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子“四维论”对当代“微传播”的启示

2017-06-21郭碧玮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微传播微文化管子

【摘 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管子不仅主张法治,还特别提倡道德伦理教化,并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论”。它所传递的德治伦理思想是一种普世性的知识存在,并散发出诸多优秀的传播思想。在“微文化”盛行的当下,媒介文化日益发展的同时,信息超载及虚假现象也不容忽视。基于管子“四维论”的思想立场,本文旨在以此检阅与反思当代传媒及其文化背后的发展状态,以期诊断媒介文化的废弃现象,以及疏导微文化传播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

【关键词】管子;四维论;微传播;微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33-03

一、管子“四维论”

《管子》是先秦古籍中一部体系性学术典籍,其学术理论超越历史时空,回答和解决了人类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是一部难得的治世文献。书中所提倡的思想是法礼并重,即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道德伦理教化。尤其是在论述“德”的治世價值的重要性时,管子提出了著名的“礼”“义”“廉”“耻”四说,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纲领,史称“四维论”。

“四维论”见于《管子》之《牧民篇》,其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1]管子将“礼”“义”“廉”“耻”四个维度当作是教化百姓、维护国家安定的首要纲领,继而使“四维”的重要性提升到治国安邦之高度。“四维”各有其规约与限定。首先,“礼”之规范是“不逾节”,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标准,有尊敬合宜的态度与行为。有礼之人就不会超越应守之规。其次,“义”之规范是“不自进”,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之准则。有义之人就不会妄自求进。再次,“廉”之规范是“不蔽恶”,不隐瞒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品行端方,纯正高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廉之人就不会掩饰过错。最后,“耻”之规范是“不从枉”,对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有耻之人就不会趋从坏人。可见,“四维论”是对道德主体的一种伦理规范。我国素来享有“礼仪之邦”的佳誉,历代君主更是将“礼”视为社会管理的准则,以礼为治,以礼为教。微传播的理念唯有构建在和谐社会秩序的基础上,继而通过“礼”“义”“廉”“耻”的道德范式来规范群体的行为。特别在微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亦会从“四维论”中汲取营养,以期诊断媒介文化的废弃现象,以及疏导微传播时代中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

二、当代微传播及其文化“废弃”

微传播时代,是一个以精练简洁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与传统媒体内容及传播途径相比,作为微时代的一种全新传播方式,微传播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多重特点,是一种更加精确的传播方式。传播者和受众不再局限于从事媒体行业的人,普通大众也能够作为制作者与输出者参与到各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随着微传媒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媒介文化“废弃”的时代,只要有媒介生产或再生产的地方,它的文化废弃物就会不断衍生与堆积,文化“废弃”与微传播不无关系。

(一)微传播是当代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微”日益成为主导日常生活及其社会发展的新兴文化范式。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我们俨然从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大”传播范式,向“微”的文化范式转型。在先秦时代,“大”与“天”是同等意义上的文化范式,不仅可表达空间上的“大有”之象,还可指时间上的“伦序”之理;在汉唐社会,“大”被推崇为文化生态的最高范式,其“大美”思想不仅表现为一种文化伦理与五行哲学的自觉与醒悟,还彰显出一种空间扩张性气质;近代以来,“大”成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诉求、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文化行为理想,在微观政治与微观经济的刺激下,传统“大文化”的单向对话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型民众的交往需求;在后现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大”被与之相对的范式“微”所取代,“微”日益成为主导日常生活及其社会发展的新兴文化范式。[2]

微传播是当代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微传播时代突出的核心点就是“微”,相对微小的传播力量传播微小的信息。微传播所传递的“微”可归结为“微内容”“微动作”“微介质”“微受众”。[3]“微内容”即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碎片化特质,或是一张简单的图片,或是一段简短的视频;“微动作”即只需简单操作便能完成各种用户体验,诸如一个点赞、转发,或者复制粘贴;“微介质”即是传播媒介的微小,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都可成为微传播的传播介质,能够将信息便捷地传递到互联网等公共空间,寻找和呼唤认同;“微受众”则是指传播对象的细分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在媒介大舞台上,镁光灯早已聚拢在新兴的自媒体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处处有“微”的传播新时代。不可否认,微传播造就了一个全民传媒时代。在微传播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向大众呈现与表达自己。它的兴起使得传媒信息供给方式得到创新,为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可能。当然,微传播时代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对社会的影响力亦在不断增强,随之面临的问题也在与日俱增,诸如虚假信息的传播、怪诞的舆论生态现象、传媒业的道德缺失等,微传播已然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二)微文化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途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由此也带来信息超载、文化废弃及舆论生态乱象。

