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园企共融”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2017-06-19中共浙江省温岭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6期
关键词:众筹园区党员

中共浙江省温岭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摘 要]

实施“村园企共融”区域党建模式,是浙江省温岭市党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如何在园区与园区所在村、园区企业三方之间联动共融,更好推进区域化党建,更是个全新课题。本课题组通过细致调研,对温岭市后湾党建示范区建设试点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村园企共融”模式应当成为时下小微园区集中县域党建发展的重要方向。

村园企共融;区域化党建;联动共融;小微园区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6-0056-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就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坚持区域化党建推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浙江省温岭市坚持区域化党建,积极探索园区企业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双轨并行发展,尝试以该市城北街道后湾党建示范区为试点,实施“村园企共融”区域党建新模式,在园区企业与园区所在村成立党建共建党总支,通过打造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化运作等方式,形成了“资源共享、项目共筹、人才联培、联动共治、互促共强”的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村园企三者的协调发展。

鞋业加工是浙江省温岭市的特色产业,各类鞋业园区已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随着鞋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园区在环境卫生、污水排放、人员招工、纠纷调处、治安问题等方面与所在村矛盾越来越明显,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企业和村的发展。在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前,探索“村园企共融”新模式成为契合各方利益诉求的共同选择。

(一)构建“村园企共融”新模式,是村企发展融合的客观要求。浙江省温岭市城北街道麻车村面积1425亩,本地人口1457人,外来人口600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200多万元。位于麻车村的后湾工业园区占地12亩,园区内有企业14家,建有企业支部的6家,年产值近7.5亿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村、企业为单元分别设置党支部的传统方式越来越难于适应农村和企业的发展与融合。打造“村园企共融”党建新模式,就是要推动村园企全面健康发展。村园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园区党建充分激发农村党建的活力,为农村发展提供物质、人才支持,带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步伐;而农村党建则为园区企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人力资源,努力开创村园企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村园企共融”新模式,是化解村企矛盾的有益选择。随着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党组织模式对党员“单一区分管理”的方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践中,村和园区内“两新”组织的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对于党建活动的场所、载体、项目等都有了更高的诉求,但因个体资源有限,发展难以满足需求。同时,在大批企业建设及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影响到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村民与企业之间产生的一些摩擦与矛盾,由于相互间交流沟通渠道的不畅,容易导致矛盾冲突升级。打造“村園企共融”新模式,就是要走出一条村园企三方共赢的路子,使党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构建“村园企共融”新模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现如今,“架台机器就开工,租间民房便办厂”的“野草式”经营模式已难以顺应发展需求,低小散带来的“低端锁定”催生了大量违法建筑、埋下不少安全隐患。浙江省上下全面推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行动,低小散的家庭作坊式经营逐步向集聚型的企业园区、特色小镇转变。以温岭为例,实行拆治结合以来,已涌现出20多个小微企业园、两个以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特色小镇,企业集聚式发展成为地方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但在企业园区集聚发展模式兴起的大背景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由此导致注重经济利益、忽略社会效益,表现为村企不融洽、企业反哺社会缺失、村民心理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农村和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打造“村园企共融”模式,就是要理顺企业和当地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重塑党组织威信,监督各企业积极履行义务,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打造村园企共建,建立一体化的组织网络。将后湾工业园区6个企业党支部67名党员和麻车村党支部58名党员联建为一个党总支,由街道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园区6家企业党支部书记和麻车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党总支委员,并选派一名企业党总支委员兼任村支部副书记。党总支定期召开班子成员会议,对重大决策问题进行集体决策,平时各自分管所属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建共建协议书》的规范下明确了村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细化了共建活动的内容,有效推进了党组织设置、党员发展、经济建设一体化进程。

(二)建立服务“五中心”,打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根据园区4家骨干企业和麻车村的自身资源和特点,按照党员群众的现实需求,运用项目化运作手段,创新资源众筹工作模式,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包含志愿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五大中心,可以满足党员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文化、办事等各方面需求。如在“飞鹰鞋业”建立了志愿服务中心,整合园区和村的人力、资源,成立党员志愿服务总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改造“富明星体育”现有活动阵地,整合街道和园区其他企业资源,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健康体检室、桌球活动室、棋牌活动室、歌唱演艺室、图书室、交友活动室、篮球角等十个活动场地,打造一体化的党员服务中心;在“富凌电气”建立文化娱乐中心,展示党情党史,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文化娱乐服务;在“慧泰体育”建立了教育培训中心,邀请专家学者,为全体党员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在麻车村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结合城北街道“第二办公区”工作要求,每周二为企业和村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困难救助、纠纷调解、人才招聘等服务。

(三)依托项目化运作,满足党员群众多层次的需求。把“五个中心”的服务项目化,通过设计不同的服务载体,着力解决党员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服务项目库,统筹党工青妇的项目,由党总支建立和管理,由“五个中心”按需认领,旨在为相应的服务项目提供支持,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已建立了公益类、文化类、运动类、竞赛类、教育类、培训类、生活类等七大体系共20多个项目。“待用快餐”“候鸟守护”“阳光驿站”“残疾人工疗站”“微心愿认领”等公益项目深入人心,已成为志愿服务中心的特色品牌项目。

