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分析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研究

2017-06-19孙彦

教师·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实现途径教学目标

孙彦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设计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完成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理解与积累、过程和方法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与塑造,三者是逻辑统一的关系,缺一不可。教师课堂中要注意方法的运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打造一个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目标分析;实现途径;三维目标

当前高中有些历史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陈述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陈述教学目标往往凭经验,所使用的语言大多含糊不清,无法观察、无法测量;二是由于对教学目标的概念认识不清,把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要求”照搬过来作为“教学目标”;三是教学目标陈述偏离主体,陈述目标时以“教学”为主体进行陈述,仅仅以“教师应该做什么”来陈述教学目标,认为教师这样做了,目标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能不能经得起测量、评价的检验,教师则不需要操心。显然,这样做是与教学目标的内涵相偏离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其丰富性、科学性、层次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更为全面的安排。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功能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一些具体的因素制订。首先,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根据这一标准设定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模块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统领学科的整体性眼光,又要做到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其次,要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内容特点完成,课程标准的规定仅限于基本内容及教学结果的规定,根据这些简单的规定分析知识点及其性质和范围、教学程度等则是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具体分析的内容。围绕教科书、整合各种资源完成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最后,围绕学生和社会的需要设定目标,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围绕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要求设计目标,分析学生心理、知识基础以及能力、潜力,结合课程標准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教学目标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在一起。

1.内涵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是指:在开展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学生在认知、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变化、发展和发展程度的预期。是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向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的导向。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学习要求设定。

2.功能

第一,指导学习的功能,即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学会做什么。第二,指导教学的功能,即指导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材料和策略,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技能、认知策略是什么。第三,指导测评功能,即指导教师如何编制测验。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成功,从中可以知道训练题或测验题应如何编写及其难易程度,并对教学进行及时的矫正。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强化了知识与能力,弱化了后两者的学习。近年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成为教学要求和高考考查的重点。

1.知识与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要把培养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和根本。历史知识往往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及经验的结晶。历史教学首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到这些知识,没有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基于历史而产生的其他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历史教学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具体的历史知识,并且根据这些历史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规律等,要把历史知识的学习从具体化到抽象化逐步升华。

在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培养出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理解以及掌握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历史时空观念,学会计算并对历史年代进行排序,学会使用并鉴别历史图表以及相应的数据信息;能够缓过阅读、解释以及分析等方法获取以及处理各种历史信息;能够产生合理的历史知识迁移以及历史想象能力;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学科的归纳、演绎、分析与判断等思维能力;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简单的历史结论;能够形成科学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人类历史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客观辩证看待历史人物或事件等。

2.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所借助的资料来源是极为丰富的,语言、文字、图像、表格以及音像等资料能够更快地帮助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初步培养,仅仅完成这一步,历史教学目标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而非尊重学生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历史教学目标应该更进一步地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内化,从中获得主观体会,并学习到映射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历史的学习是感知、积累以及理解的完整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情境拓展中认识到人类在历史文明演进中所付出的艰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要能够更客观、真实地积累历史知识;要能够学会搜集历史资料、形成论据,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归纳、比较并概括历史现象,从而认可并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从前人在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探究中,反思自身认识的过程和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已经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认识,也能够习得新知识。这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能够更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来感受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独立、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跳出书本和考试的局囿。这一过程就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超越与突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一知识的掌握包括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的掌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对历史资料进行客观、真实地加工、处理及还原,并且对历史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及认识,从而获取历史的本质及规律。第二,切实地掌握“过程”。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掌握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是什么”且能够知道“怎样做”,是一个掌握历史资料、确认其真实性、解释并评价这一历史资料的过程。

方法即确认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正确评价历史的方法。制作历史大事纪年表等各种图表的方法,鉴别史料、掌握并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发现并勾勒历史发展的轨迹,了解历史演变脉络的方法。在方法的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应该讲清楚某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使用范围及意义。第二,要及时给学生提供练习。“方法”是习得的,学生根据某方法的操作步骤去实践、去尝试,直至达到熟练的程度。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方法练习提供反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过程进行监控、反思,如方法使用过程的外显(说出或写出),包括怎么学、有何体会、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等,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体验及感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问题的认识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倾向、态度以及价值判断标准。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从唯物史观出发,在一个开放的情境和长期的行为中,显现、流露或者反映出相关的情感倾向以及价值取向。这个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积累及凝聚的,同时又能促进这两个教学目标向更深层次的感悟进行发展,决定着这两个目标的立场定位、是非观、价值取向以及思维倾向。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发展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关注度的决定、思维倾向的体现、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原则尺度的把握。

近年来,高考课题在这一教学目标上的体现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一些新情境、新形式的考查上。具体来说,从情感上要求学生能够心态平和、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从态度上要求考生有毅力、有韧性、有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价值观上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和基本的人生观的认识理解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情感为中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人格日趋完美,它使教学目标得到了升华,因此也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

