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歌曲《情深意长》的彝族音乐风格与演唱特征

2017-06-19万山红

文艺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东方红乐句彝族

○万山红

浅析歌曲《情深意长》的彝族音乐风格与演唱特征

○万山红

1964年10月2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伴随着《东方红》的上演,由王印泉作词、臧东升作曲的“彝族歌曲”《情深意长》不胫而走,并最终成为一首广为传唱的革命历史题材经典歌曲。

但这首《情深意长》最早并不是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三场《万水千山》中的一首歌曲,而是1962年济南军区创作的舞剧《红流》中的插曲。

1964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决定搞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当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抓,以周巍峙、陈亚丁同志为主要负责人。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把多年积攒下来的、脍炙人口的一些老歌,和各大军区、地方的一些优秀作品,都选入《东方红》里来。《情深意长》作为一首展现红军和彝族人们军民鱼水情的作品,入选《东方红》。

《情深意长》入选之后,《东方红》创作组在尊重原创人意图的前提下,对词、曲进行了修改。词由乔羽老师负责修改,曲由当时总政的一个作曲家负责修改。修改后的第一稿由C调转为bE调,非常难唱,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唱跑调。后来收录到东方红中的《情深意长》是在C调上完成的。现在我们常听到的《情深意长》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东方红》中收录的版本,另一个是包含转调的版本。

《情深意长》里彝族人民对红军的爱戴,穿插在以刚毅曲调为主的史诗《东方红》音乐中,起到了刚柔并济的关键作用。该曲演唱者、著名歌唱家邓玉华老师曾说:“(这首歌)在那个年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新鲜的味道。”可见,《情深意长》质朴、悠扬、高亢的音调,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集中体现。正是这与众不同的“新鲜味道”使歌曲成为深入人心、久唱不衰的优秀作品。

笔者查阅与该曲关联紧密的资料,发现围绕《情深意长》展开研究的文章大多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核心研究对象,尚未有从其彝族音乐风格和演唱方面入手,对歌曲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文献。因此,笔者以歌曲《情深意长》的两版文本与邓玉华老师的演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曲式、调式、节拍、节奏、歌词、演唱技术、演唱风格等多角度出发,探讨该曲音乐中渗透的诸多彝族音乐风格和演唱特征,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支持与帮助。

歌曲《情深意长》通过一位被红军解救的彝族农奴小姑娘的歌声,表达了红军解放彝族区后,彝族人民对红军的爱戴,期盼红军尽快归来,早日建立新中国的美好愿望。曲作者臧东升在舞剧《红流》的修改阶段,曾随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到当年红军长征时途径的彝族区采风。在丰富的彝族民间音乐的影响下,作者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该曲现流传的有两个版本,本文将两个版本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以下将《东方红》中收录的版本称为A版《情深意长》或A版,将包含转调的版本称为B版《情深意长》或B版。

一、歌曲《情深意长》的彝族音乐风格特征

(一)融彝族变化一句式结构色彩的曲式结构

A版《情深意长》与B版《情深意长》曲调稍有不同,但结构区别较大。A版(参见谱例1)抛开分节歌形成的反复因素看,其曲调主体部分(5-20小节)仅为16小节。B版(参见谱例2)曲子的主体部分由28小节构成,其规模几乎是A版的一倍。B版结构比A版复杂,将两版的曲谱进行比较不难发现,A版实质上是B版的删减和修改。A版全曲的结构仅相当于B版的A段(1-16小节),其曲调几乎是B版的原样使用,仅有部分音和节奏有所变化。由于A版实质上是B版的删减,加之B版与修改后的第一稿歌曲(由C调转bE调)的原型更接近,故笔者从B版的音乐入手,对该曲两个版本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1.B版融彝族变化一句式结构色彩的再现单二部曲式

谱例2:B版

B版《情深意长》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与典型单二部曲式不同,该曲处处融入了彝族特有的音乐发展手法,因而构成了融彝族变化一句式结构色彩的再现单二部曲式。

(1)一句式结构发展变化而来的A段

在单二部曲式中,作品的A段以a+b或a+a’的乐句组合方式最为常见,也有采用a+连接+a’结构的作品,有些民族音乐作品中,还有以a+b+c+d的乐句组合方式构成的。但B版《情深意长》这首歌曲A段的乐句组合方式却不同。

