“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作为论据,由后一句进入深层次论证,用三次假言推理揭示言路之“开”与“塞”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得论证得以深化,说理令人信服。

4.“引”后即止,延拓论点。文章结尾举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物——裴矩,然后以拜住引用的《荀子》里的一句话“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解释“裴矩现象”,让“各级领导干部深思”。“深思”什么?文章已经戛然而止,真是含不尽之意在言外——“高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乐听真话”“共同营造敢说、乐听真话的环境”一类的“言外之意”,实际上都是文章论点的含蓄延拓和深层钻探。

猜你喜欢

真话名言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真话都可以写吗
名言
名言趣画
论据选择“四要”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