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也能长成风景

2017-06-19特级教师李竹平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草根教研语文课堂

◇特级教师李竹平

草根也能长成风景

◇特级教师李竹平

我的博客签名是“草根李竹平”,并非谦虚,而是实话实说。即便顶着“特级”的虚名,我依然是草根一枚。

慢慢地觉醒

师范毕业,我懵懵懂懂地来到一所村小,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当时,对语文课堂的认识仅来自一个星期的实习“实践”,以为教材和教参就是语文的全部,照搬教参的分析,毫不保留地“喂”给学生,就算上好了语文课。如果能在课堂上添点花样,就更引以为豪了。参加工作不到两个月,这样的骄傲就切切实实地体验了一次。因为读师范时上过半学期的美术特长班,照葫芦画瓢的能力还不错。教材中有一篇看图学文《骄傲的公鸡》,上课的头天我将课本上的图一张张画在了纸上,准备在学生面前秀一把。碰巧,第二天一早,中心小学校长来到学校,点名要听我一节课。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一边指导学生观察我画的图画,一边领着学生识字学文,一节课总算熬下来了。课后,中心小学校长夸赞我课上得精彩,尤其是图画的运用,成为他眼中的亮点。当时我就觉得,语文教学原来这么简单!这样凭着一本教材出成绩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自以为是——把一本教材“磨”透了,一张试卷搞定了,学生就算“优秀”了。

现在回想并小结那褦襶不堪的几年,觉得是自己的盲目和身边环境的死寂导致了我教育生命的了无生趣。幡然觉醒,寻回自己,实现转身,实属偶然。

2000年,乡教委安排我们一帮年轻教师赴外地听课学习——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偏僻乡镇。这次的听课经历,于我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梦中人。我第一次听到了“特级教师”这个称谓,第一次见到了贾志敏、于永正这样的大师,第一次认识到一个老师可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踏实淳厚、津津有味、风生水起、境界高远……最重要的是令人幸福。

那一刻,我跃跃欲试。

但是,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那份摩拳擦掌的心劲很快就泄了。值得庆幸的是,眼前实实在在地多了一份何去何从的茫然。也正是这份茫然,促使我用心寻觅突围的方向,找到了不再一味茫然的路标。

2003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拉开了帷幕——这已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起初,我觉得课改是陌生而遥远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对于当时已担任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的我,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我不得不思考:课改,我应该做些什么?记不清是受谁的启发,我选择了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这样就可以与课改同步,边进行教学实践,边学习、探索、总结,以保证自己不会成为课改的“门外汉”。身边的教研氛围如高原氧气一样稀薄。我要求自己每日撰写教学日记,每天阅读仅有的几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坚守哪怕只是属于一个人的教研阵地。渐渐地,我对什么是语文教学、什么是母语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我终于意识到,语文并非一本教材而已,教材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也终于意识到,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眼中真正有了学生,不再为一份试卷搏命时,语文课堂便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觉醒之后,一枚草根,开始抽出了嫩芽。

不屈不挠地生长

两年后,因为撤乡并镇,我调到老县城中心学校担任教学教研处主任。环境的改变、人事的陌生反而给了我印证和检验自己的勇气。我一边按理想化的设想布置安排学校和全镇的教学教研工作,一边不断学习、积累、反思,参与课题研究,拜师学艺,坚持撰写教学日记,认真整理教学心得。几年的坚守,我已不再盲目,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我从县级教学能手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原来主持乡镇教研活动,现在开始给国培班讲课,同时,我撰写的教学类文章陆续在各级教学刊物上发表。按理说我应该有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就感,可事实并非如此,我竟然又一次茫然了。

这种茫然来得并不奇怪,因为,面对孩子们课堂上从欣喜到倦怠的变化,我无法再认同自己所谓的高效课堂教学。教材实在很简单,分数来得却很辛苦,一学期20个星期150多节课就围着一本语文书反反复复做文章,换谁都腻了。

我开始追问和反思:语文课堂,我到底该怎么做?

