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研究

2017-06-20包莉秋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包莉秋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摘 要: 大学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因教育目标的一致、教育内容的融合、教育形式的互补而具有融合的可能,两者可从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融合,以期实现大学生精神成人并使其行动回归理性这一目标。

关键词: 大学美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合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高校美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共同的教育指向。另外,美育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可行性:以美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就是大学生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两者之所以融合是因為在理论上具有契合的可能。

(一)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诚如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所言:“美育可以使人摆脱外在个人功利和内在低俗欲望的束缚,体味到真正的自由对自然限制的超越;可以拓展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个性,使之追寻现世人生的完满和幸福,具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功能。”[1]中国学术界的共识是美育可影响人的精神,可作为德育、智育的辅助工具,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的教育目的。

大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着一个一个大学生自己的健康成长,使它们自己成为完善的人,成为有品位、有素养、人格高尚的人”[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德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这样的使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要学生爱党爱国,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向善、唯美”基本人格这一目标上,二者具有一致性,都是要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具有融合性

以康德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审美是无利害的,它不同于感官快感,亦有别于理性快感,正是这种无功利的特点使美育以情感为特征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帮助德育、智育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通过审美所培育的美好的情感,对于智育和德育,甚至健全人格的养成,无疑是有力的促进。美育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排挤丑恶的事物,校正空虚的心灵,确立崇高的理想。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十八大报告中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关键词都体现出审美教育的内容,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不仅保证美育的正确方向,而且是美育持久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融合性。

(三)教育形式具有互补性

美育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可以借助自然美、社会美、人之美、艺术美等美的具体存在形式,引导学生这一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的同时,体验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美善得以融合。因此,在形式上,以美育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可以充分发挥美育动情性的作用,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通过学校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使命所在。就大学生而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身处自媒体时代在辨善恶、明是非、知美丑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形象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生动化、生活化,因此,借助美育可以使大学生更主动、乐意甚至是不知不觉地接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资源共享:大学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途径

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大学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理论上具有契合度,在实践中如何将二者融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生动形象的内容、恰当鲜明的方式使大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接受并认同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两者融合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

(一)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

高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德育和美育存在于课程教学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毛中特”课等),大学美育实施途径很多,课程教学既包括理论课如《美学概论》、《美学与美育》,又包括具体鉴赏美的课程,如《影视鉴赏》、《油画鉴赏》等。

目前,两类课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并没有交叉行为,多数都是各行其是。有必要首先强化教师的融合意识:“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3]思政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说理、讲解的方式,借助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于美的事物、现象、事件中,使大学生主动愉悦地接受教育。美育类教师应知晓美是以善为前提的,美的事物必然是积极向上显示正能量的,而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自于生活,要让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素养。

(二)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

新媒体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教育者们忽视的。我们不能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拒绝使用,相反应利用好它并使它成为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与行动回归理性的载体。学校、学院、班级开设公众号,定期推出如“寻找身边最美志愿者”、“运动赛场上的健儿风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主题活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大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可以加入班级微信群、QQ群等,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理性分析问题。因此,新兴的大众传媒可以成为大学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使美善得以融合。

(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乐学其中,也可以影响其审美品位、审美趣味,同时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在大学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审美兴趣,选择以区域或季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感受校园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作为校园环境的设计者、实施者,高校应充分考虑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点,以我校为例,几千吨的三峡石散落在校园,以奇特、壮观吸引学生,而三峡石上还刻着诸如“天人合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富强民主”等字,如此,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受到教育。

总之,大学阶段的美育承载着促成渐具独立人格和主体批判意识的成年个体的社会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认同过程中可以借助美育这一载体实现,同时,美育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自身的成“人”使命,这就是“融合”之意义所在。将美育融入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既可增加美育的内容,又可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共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引导大学生精神成人并行动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育与人生[J].美育学刊,2012(01).

[2]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27.

[3]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冲突与调适:微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及行动理性回归研究”(2013PYXW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