(四)众筹“党群企”资源,实现智慧和服务最大化。启动后湾党建示范区“星火”众筹项目,按照“阵地共建、党员共管、载体共创、资源共享”的理念,向全社会公开招募“星火”,真正实现了“两新”组织互促互进、发展壮大。创新引入资金众筹法,统筹各企业党工青妇的运作资金,借助街道党工青妇各线力量,为服务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一期已筹资金40多万元,用于后湾党建示范区建设。实行资源众筹,通过阵地众筹、项目众筹、活动众筹、公益众筹、管理众筹等众筹子项目,有效推动了村园企模式的运行。推行党员共管,由党总支牵头,科学合理安排党员发展计划,集中组织全体企业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等党组织生活,有效解决了以往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五)实行人才“双向培”,建设高素质党员人才队伍。实行人才双向培养机制,村党支部选择有创业愿望和培养潜力的村党员干部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同时发动热心农村工作的企业党员能人到村挂职,把企业管理理念“植入”村级管理中,帮助村理思路、谋发展,全程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双向培养中,还注重将企业和村里的人才吸收进党组织,把党员培养成科技能手、生产骨干和管理行家,逐渐形成了党员与人才之间“双向培养、共同成长”的良性机制。

(六)实施平安“共创建”,形成区域稳定新合力。实行村园企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协调解决各类矛盾,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实行村园企协商机制,协商处理临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时间向村、园区、企业通报重大事项。构建村园企联防体系,开展“平安村”、“平安企业”系列创建活动,并将创建活动纳入区域社会管理重点内容,通过成立村园区纠纷协调小组、组建村园区巡防队、加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等,为村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实践充分证明,村园企合作互补、互促共进,实现了园区企业发展与农民脱贫的同步双赢,开创了联动发展、和谐共建的良好局面。

(一)改善了园区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在麻车党总支的带领下,村民和企业职工组成了多城同创清洁队、平安护厂队,不间断开展多城同创和平安巡防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环境。后湾工业园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增幅明显,成为当地园区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的“双示范”。

(二)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湾园区企业为麻车村提供了100多万元资金,用于道路硬化、村部改造、老年活动中心修缮等项目。“村园企共建”活动开展以来,园区企业资本向农村倾斜,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用于扶助贫困户,救助贫困学生、发放高龄补贴、大病救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依托后灣工业园区,麻车村新增了100多家配套小企业和加工作坊,成为当地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增强了村园企党建凝聚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党员和企业职工的多样性需求,提高了他们参与党组织生活和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党组织生活参与率达70%以上;每月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两学一做”活动,吸引企业和村党员积极参与。通过摸底调查、组织咨询、党员活动等形式,“隐形”流动党员“显形”化,目前已有13名“隐形”党员主动亮明身份。

(四)促进了村园企和谐稳定。通过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实行“第二办公区”制度,平均每周接待30多名村民和企业职工前来咨询和办理事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尤其是企业职工。通过“村园企共建”,加强沟通,建立了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制定矛盾排查工作方案,公开调处流程,定期处理矛盾纠纷,有效解决了村园企矛盾。“村园企共建”活动开展以来,通过村园企共建议事机制调处矛盾纠纷20余件。

“村园企共融”新模式,是统筹城乡党建、化解村园企矛盾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也是当前小微园区集中县域党建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实践来看,推进“村园企共融”模式的复制推广、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要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企业的认识问题是“村园企共融”的前提。企业要进一步形成共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客观需要,一个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共融能及时化解村企利益纠纷和矛盾,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软环境。同时,企业通过支持农村兴办公益事业、资助弱势群体等一系列反哺社会行动,建立起企业自身良好形象和社会信誉,增强企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强化村园企互动是“村园企共融”的基础。共建工作要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既要体现企业对村的帮扶,又要体现村为企业发展的有效服务和支持。要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平台,既要得到企业和村的支持,又要满足企业职工和村民的积极参与。要充分依靠党建众筹模式,通过一系列的项目众筹,发挥村园企资源利用最大化,发挥服务党员能力最大化。要充分调动村园企党员的积极性,既要让党员为企业和村的发展服务,又要保障党员的权利。

(三)建立长效机制是“村园企共融”的保障。村园企共建工作涉及工业和农业两个不同的产业,需要在镇街道党(工)委的统筹协调下,村园企三方配合,共同参与,各尽其责。因此建立健全一个职责明确的工作责任机制必不可少。要建立一系列的长效工作机制,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书》,将村园企共建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共建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本课题组组长王永红系温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课题组成员翁青系温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新经济与新社会组织工委书记;朱青斌系“两新”工委副书记;林恩伟系温岭市委组织部调研室干部;黄雪芳系温岭市城北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叶宇系温岭市城北街道党工委组织员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众筹园区党员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关于众筹筑屋规划方案的设计
党员标准是什么?
中国式众筹升级记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众筹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