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心审题,确定中心

2017-06-20冯汝汉潘军芳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题眼主旨作文题

冯汝汉+潘军芳

全命题作文的审题过程包括品读题目——领悟命题主旨——确立表达中心三个过程。其审题方法与技巧主要有:

其一,逐字扫描,两“不放过”。一是虚词不放过。如2016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没想到,真没想到”,用副词“真”对考生加以限制,表示一种出乎意料,“真”没有想到,就是的确、完全、根本不可能想到,构思时应将“真”没有想到的具体原因交代清楚。二是表时间、地点或场景的词语不放过。如2016年山东滨州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旅程”,是情景和时间的限制,要求所写的必须是旅行活动中的事。

其二,添加语素,化大为小。独词式或短语式命题的立意范围过于宽泛,审题时,可以运用添加语素、化大为小的方法,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来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如给2016年四川成都中考作文题“散步”适当添加新的条件:“为什么要散步”“散步有何感触”“散步的收获”,其写作的范围与重点就会凸显出来。不过,运用添加法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而且只可在草稿纸上或心中填补。

其三,抓准题眼,化暗为明。审视全命题作文题目,抓住题眼的方法主要有三:

1.从标题的语言结构关系着手找出作为“题眼”的关键词语。

2.标题“记……”“谈……”“聊……”中的动词已限定了文体,题眼应该在后面的关键词语上。

3.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作为题目,题眼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是侧重点不同。如2016年山东日照中考作文题“感谢你给了我更多”的题眼就有两个:一是“感谢”,确定写作的情感基调,即要围绕感恩、感激这一情感组材行文;二是“更多”,意思是“还有很多”,和“很多”不同,一个“更”字是“进一步”的意思。这就要求作文呈现的是对两种情怀的感恩之情,但写作时应侧重于表现后者。

其四,虚实结合,化实为虚。有些全命题作文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2016年陕西中考作文题“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中的“那片海”,理解时应化实为虚,引申为类似海洋的给人心灵自由畅快遨游和身心得到陶冶的美好事物或场景等,如“诗”“远方的田野”“纯洁的友情”等。

其五,审读材料,化隐为显。对材料式全命题作文,在审读文题时,千万不可忽略对材料的审读,一定要读出隐含在其中的限制要求。当所给材料只有一个中心时,可直接将其提炼出来作为作文的主旨;当同时有多个要点时,则须首先选择一点作为写作中心,然后再化大为小或化虚为实地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如2016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题“留香”有一段提示语:“香,有花草之香、书墨之香、品德之香……”列举了“香”的内涵,由实到虚,由浅入深,由具体可感到抽象领悟,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寻找合适的写作素材;而省略号后的“留住香气,留下香气,濡染自我,感染他人,有益社会”,诠释了“留”的效用,而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层层深入,考生可凭借自身认知提炼出极具正能量的立意,譬如诚信、友善等。这样紧扣题目和提示语去写作,一般都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

另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努力做到:一要不疏漏。要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之类以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方向,将我们拉出偏離题意的误区。二要不偏倚。要细致分析“要求”中的修饰成分,要善于领会其中一些隐藏的带有常规性的要求,从而了解其在作文内容、范围、形式、角度等方面的限制。

猜你喜欢

题眼主旨作文题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