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点素材的多维运用

2017-06-21王淦生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大会诗词世界

王淦生

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

刚刚过去的鸡年新春佳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头那股浓浓的亲情与乡愁,也帶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了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了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亲手绘制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福”贴遍世界,“中国红”映照全球,中国文化正健步走向世界。

多维解读

1.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往往与本民族的风习息息相关,寄寓着这个民族深厚的情感和愿望,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越是民族特色鲜明的东西,偏偏越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关注,甚至被别的民族所接纳。

2.当你国力渐强,自会赢得欣赏

对春节的接受,不能不说其中多多少少包含着世界对中国的欣赏。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自然会引来“外人”歆羡的目光。在如此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必然会赢得世界的关注和欣赏。

3.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你我呵护

有句话叫“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在为外国人参与春节欢庆活动而欣喜、自豪的同时,也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年味的消解、文化的断层,年文化真正的价值内涵解读,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适用话题

民族性与世界性、软硬实力的辩证关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呵护

素材运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背后蕴藏着独特的价值诉求。春节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是因为这一价值引起的广泛共鸣。在国外,许多人对春联感兴趣,但更中意“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愿景;许多人爱吃饺子,但更青睐薄皮大馅所寄寓的浓浓亲情。和谐、团圆、重视家庭和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文化对幸福美满的想象,正成为许多外国人新的精神追求。(彭飞《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无数,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收视率一路走高。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充斥屏幕的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令人欣慰,促人深思。

多维解读

1.曲高未必和寡,文化亦靠激发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和上品,是举世公认的高雅文学。然而,这样的高雅之作,在中国民间却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根基。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收视率一路走高便足以证明这一点。曲高未必和寡。即便我们无法让“高雅文学”完全成为“平民文学”,但各家媒体仍有引领和提升广大受众的欣赏品位和欣赏水平的义务,《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说带了一个好头。

2.挖掘文化富矿,造福千秋万代

中国有着傲视全球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诗词,堪称世界一绝。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或栏目,可以开发我们的文化富矿,让我们祖祖辈辈辛勤积累的经典文化滋养后世子孙。

3.读诗使人灵秀,劝君内外兼修

在今天这个看重“颜值”的时代,我们应当同样注重自己的内在素养的修炼。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正是提升自己内在美的最重要的方式。拥有着传统文化宝库的国人应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和容颜。

适用话题

曲高未必和寡、阅读滋养心灵、文学培养气质、媒体的文化引领

素材运用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又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文化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文化的积淀,让古代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自信从容地前行。(李斌《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猜你喜欢

大会诗词世界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图说大会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