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婺源水文化,保护婺源水资源

2017-06-19

水电站设计 2017年2期
关键词:婺源河流水利

江 智 健

(江西省婺源县水利局,江西 婺源 333200)

挖掘婺源水文化,保护婺源水资源

江 智 健

(江西省婺源县水利局,江西 婺源 333200)

从文化、理念、禁忌等方面介绍了婺源人亲水爱水呵护河流健康生命的历史与现实,从而借鉴并提出婺源得天独厚水资源保护之策。

水文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污染;保护;对策

1 婺源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数量

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国土面积2 947.51 km2(人口36.46万),位于黄山和天目山余脉,属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具有春夏季多雨,秋冬季少雨之特点,为江西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全县平均年降雨量1 981 mm。境内山多林密,植被良好;水系发育,河流密布,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7.635×108m3,多年平均年地下水总量5.799×108m3。从水资源总量来看,婺源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27.7×104m3,人均占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分别为1.032×104m3和1.166×104m3,为全省平均数的2.21倍和2.44倍,水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从河川天然径流量在时空上的分布来看,全县多年平均径流深均在1 200~1 300 mm之间,存在着由西向东逐渐增大之趋势,且径流的年内分配却受大气降雨之制约,季节性变化大。

同时,全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群山逶迤,峰峦叠嶂,鄣公山主峰擂鼓尖最高,海拔1 629.8 m;西南部丘陵绵亘,许村镇小港村河床最低,海拔33 m。由于境内地形高差大,河流坡陡水急,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功率156 MW、年发电量3.432×108kW·h;技术可开发量:功率118.05 MW、年发电量3.052 1×108kW·h(其中100 kW以上水电站77座)。

婺源集雨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11条,总长516.6 km,山溪坑涧则不计其数,水资源十分丰富。婺源为乐安河之源、饶河之源,而且,江湾镇境内的大鳙岭亦为钱塘江源之一。除江湾河15.5 km长发源于安徽外,婺源各河流均发源于境内,水质好、污染少,几乎不受外境影响,本县自可控性极强,为其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2 水资源质量

婺源多雨,天然来水充沛,同时,河道坡陡水急,自净能力强,因此,水资源质量较好。但是,工业(数量不多且非污染大户)未达标排放、居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污水处理厂未正常运营)和农业生产农药化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质量。

2014年婺源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除县出境等极少数断面外,全县各乡镇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水或Ⅲ类水而达标,婺源河流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

从干、支流水质比较情况看,总体上是支流水质好于干流水质;从上下游水质比较情况看,总体上是下游水质差于上游水质。同时,许多河段水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1.3 婺源水资源开发概况

1.3.1 现有水利设施

截至2014年底,全县现有各类水利设施共3 112座。其中:蓄水工程1 084座: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型(一)水库156座、塘坝905座;引水工程1 045座(小型);提水工程625座(小型),地下水生产井358眼,其中上规模机电井11眼。

1.3.2 供水能力

全县现有水利设施供水能力2.39×108m3。其中:蓄水工程现状供水能力1.08×108m3,占全县水利设施现状供水能力的45.19%;引水工程总的引水流量14.5 m3/s,现状供水能力0.9×108m3,占全流域水利设施现状供水能力的37.66%。提水工程总的提水流量7.52 m3/s,现状供水能力0.42×108m3,占全流域水利设施现状供水能力的14.22%。地下水生产井现状供水能力0.08×108m3,占全流域水利设施现状供水能力的2.93%。

1.3.3 用水量

经调查分析计算,全县2012年总用水量为2.208×108m3(见表1)。

表1 婺源县2012年用水量调查统计成果 108 m3

1.3.4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

就农田水利而言婺源是小县,但就小水电规模来说可称之为大县。截至2014年底,全县已建成100 kW以上的水电站40座,总装机55.58 MW,占可开发量47.1%;全县平均年发电1.6×108kW·h,用电2×108kW·h,农户通电率达99.8%,是全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十二五”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和第二批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实施地区。