该曲的A段看似采用a+连接+a’的乐句组合方式构成,其实不然,静心分析会发现该曲A段实质上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二乐句,第二部分是第三乐句,第三部分是第四、五乐句。其中第一、三部分有密切关联,第三部分是将第一部分的材料通过节奏紧缩、节奏延展、装饰音变化、乐汇换位等变化重复的多种手法交织组合创作而来。仅有第三乐句似乎跳出了一二句和四五句构成的这种呼应。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该曲的A段并非典型单二部曲式中A段的乐句组合结构。与此同时,笔者在曾令士《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及其曲式意义》一文中找到了这样的观点:“综观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民歌,仅由一个乐句构成相对完整乐段的一句式结构,是最普遍最基本的曲式;由一句式变化联缀而成的多句式(包括二句、三句、四句以上)是通常所见的型态。”①可见,该段正是这种由一句式发展而来的四句式结构(1、2、4、5乐句)(参见图1)。

如此以来,中间的第三乐句四小节衬词“啊”的旋律又该作何解释呢?是连接吗?陈练的《四川小凉山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中曾提到:“一句式结构主要由歌头、歌身和歌尾三部分组成,其中歌头、歌尾一般为衬词,歌身为正词。”②变化反复的“一句式结构中的歌头或歌尾部分已压缩或省去,在节奏上少了自由的成分,从而显得更规整”③。由此可见,A段中的第三乐句看似是“连接”的部分,其实是彝族一句式结构中的“歌尾”的变形。整个A段是一个由彝族一句式结构发展而来的多句式乐段。

图1

(2)采用引申、重复发展手法创作的B段

凉山彝族民歌“在结构原则上,主要是重复、引伸与模仿”的创作手法。

笔者将歌曲A、B两段的曲调进行比较后发现,该曲B段前半部分(b+b1)音乐,从A段a1句中获得。与A段不同的是:B段中,该句通过节奏延展的引申创作手法将原有素材发展变化(参见谱例2),从而获得了情绪上的对比。

B段的后半部分是A段a、a1句的变化重复,特别是B段的第8至12小节(全曲第24至28小节),几乎是A段主题在bE调上的原样重复(参见谱例2)。

由此可见,B版《情深意长》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参见图1)。该曲的B段实质上是在A段的基础上采用引伸、重复的手法创作而来。这种创作手法,一方面使该曲获得了音乐整体风格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节奏变化实现了情绪上的对比。可以说,B版《情深意长》的音乐发展手法是凉山彝族民歌创作手法实施的成功案例。

2.A版融彝族变化一句式结构色彩的单一部曲式

比较两个版本的谱子可以发现:A版《情深意长》实质上是将B版B段删减掉,又把A段的“歌尾”部分和少数音符加以变化获得的。将B版B段删减掉后,音乐仅留下了A段的内容,所以原有的调性对比、节奏对比的因素没有了,歌曲由单二部曲式变为单一部曲式。然而分节歌式的单一部曲式所能承载的内容十分有限,为了弥补失去的对比,作者将B版A段中的歌尾改成了全新的内容,加之徵音的出现和第四句节奏和装饰音的变化,不但使音乐得到了音区上的对比,而且给人带来民歌乐句组合方式“起承转合”中“转”的色彩,形成了一个稍带对比色彩的多句式乐段(参见图2)。

尽管如此,A版中的歌尾结构依然没有割舍,只不过徵音的出现给人带来全新的曲调内容。作者运用非严格模进手法,将一串前松-中紧-后松的波浪式曲调模进一次,获得了与B版结构等同的新的歌尾(参见谱例1)。

图2

而新获得的b句,因徵音的作用虽然给人以新的音乐形象,但歌曲原有的主干音宫、角、羽仍处于重要位置,加上节奏型变化不大,所以处处透着a句的影子。

可见,A版《情深意长》实质上是将B版的B段删掉了。但其仍然是凉山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变化而来的单一部曲式。