如今,微信、微博、微广告、微电影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彰显其蓬勃生命力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任何传播,人人也都能够成为传播主体,分享个人的价值理念。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大量信息占用着人们的时间,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也在不断衍生与堆积,最终产生文化的废弃。

从传播层面看,微文化的产生使信息传播的途径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此产生的信息超载现象不容忽视。微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项式线性传播,它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的互动式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传媒业的发展带来的是媒介的迅速产业化。然而利弊相伴,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说,现代传媒一旦缺乏受众的关注与支持,就无法被称之为大众传播。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媒体追逐热点,试图引起受众的关注,于是诸多怪诞的内容被传送至餐桌,以供人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受众来说,只要对信息内容感兴趣,只需一个简单的转发,或者复制粘贴,便能轻松将其传递出去,这种微传播效果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影响力。周而复始,信息的超载现象必然显露无遗。

从生产层面看,微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十分迅速的过程,只要有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地方,它的文化废弃物就会不断衍生与堆积。在这个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大量繁冗的信息让人们应接不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通过微传播媒介快速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数量如此多的内容,即使草草阅读都是难以想象的,更不用说仔细咀嚼吸收了。于是,废弃现象也就应运而生。譬如,笔者2017年3月10日在互联网上检索“四维论”一词,得出如下结果:百度上相关网页有16700个,相关新闻约有48篇,相关视频约有56条,相关图片约有12380张。面对海量的信息废弃物,尽管人们试图选择性地获取媒介信息,却很难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应有的抵制。不可否认,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与成熟,给受众的生活带来诸多益处,同时也损伤了现代人的思考能力以及对媒介文化的理解力。

从经济层面看,微文化凭借其特有的微言文化而獲取利润。在这个注意力成为一种经济常态的时代下,似乎一切信息都能够用来娱乐消遣,道德、文明、自律都被抛之脑后,唯有巨大化的利润才是人们足以竞相争夺的彩头。这时,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博取受众眼球无疑使得微文化逐渐走向废弃的开端。不难发现,为了适应快速嬗变的媒介发展,当今的社会风气正在微传播的影响下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变化趋势。譬如,部分明星离婚事件所发酵出的一系列问题。诸多媒体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吸引大众的眼球,由此带来的怪诞舆论生态现象,以及诸多自我营销群体的出现,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管子“四维论”介入当代微传播

管子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义、廉、耻三个伦理维度。从《管子》中所述“礼”“义”“廉”“耻”各自的内容来看,“四维”伦理是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教育。在微文化盛行的微传播时代,我们要借鉴“四维论”的传播范式,汲取“礼义廉耻”的优秀思想,加强传播过程中的道德伦理建设。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的诸多活动都伴随着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传播功能,管子“四维论”对当代微传播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礼”“义”“廉”“耻”四个维度散发出诸多增益于微传播发展的思想,并在道德伦理及舆论生态层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

在“礼”的层面,深化意识范畴的道德思想教育,增强对微文化传播的理解力。管子将“礼”的要求从庙堂的君、臣,推广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将伦理道德这一官方意识形态推行到整个社会,形成全社会的道德标准。[4]在微传播中,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要受到相应的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其再次传递的内容以及所采取的形式,也要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如今,受众接受信息的空间被多元化分割,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全凭个人喜好取舍。生活中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也给社会带来诸如诚信伦理关系的危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或许包含真实事件的合理成分,但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远离真相。虚假事件的产生,最终带来的不仅是诚信伦理关系的危机,还有一个诸多文化信息废弃的时代。微传播的盛行俨然在当代社会掀起令人震撼的巨浪。