1.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环境的影响

从全县整体来看,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现状供水能力和2012年用水量分别仅占水资源总量(37.635×108m3)的6.35%和5.87%,低于15%的饶河流域的平均水平,故目前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河流生态环境没有太大影响。据江西省水利厅《江西省饶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报告》指出,饶河流域内主要主(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最高若控制在40%以内(当然控制在30%以内为宜),尚能保障河道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维护地下水采补平衡,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尽管如此,目前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还是产生了如下两方面的影响:

(1)枯水期生态环境恶化。各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用水高峰季节为7~9月,期间用水量占全年用水的50%~60%,而同期的来水仅占全年来水的20%左右,这种来水与用水在时间上的不匹配,加剧了各类用水矛盾的显现。在缺少有效统一调度的情况下,各类用水势必会相互挤占,并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用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风险增大。

(2)污染河段数量有增加的趋动,部分河段水质恶化。各流域内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废污水乱排放已使有些河段水质污染较严重。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看,随着人口数量和工矿产业的较快增长,如果不改变当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则可能会使婺源水资源和水环境遭受破坏。目前,本县内部分河段的地表水已不同程度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和总磷等。

2 婺源水资源保护行动与方向

2.1 保护水资源,婺源行动早

婺源水环境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江湾、李坑、晓起、汪口、思溪延村、理坑等诸多婺源保存良好的古村落无一不坐落于溪边河畔,其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徽派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妙趣天成。沱川鄣村更是选址于三条小溪的交汇口处,又称三河口,堪称亲水环境建设之典范。“门前绿水王维画,屋后青山杜甫诗”、“门前屋后溪,村庄破肚河”成为婺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河穿城溪贯村,方便了生活用水、增添了村庄景致、愉悦了人们心身,但当人们零距离亲近水、尽情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却自觉或不自觉地污染和伤害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河流。因此,呵护河流健康生命、珍惜保护水环境,势在必行!

早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电力部老部长钱正英2005年11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作题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主题报告后不久,婺源县委县府就以婺办发[2006]3号文号召全县人民积极整治环境卫生,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同时关停近200家造纸厂等污染超排企业,投资8 000万元建设污水处埋厂,严禁在山塘水库使用化肥、药物养鱼,以及在河流、水渠电鱼、毒鱼、炸鱼,每年人工增殖放养各种鱼苗100万尾以上。近年来,婺源县委县府更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毅然出台《关于禁止采伐天然阔叶林的若干规定》,规定从2009年至2019年10年内,停止办理和发放阔叶树采伐证,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森林,涵养水源滋补河道,改善与优化水环境,使“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山更青水更秀,同时,为保护饶河源头、保持“一湖清水”,婺源村村配保洁员户户发垃圾桶,清除与严禁村民向村庄出水口和洗衣埠下方丢弃或倾倒生活垃圾,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此外,2013年12月26日,应婺源的申请,国家林业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湿地公园专家评审会,全票通过评审:于婺源境内星江的部分流域设立总面积346.6 hm2的江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2.2 保护水资源,再接再厉不容松懈

2.2.1 弘扬婺源亲水惜水传统,节水减污保护水环境

婺源人对水情有独钟,在微州(婺源古隶属徽州),水意味着财。婺源村庄十分注重水口与水系建设,一般均溪水入村之处(水口)广植树木,障风蓄水。同时在村内跨河建碣,既引水灌溉,又寓意聚敛财气。就连古人修建堂宅府第也开设天井,汇屋面雨水于室内即 “四水归堂”,以求财源广进。婺源先人亲近水、爱惜水、巧用水、崇拜水和呵护水,与水同乐,与水共存,不离不弃,融为一体,渐达“天人合一”之极致。为此,婺源应当发扬亲水惜水传统,建立与水环境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新型、科学的发展与生活方式,号召全民节约用水,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倡洗米水洗菜、洗菜洗衣水拖地、拖地水冲厕。当然,更主要的防止污染水源,一则要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清洁洗涤剂粉或采用无污染的清洁洗涤剂粉;二则全面处理城乡生活污水以达标排放;三则坚持“绿色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工业,并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对现有工业进行更新换代提升,鼓励采用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工业尾水,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河道,力争提升婺源境内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切实保护婺源水环境,呵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