(二)四声型、五声型羽调式与开放终止相结合的调式特征

“在凉山彝族民歌的各种音阶调式中,以羽调式最为常见”④。歌曲《情深意长》的两个版本也印证了这一点。

A版在C调上陈述,音乐以宫、商、角、羽为旋律骨干音,徵音加以补充。a1、a2,以及结束句均采用羽音结束,是一首典型的A羽五声调式作品。

B版A段在C调上拉开帷幕,以宫、商、角、羽四声为骨干音构成旋律。其中的羽音不但多次出现,还作为该段a1句和歌尾的结束音,实现了该段在A羽调式上的陈述。B段在bE调上完成。A、B两段通过前1=后6的等音转调手法,顺畅完成了A羽调式到C羽调式的过渡,B段音乐采用A段的素材衍生而来,并最终结束在C羽音上,在bE调上构成了收拢终止的C羽调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莉的《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一文对彝族民歌的终止有这样的分析:“有大量的凉山彝族民歌在曲调终止时,其结束音并不是落在主音上,而是落在了主音的上方三度音或五度音,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终止(如雷波县民歌《姑娘的苦向谁诉》)”⑤。这也是笔者认定B版A段为A羽调式的主要原因。B版A段并没有终止在羽音上,而是终止在C宫上。其原因有二:一是宫音是羽音的上方三度音,这一点与凉山彝族民歌结束在主音上方三度音的开放式终止手法一致。二是曲作者为了兼顾A、B两段鲜明对比的同时实现顺畅的转调,以前调主音的上方三度音宫音为过渡,完成了A羽向C羽的转调。

另外,A版是宫、商、角、徵、羽五声型羽调式。B版A段是宫、商、角、羽四声型羽调式,B段是宫、商、角、徵、羽五声型羽调式。这一点也印证了陈练《四川小凉山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中“羽调式最能集中体现小凉山彝族民歌的民族风格。其音阶结构有五声、四声和六声”⑥。其中,“‘五声’型羽调式在小凉山彝族民歌中使用较多”⑦,“‘四声’型羽调式在小凉山彝族民歌中较少”⑧,“‘六声型’(加‘变宫’)羽调式在小凉山彝族民歌中非常少见”⑨的结论。

经过细致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该曲所具备的四声型、五声型羽调式与开放终止相结合的彝族音乐调式特征。

(三)彝族民歌变换节拍的运用

“可以说变换拍子的普遍使用,是凉山彝族民歌的一个亮点”⑩。在凉山彝族民歌中,四二拍、四三拍组合的变换拍子十分常见,此外,“四四拍、四五拍、四二拍组合的变换拍子,八三拍、八六拍组合的变换拍子,还有罕见的八九拍、八七拍、八六拍、八五拍组合成的变换拍子”⑪也是凉山彝族民歌中时常见到的节拍组合方式。

A、B两版《情深意长》采用了八九拍、八六拍的节拍组合方式。全曲以八六拍为主,仅a句和a1句中的第一小节选用了八九拍,这两个小节既是全曲的开始,又是A段两个乐句的起始部分,清丽、高亢的曲调与八九拍的节拍相结合,使歌曲富于感召力,更是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中“歌头”特色的融入。这种八九拍、八六拍的节拍组合方式,不但体现了歌词的语感节奏,还反映出彝族民歌以独唱为主,重即兴、重抒情的特性。

(四)彝族民歌中“长短”、“短长”节奏型的体现

1.小凉山彝族音乐前短后长节奏型的体现

在小凉山彝族的音乐中,前短后长、切分是其常用的节奏型。特别是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在凉山彝族音乐中最为典型。歌曲《情深意长》里也使用了这种前短后长节奏型的变体。如:A版歌词“飘、鸟、过、遥、窝”,B版歌词“鸟、弟、朵、过”等字上使用的前倚音的曲调就是这一特征的体现(参见谱例1、2)。

2.前短后长与前长后短交替出现的小凉山彝族民歌节奏特征

小凉山彝族民歌中还有一种特有的节奏风格,就是前短后长与前长后短相连的组合方式。这一点在该曲中也有体现。如:A、B两版A段a句的第1小节和a1句第4小节的节奏型(参见谱例1、2)。

(五)彝族汉语七字句歌词结构与辙韵的使用

1.彝族汉语七字句歌词结构

李树才的《浅析罗平彝族民歌的特色》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彝族民歌的歌词,用彝语演唱的多为五字音节句型”⑫,“由于受汉语影响,五字音节逐渐演变为七字音节,而七字句一般都用汉语演唱”⑬。结合《情深意长》看,我们不难发现该曲歌词如果去掉除衬词“哎(啊)”“的”“儿”等与表达语意关联不大的字,其主体部分恰好为汉语七字句的形式,这一点与彝族民歌汉语演唱多为七字句特征完全一致。

2.彝族民歌一、二、四句押韵的辙韵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罗平彝族的山歌调中,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七字句汉语歌谣的样式。这些歌曲往往以四句歌词为一段,每段的一、二、四句押韵。回过头来看《情深意长》的歌词:“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其中,第一、二、四句歌词的结尾分别是“飘”“鸟”“遥”,均以“ao”韵母结尾,归于十三辙中的“梭波辙”。而第三句结尾的“弟”字,则结束在韵母“i”上,与以上三句的归韵不同,归“一七辙”。后半部分歌词:“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其一、二、四句也是以“uo”韵母结尾,归“梭波辙”。但它的第三句以“路”字结尾,是十三辙中的“姑苏辙”。可见,该曲歌词的十三辙结构,与罗平彝族的山歌调中,每段的一、二、四句押韵的结构完全相同,是彝族民歌歌词特征的又一体现。