在“义”的层面,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维系社会人际传播的品德规范,“义”在微传播中所突出的是道义,是公正,是责任。“义”,立身的根本原则,凝聚了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和人的基本素质。譬如,一则新闻的产生离不开记者的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经历者,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情本来面貌,让受众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思维判断新闻价值,将“义”之范式贯穿始终,是其基本的职业素养,而频频出现的虚假新闻,无疑给传播者一记响亮的耳光。所以说,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修养决定了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制约着传播的效果,是传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廉”的层面,制定正确的行为规范,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生存理念,从而防范利益熏心所带来的风险。传统观念认为,在市场经济下,道德伦理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然而事与愿违,尽管经济在不断上升,但社会中伦理道德却并未提升。当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相遇,所产生的价值冲突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廉”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当传媒机构为解决自身利益问题而进行谋利行为时,社会道德建设也就在逐渐瓦解。在“耻”的层面,要拥有无误的价值观念。“耻”为羞愧之称,羞愧乃由人心所生,故而作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修养,知“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历史不断前进与发展,“耻”也在逐渐内化为人们的行为道德准则,成为规约大众的道德底线,告诫人们要行为得当,知羞耻。

2016年9月16日晚,一位年轻明星的离世让所有人从震惊到伤感,再到怀疑,最后引来不少人的唏嘘。在人们窥私欲和猎奇心理的刺激下,探究其死亡原因的各种报道笼罩网络。这时,死亡不再是令人唏嘘的悲痛离世,转瞬成为一次次逾越底线的话题较量,成了媒体抢占头条的角逐。“逝者为大”是传承数千年的基本社会准则,而当今人们道德沦丧,无疑是对良知与道德的漠视。

(二)“四维论”被后世文化援引与借鉴,对当下微传播的道德导向与伦理作用是明显的。

就知识传播视角而言,《管子·牧民》中的“礼”“义”“廉”“耻”等道德范式成为春秋时期以及后世文学与规范中最为频繁的援引。《论语·雍也第六》曾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5]由此可见,能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接受礼的节制,也就可以不背离正道,我们今天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正是礼的具体应用。《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6]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合乎道义。道义是人生存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够放弃的,是指导我们的处事原则。《庄子》之“让王”曰:“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7]在庄子看来,“廉洁”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换句话说,取利必须顾及他人,不能以损坏他人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知礼义,懂廉耻,把握正确的道德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就传播学的社会价值而言,管子提出的“礼”“义”“廉”“耻”思想对当代微传播的启示具有非常高的导向作用。微传播时代的“礼”,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微传播时代的“义”,是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品德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公正合宜的举动;微传播时代的“廉”,关系到信息传递者的文化素养,是牵制信息传递者品行的有效力量;微传播时代的“耻”,是信息传递者自身的道德修养。

就传播内容及其最终效果而言,《管子·牧民》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8]缺了一维,国家就会不稳定;缺了两维,国家就会有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会被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走向灭亡。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如果走向灭亡,那就不可收拾了。如此说来,四维缺一不可,它关乎国家存亡,关乎人们生存处事的命运,是国家礼义行为和道德观念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一切视听言论和伦理道德的标准。换言之,传播过程中的内容一定要以“礼义廉耻”为准绳,否则将会走向灭亡,不得挽救。

四、结语

简言之,“文明的进程是一个伴随废弃以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存储或倾倒废弃物的社会改良的角落。”[9]传播活动的“潜规则”,置社会的基本道德、荣辱于不顾,它正表现着当今社会文化的危机。管子“四维论”是对当今微传播时代的微文化意识形态的全新设计,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今天加强法制伦理教育,还能够从一个侧面警醒人们对微文化行为的道德约束,从而防范微文化废弃以及废弃物所带来的风险。它所传递的社会学知识无须更多的合法依据,亦能表现出一种被信任与理解的世界性知识存在与价值隐喻。

参考文献:

[1][8](清)苏渊雷.经世文鉴(上册)[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38.

[2][9]潘天波.变化的传播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北京数字科普协会.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70.

[4]崔蘭海.《管子》廉政理论研究[J].管子学刊,2014(2).

[5](春秋)孔子.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55.

[6]孟轲.孟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79.

[7]庄子.庄子[M].韩维志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52.

作者简介:

郭碧玮(199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艺术学硕士。

猜你喜欢

微传播微文化管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管子》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