学习运用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把握历史过程与方法,在这两个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升华历史情感,要确保有效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探索了历史过程,这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建立在虚假、幻想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历史资料真实性的确认过程、历史评价方法客观性的基础上。真实、客观的历史知识是一切目标的出发点,而历史知识的真实、客观又与正确的情感感言与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这三个目标是相互联系、逻辑统一的。

三、以《罗斯福新政》为例谈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罗斯福新政》的课程标准要求: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课程重点和难点就在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以及影响。

1.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第一,记忆。主要针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阶段。第二,理解。主要内容为罗斯福新政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以及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第三,运用。运用史实对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影响进行分析,建构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从基本史实出发,对罗斯福进行客观评价。

(2)过程与方法。从胡佛的主张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中深入理解罗斯福当选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历史图片中认识历史。从新政内容中选择一些典型的措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何为国家干预经济,深入性、多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和结果,分析历史结论的得出要以历史资料为证据,学习这种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斯福新政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减少经济大危机继续影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历史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变革。从罗斯福的奋斗过程中学习他身残志坚、为国为民、自信乐观、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2.教学过程

(1)重建历史情境。历史教学的底线是真实,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历史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情境。历史史实虽然都已经“作古”,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无法“还原”历史的场景。还原历史场景,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导引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对于《罗斯福新政》这一教学内容,需要还原的历史情境包括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以及罗斯福的经历。

罗斯福新政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胡佛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政治对经济的强大干预力的基础上。其历史背景是让学生认识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得到美国上下拥护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教科书和《全球通史》《现代世界史》《世界经济史》等历史资料中,都能找到大量关于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真实场景的记录。结合各种真实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当时大萧条的场景。学生从中总结当时的经济大萧条的表现:崩溃的股市、不断倒闭的银行和破产的企业、暴跌的农产品价格以及大量失业的工人,整个社会处于必须变革的阶段。胡佛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使美国民众的不满且更加严重,改革呼声更为高涨。这时,美国需要一个强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效、强力的干预,以最快的速度摆脱经济危机,复苏美国的经济。学生能够从大量史实中,感受到当时美国经济政策求变的迫切性、必要性和方向选择的艰难性。

另外是对罗斯福材料的拓展阅读与思考,包括他的生平、思想、成长经历等。作为一个身患残疾的人,罗斯福并没有被打倒,仍然有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有着“炉边谈话”的亲民精神,仍然对当时时局有着清醒而精准的认识,认为当时的美国需要大胆而持续的试验,如果一个试验失败,就再进行另一个试验,直到试验成功、美国度过经济危机。从这些资料中,学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罗斯福是一个不断与病魔进行斗争、实行新政、避免美国坠入法西斯深渊、倡导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美国最长任期總统。他有着身残志坚、自信乐观、亲和力强、爱国救民以及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在重现历史情境、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过程。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一方面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活跃课堂的重要方法。在对话中,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与配合。这一对话过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现,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实现。或者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或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罗斯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应对当时冲突激烈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之间的思想会产生碰撞,形成更为开放的课堂效果。学生可能在小组讨论中获得更多角度的认识,如对罗斯福新政反对声音的思考。

另一方面是创设情境。这一过程也可以将历史问题映射到现实中,使历史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情境创设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完成。如“当银行倒闭,而你父母存放在银行的钱不能支取的时候,你会希望政府怎么做?如果你家在农村,你父母辛苦耕作一年,却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产出,一年的劳作换来的收入尚且无法抵消支出时,你又希望政府怎么做?如果你是一个小微企业,无法面对盲目竞争的风险和冲击,你希望政府怎么做来限制盲目竞争,使你的利益更大化?”创设情境后,仍然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讨论,以激活课堂,使问题能够更为深入、答案更为多样化。

(3)成果的展示与历史知识的总结。将学生在探究阶段的成果展示出来,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对比,能够使学生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从而更深入地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深入认识“为什么要这么做”。围绕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与教材提供的历史知识对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总结新政的特点和影响,从中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要从历史资料出发进行评价,并根據合作交流阶段的讨论结果对比优劣,从中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否有不合理以及对历史有长期消极影响的地方。

3.教学总结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根据教材、历史资料以及学生的讨论做总结,让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美国的积极因素、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顺应性。罗斯福的奋斗历史、性格品质影响学生坚强面对人生,将国家和人民利益与个人价值相结合,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去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

四、结语

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目标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研究或教学设计的层面看,历史教育可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从实践层面看,它们却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三维目标”都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训练历史思维、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彰显历史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黄香华. 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J]. 历史教学问题,2007(5):110-112.

[2]吴苏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3):134-136.

[3]朱春锋. “设疑、对话、延伸”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人教版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 2012(24):71-72.

[4]贺千红. 高三历史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构建的实践性认识——以“罗斯福新政”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1):39-43.

[5]柴峻伟. 论“神入”历史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史俊波. 浅谈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以人教版《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为例[J]. 文理导航(上旬刊), 2015(12):74-74.

[7]乐 弯.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中心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探索[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

[8]顾卫星.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实现途径教学目标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