2.2.2 传承聚水敛财理念,改石堨建翻板门兴利除弊

婺源先人或为引水灌溉,或方便洗衣取水,或缓水势护村基,又或造景生势聚潋财气,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毛石、鹅卵石干砌(砂砾填缝)了许多拦河蓄水的石堨——干砌壅水溢流坝,著名的有江湾镇汪口村的平渡堰,它由右侧壅水的溢流坝和左侧通航的筏道组成,曲尺状横截于河槽中,故又名曲尺堰。虽然星罗棋布的石堨为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它阻碍了河槽洪水的宣泄与排放,增大了洪灾威胁。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汛期行洪的阻碍,兴利避害,除对汪口平渡堰等经典的文物级的石堨进行保护外,不妨对现有星罗棋布的石堨进行改造,以逐年替换为“挡水泄流全自动,灌溉防洪两相宜”的水力自控翻板门,使原先的石堨调枯不拦洪,尽可能地增大河床的泄流能力进而减少洪灾损失,最大限度保持河流山川的原始生态。当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引流灌溉与发电或壅水造景,还可适度新建一些水力自控翻板门。

2.2.3 积极新建蓄水工程,蓄洪补枯保证细水长流

众所周知,加强防洪抗旱最传统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蓄洪补枯、蓄洪削峰错峰。因为婺源各流域地表径流年际尤其是年内分配严重不均,未调节的天然径流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水资源使用在时空上之需求,譬如许多田地就是大水淹死枯水旱死,因此,应大修水利!生存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雨季无库拦洪蓄水,枯水时借河水补枯抗旱救灾;上游不蓄洪削峰错峰,下游防洪不堪重负险象环生。因此,必须积极新建蓄水工程,较大幅度地增加水资源调节能力。婺源丰富的水资源及其水权是婺源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也是日后发展与创造财富之重要保证。也只有一定量的蓄水工程有效地蓄洪补枯,才能真正做到细水长流,永葆婺源青山、永驻绿水不竭,才能保证枯水季节有水补充河床以保证其生态平衡和河流健康生命之基本需求。为了减少淹没,降低负面影响,应当积极改高梯级(少座数)方案为低梯级(多座数)方案开发水资源(包括水能);为避免坝下游河段出现季节性干涸和河流改道造成沿河村庄断水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持河流山川的原始风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应当积极改传统的裁弯取直引水式为河床式开发水能资源。

2.2.4 恢复冬春季节“洗河”民俗,清淤除障疏浚河道

古代婺源人每年枯水的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光由族长牵头组织“洗河”一次,清淤除障,保持河流畅通无阻,以利来年洪水的有效宣泄与排放。笔者建议县乡二级政府恢复社办公助或以工代赈的水利工程岁修制度,建立建管并举之长效机制,坚持重点治理与常规清淤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每年在干旱的冬春季节“洗河”一次,清淤除障,疏浚河道,以足够的河槽断面有效排泄来年洪水。而不像目前实施的中小河流治理。其实,河流是动态的,中小河流治理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若每年国家仅拿出目前工程占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来以工代赈,动员与鼓励全流域广大乡村群众有的放矢地 “洗河”,就一定能事半功倍解决目前洪灾的突出问题。同时,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各中小河流中已建发电灌溉之拦河固定坝为水闸或滚轮连杆式水力自控翻板门,并立即叫停目前作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修旧如旧地加固这些河流“肠梗阻”的极不合理做法。