由此可见,歌曲《情深意长》的音乐处处融入了彝族音乐的发展手法,是多种彝族民歌发展手法在一首作品中的集成。

二、歌曲《情深意长》的演唱特征分析

(一)抛开三拍子律动感的大线条演唱处理

在音乐中9/8和6/8拍都是由三拍子叠加构成的复拍子,所以在演唱演奏这种复拍子音乐时,演唱、演奏者往往会融入三拍子“强弱弱”的律动感。但这首9/8、6/8拍歌曲《情深意长》的演唱有所不同。邓玉华老师在演唱时并没有采用“强弱弱”的律动感,而是运用了整句的大线条处理方法来演唱。这样以来,削弱了歌曲由三拍子带来的舞蹈性,使曲调更加悠扬、婉转,将歌曲高亢、清丽的旋律线条突出出来,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性。

(二)凸显人物形象的音色运用

“在《东方红》的排演中,这首歌最初采用的是美声唱法,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周恩来于是指定邓玉华将这首歌由美声唱法改为民歌唱法,并由她以一个彝族姑娘的扮相来演唱这首歌,”⑭由此,我们才听到现在这版清丽、高亢、委婉的《情深意长》。细听邓玉华老师的演唱,我们不难发现她的音色不但富于民族唱法的靠前、甜美,其特有的“直”的特征更值得人思考。邓玉华老师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特意淡化了歌唱的“泛音”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平”“直”“亮”的音色。这样的音色处理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史诗中,她所扮演的人物是一位被红军解救出来的彝族小姑娘,“平”“直”“亮”的音色更有利于表现小姑娘天真、单纯的形象特征,使演唱更加亲切,拉近了演唱者与观众的距离。

(三)快速解决字头的咬字处理

无论是我们常说的“字正腔圆”,还是郭兰英老师曾经提到的“每个字都想珠子”一样,这些关于民族唱法咬字的要领总结,处处体现了民歌演唱中咬字的重要性。无论是陕北民歌、山西民歌,还是江苏民歌,字头、字腹、字尾细致、到位地逐步过渡,都是演唱时十分讲究的技术运用。然而,在邓玉华老师演唱的《情深意长》中,每个字的字头被弱化,以较快的速度直接过渡到字腹。特有的咬字处理,是重“音”不重“字”的体现。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强了彝族小姑娘的年龄感,形象地刻画她率真的人物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歌曲《情深意长》以红军和彝族人们的军民鱼水情为题材,经翻身农奴小姑娘的歌声,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红军的爱戴、期盼红军早日归来的情感。该曲曲调清丽、高亢、优美、抒情。其一句式结构变化而来的曲式结构、“四声型”“五声型”羽调式与开放终止相结合的调式特征、变换节拍、长短短长节奏型的运用,以及彝族汉语七字句歌词结构与辙韵的使用是该曲彝族音乐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其抛开三拍子律动感的大线条演唱处理、“平”“直”“亮”的音色运用、快速解决字头的咬字处理,不但恰当表现了彝族小姑娘的年龄感,刻画了她率真的人物性格特征,还使曲调更为悠扬、委婉。可以说歌曲《情深意长》是一首集多种彝族民歌发展手法于一体,生动刻画出彝族翻身农奴小姑娘对红军爱戴之情的代表作品。

(作者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

①曾令士《彝族民歌一句式结构及其曲式意义》[J],《音乐探索》,1990年第1期,第30页。

②③⑥⑦⑧⑨陈练《四川小凉山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J],《民族音乐》,2011年第2期,第47页,第47页,第45页,第45页,第45页。

④⑤⑩⑪张莉、孙国英《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J],《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第150页,第151页,第151页,第151页。

⑫⑬李树才《浅析罗平彝族民歌的特色》[J],《民族音乐》,2014年第1期,第39页,第39页。

⑭袁成亮《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记》[J],《神州》,2007年第10期,第41页。

杨福生《天边,那片,五彩云霞创作生涯片段—著名作曲家臧东升》[J],《军营文化天地》,2004年第2期。

王印泉、臧东升《情深意长——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J],《北方音乐》200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东方红乐句彝族
Entrevista ping-pong “Mi mayor logro es haber aprendido español”
一生为客恨情多
彝族海菜腔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东方红20周年谱华章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