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钱访谈录·童中焘

2017-06-21

艺品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钱学养山水画

小钱访谈录·童中焘

童中焘,1939年生,浙江鄞县人。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画系主任,是继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之后又一位风格鲜明的山水画大家。童中焘为顾坤伯教授的入室弟子,曾任陆俨少教授的助教。他的艺术在中国山水画的继承、开拓和创新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同时学养高深,于传统文、史、哲、经及西方哲学、美学都有全面深广的涉猎。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童中焘在山水画的创作上确立了自身风格高华、思辨缜密、豪迈俊朗而又恣肆纵横的阳刚画风。他的山水画有着强烈的人格化倾向,体现了画家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其人生学养、视野宽度和思维深度的总体反映。他秉性正直、不染世俗,坚持以人品领画品,恪守儒学经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近年来,他的创作力图删繁就简,重构当代语境。在坚持以往清新刚健画风之外不失诗意的激情,更升华为一种言简意赅、浑穆朴茂的境界。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切的精神价值和情感价值。他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将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著作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童中焘》(2007)、《中国画画什么》论文集(2010)等。

钱:童老师,大家都知道您是位学养深厚的中国画家,但今天访谈的开始,我们先不聊中国画,也不聊学问,先聊聊“中西碰撞”。我注意到您在许多场合都一再提到这个问题,可见您非常关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也相当警惕我们自己的传统被看轻、被西化。作为艺术家,除了孜孜于笔耕墨田,您还能一次次站出来为传统文化发声正名,这一点我很敬佩。那么在您看来,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

国绘画的未来乐观吗?

童: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不曾停歇。我们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不能不关心这些,否则方向就不明确。古人强调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志向,样样东西都要以“志”来统率。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先生提出要了解传统,要发展传统,西方的东西可以吸收。这后来化而变化,因此没有深切的生活体会是做不到的。现在很多画家变来变去只是在变形式,精神是看不出变化的。而中国画最感动人的就是“精神”,用古人的话说是“气象”,看一张画首先要远看气象,再近看笔墨,可远看亦可近看的,才是“可赏玩”的好画。

钱:想必很多人对您批判吴冠中的几篇文章都印象深刻,另

外,我记得2014年全国美展结束后您和梅墨生先生就当代中

国画创作现状做过一次对话节目,当中也不乏言辞犀利的批

评。有人拍手称赞您“敢道人之不敢言”,也有人担心您会因

此得罪别人,对此您自己怎么看?

童:我只讲事实,如果有人觉得符合了自己的情况,对号入

座,那是他自己的事。我们一切都要从学术出发,不指名道

猜你喜欢

小钱学养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警惕朋友圈里的“小钱”骗局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诗的“别材”与学养
《红楼梦》里学养颜
小钱访谈录·胡妍妍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立足学科价值,考查学科学养——评2015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
糖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