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书香

2017-06-20李志超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姐弟俩女同学余华

李志超

我女儿在念高中的时候,跟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成了英国作家J·K·罗琳的忠实的粉丝,狂热地爱上了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每一集新书刚出版,她就叫我给她买。

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有同村的一個也在念高中的女同学来到我家,向女儿借最新的哈6,没想到女儿竟然一口回绝:“不借!”等那个女同学走后,我责问女儿:“这本书你不是看完了吗?同学向你借,你怎么可以不借给她呢?”

“我又不认识她,干嘛要借给她呢?”女儿说。

我说:“这个女孩上学时天天从我们家门口经过,连我都知道她是你们学校的同学,你怎么有可能不认识她呢?即使不认识也很面熟,怎么可以不借给人家呢!”

我教育女儿,那个女同学也像你一样,都喜欢《哈利·波特》,可能家庭条件比我们差,她的父母不能买书给她。她爱书的心跟你是一样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不借给她就是你的不对了!

后来我儿子读了初中以后,在他姐姐的影响下,也成了哈迷。2007年7月哈7英文版刚出版的时候,姐弟俩强烈要求我买。我到网上书城看了一下价格,竟然要250多元,感觉有点小贵,但是我还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书买来后,儿子还读不懂。女儿就她高中英语的那点水平,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阅读兴致。她边读边查《英汉辞典》,每读完一个章节,就把故事讲给弟弟听。暑假结束了,开学以后她又利用课余时间接着读,用了好几个月才把这本书啃完。

这个时候,中文版也出来了,我又买了中文版的,姐弟俩又抢着把它读完了。

我们单位有位同事,他儿子也在念初中,也是一个哈迷。这个哈迷知道我家有哈7,就叫他的父亲来向我借,我就把书借给了他。没想到儿子知道了,却有点不高兴:“你没经过我的同意,怎么可以把我的书随便借给别人呢?”

我说:“明明是我买的书,怎么变成你的了?”

儿子说:“既然你买给我了,就是我的东西,要借给别人就要经过我的同意!”

我知道儿子确实有点自私,但他那种爱书之心可以理解。

书借走了好几个月还没拿来还,儿子就急了:“都借去这么久了怎么还不还呢?要是我,最多一个星期就读完了!”

等书拿回来以后,看到封面有些破损,页面也有点脏,儿子很心疼:“好好的一本书,怎么弄成了这个样子?”

我只好安慰他:“脏了就脏了,大不了我们再买一本新的!”

“可他也太不爱护书本了啊!”儿子说。

我们家的三只“书虫”(包括我在内)都是爱护书的,一本新书在我们手里无论看过几遍都仍然是新的,难怪儿子会心疼。

可我跟儿子不一样,我更愿意把好书借给别人阅读。我家里的许多藏书,有很多我还没有读过,恐怕再读很多年也读不完。去年我又买了一台Kindle,里边也存了很多的电子书。我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很想把读书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就像我们单位里的许多同事,拿到一泡好的茶叶总是要把在校的老师都叫过来,大家一起来品尝。可惜周围读书的人太少了,我为不读书的人感到遗憾,他们失去了人生的一大乐趣!

知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出版后,网上吐槽声一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很烂的小说,对它的批评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几乎动摇了它称之为小说的根本。我赶紧在网上下单,也买了一本,我要知道读者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书寄到邮局,我马上骑摩托车去领。回来时在大街上碰到一位开杂货店的亲戚,他喊我到店里泡茶。我喝了茶后就把书本拿起来看,一看就再也放不下了,从中午一直读到黄昏,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跟余华的其他作品如《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一样,它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生动地再现了血淋淋的现实。凄美的“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卑微的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这是一本绝望之书,也是一本希望之书。作者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让苦难的灵魂得到慰藉,最终得以解脱。我读《第七天》的感受,跟我诵读《心经》时的感受是一样的。

当天晚上,我给在安溪第十七中学工作的书友杨裕水老师打电话,问他有没有读过这本书。

杨老师说,这本书他听说过了,还没去买,现在马上下单购买。

一个星期后,杨老师给我打来电话,他告诉我这本书他已经读完了。我们在电话里交流了读书心得。杨老师跟我的感觉一样,他也很喜欢这本书。我们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们只读自己喜欢的书。

我喜欢杨裕水这样的哥们,他是我可以精神交流的朋友。想到这样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我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

责任编辑:青芒果

猜你喜欢

姐弟俩女同学余华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你好,我是你老公的女同学
Snow Flowers
不说同学的坏话
不说同学的坏话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