2.2.5 一龙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合理调配

从一般意义来讲,婺源的乡村不大存在涝灾问题,而防洪却应主要依靠上截下导,即上游建库蓄水削峰错峰,下游清淤除障。可目前城市内涝矛盾却愈发凸显,成为了城市现代病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多龙治水,条块分割。由于目前婺源水行政部门还不是水务局,根本无法也不能统领城市水利,当然城市内涝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折射出目前水行政部门普遍存在的条块水利、资金水利。其结果是:城市内不透水面积增加、水体面积减少、地面沉降等下垫面的改变,使得径流形成规律发生变化,即同量级暴雨的产流系数增大,雨水更快向低洼地汇集;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快速排入河道,导致河道水位涨速加快,涨幅抬高,洪峰流量倍增,峰现时间提前,不仅加大河道防洪压力,而且导致城市排水受阻,甚至倒灌,造成更严重的城市内涝。同时,多头治水还有另一现象,就是多部门争修农田水利,有国土资源部的土地整理,也有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土地治理。

因此,为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到护水爱水节水,应当一龙治水,城市排水建设应纳入城市防洪体系,城市供水亦应归口水务管理,同时,农田水利也应统一整治,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为此,建议全面、彻底推广改革水利局为水务局。

2.2.6 创新思维,转变观念,走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现代水利之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21世纪国家和区域国际战略资源。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婺源更不例外。婺源水利圆梦,在于广大水利人创新思维,转变观念,为兴利减灾这个永恒水利主题(不仅为拉动内需而修水利),坚持走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等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之路,着重现有工程的科学调度;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坚持对有限投资的合理使用;充分地发挥全体水利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聪明才智与无穷创造力,实事求是,辨症论治,对症下药,兴利除害,注重减灾避灾实效,实现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为了生态文明之社会经济发展终极目标。

2.2.7 建议国家迅速推广实行水权制度与清洁机制,城市反哺乡村,下游反哺上游

当今城市市区“绿化、亮化、美化”了,而河水却严重污染了,许多城中河流变成了排污沟,水环境功能日趋丧失,即便是许多湿润的南方城市也常常闹水质型水荒;而许多本来水质纯净、缺少污染的山区乡村由于资金等方面原因生活垃圾不作处理,平时直倒或(倾倒于河畔)让洪水漂流下河,同时生活污水也不作处理,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直接恶化了下游地区的水环境,彻底阻碍了大中城市卫生环保的真正创立。为提高和增强河流防治污染能力,建议国家迅速推广实行水权制度与清洁机制,城市反哺乡村,下游反哺上游,大力倡导和鼓励城市从为自身服务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帮助上游乡村防治污染,进而保护河流健康生命,最终实现水环境的整体改善与优化。

[1] 江智健.婺源县低水头水电开发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3(4):55-58.

[2] 江智健.水·溪流·婺源的亲近与呵护[C]//.服务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中部科学崛起——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 江智健.江永与平渡堰[J].江西水文化,2014(4):36-38.

[4] 江智健.婺源——水坝博物馆[J].江西水文化,2014(3):44-45.

[5] 江智健.当前水利如何直面旱涝急转拷问刍议[J].建筑科学与监理,2013(2):57-59.

[6] 江智健.西南大旱和南北洪涝灾害引发的反思[J].改革内参,2010(31):25-28.

[7] 江智健.关于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8(9):17-20.

[8] 江智健.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和乡村防洪的一个方向[J].中国青年科技,2008(12):212.

[9] 江智健.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存在的弊端与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0(9):56-58.

[10]程晓陶,李帅杰,王珊.城市型水灾害及其应对方略[J].中国水利,2010(13).

[11]江智健.对婺源县小水电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水电站设计,2009(4):103-106.

[12]江智健.浅谈山村固体垃圾的危害与防治对策[C]//.服务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中部科学崛起——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015-01-19

江智健(1960-),男,江西婺源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工程管理工作。

F205

B

1003-9805(2017)02-0091-04

猜你喜欢

婺源河流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河流
乡愁里的婺源
流放自己的河流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当河流遇见海
画中婺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