我从教育著作和语文名师身上找到了一些答案。我思考“阅读教学如何成就悦读”,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努力使阅读课堂呈现开放性,同时大力推动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将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记得我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小飞侠彼得·潘》。分享阅读体验的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感悟,脸上写满了快乐。“如果你有小飞侠一样的本领,你会离开家吗?”我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并提示他们思考:文迪的妈妈为什么觉得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彼得·潘?文迪的女儿为什么也认识彼得·潘?你为什么喜欢彼得·潘?你的心中有没有一个小飞侠?孩子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而这,只源于读了一本有趣的童话书!“老师,下一本读什么?”此后,一本书读完,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提出同样的问题。

师生共读的难题不在于读什么和怎么读,而是书的来源。普遍情况是,班上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不能理解孩子们读“闲书”,多数爸爸妈妈也不理解。起初,我让孩子们自己到书店买书,结果有些孩子两手空空,买到的书也版本各异,且盗版居多。怎么办呢?我决定开一个专题家长会。我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谈为什么要读课外书,以及我会怎样陪着孩子们一起读课外书。最令我自豪的是,我在会上让家长们爽快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书的策略。我突然问家长们像我一样爱打麻将的有多少,举手的一大片,而且脸上都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接着我给他们算一算打麻将输赢的数目,再与买一本书为孩子的未来投资的钱比较一下——就这样,买书的难题迎刃而解了!

两个月甚至一个月教完了教材,大量的课外阅读进入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面貌因此焕然一新。曾经一潭死水的语文课变得那么可爱,那么有情有趣;轻松而丰富的语文生活,不仅没有耽误“定性”的期末一考,反而增值了。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语文教育原来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

自己尝到了改变和突破的甜头,身为教学教研处主任的我开始拿自己取得的成绩“做广告”,着力在全校推广课外阅读及经典诵读活动。渐渐地,大量阅读成为学校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仿佛顺理成章,同时又有些恍惚,我成了一名“特级教师”。

努力地长成风景

随着所谓影响力的扩大,我经常被邀请做讲座、培训,当许多人认为这已算是“功成名就”时,我却又有了危机感。我知道,身为草根,唯有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突破中才能长成属于自己的风景。我需要不停地启程,不停地延展草根的韧劲。

2013年,我来到了北京。

我开始了语文课程的新探索,基于自己的教学理解开发的个性化课程进入课堂。

我着手尝试自编教材,希望让学生学得更加明白、轻松和愉快。我努力实现课程教材化、教材教学化,使教师拿到教材知道该教什么,学生打开教材知道该学什么。我在编写教材时将研究学生、切实为学生服务作为重要标杆。例如,考虑到五六年级大多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这时候儿童精神成长的突出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膨胀,我便编选了“成长故事”大主题单元。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好分主题,再精心遴选既契合主题又符合语言文字学习需要的文章,然后设计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案。

当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就迫不及待地索要下一个单元的教材时,我觉得自己做对了。

如今,参与了“全课程”教育实验,重新学习、研究了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再来负责四年级母语教材的策划和编写时,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视野。我秉承“为学生的全生活着想”的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重建鲜活的、有生命的课程。在新的母语课程开发上,首先从人文底蕴的夯实上重新定位语文学科,将语文教育提升到母语教育的高度来认识,确立“为学生的全生活着想”的理念逻辑,再综合考虑内容逻辑和学生的成长逻辑,编写了教师认可和学生更加喜欢的母语教材。

微课程“听读课”的研究和实施,为我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面貌。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长期在我们学校学习,因为听读课,我很快成为他们眼中的“明星”。

为什么要选择听读课呢?这是老师们听过我的课后首先追问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课例和大家探讨,让他们看到了听读课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新风景。的确,听读其实也是在读书,只不过是用耳朵去读书。听读把书面文字用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结合了内容与形式上的优势,这样的“阅读”更有组织性、逻辑性。所以,听读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而言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培养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言语实践活动,还是培养讲故事(写作)能力的绝佳示范。

孩子们的喜欢和受益,更坚定了我上好听读课的信心。一次出差回来,帮我代课的老师告诉我,周五孩子们缠着她要上听读课,说是我每周五都会给他们上一节。代课老师不知道怎样操作,孩子们都很失望。我将《一条虫的下午》听读课例发在空间里,以前的学生看见了,留言是“我也好想参加”。一种课程的实施,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更有价值呢?

每周一节听读课,于我来说,合适文本的选择是最大的挑战。文质兼美当然是必需的,从“语文”的角度考量,它还必须有很多可以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既要有关于故事内容情节和语言实践的,也要有关于故事结构的,还要有关于情感体验的。因此,为找到一个合适的文本,我往往要读很多文章。有时读完几本书或杂志,却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文本,会心生沮丧;有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好文本,我会如获至宝,激动不已。为了学生,花再多的时间,我也乐意!

听读课例的推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也受到了影响力较大的语文杂志的关注,《小学教学》《新课程研究》《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相继刊登了我的实践案例。这,或许就是最自然的回馈吧。

我愿不停地行走和追寻,让我这枚草根不间断地在教育的大地上汲取新鲜的营养,行走得更踏实,为孩子们和自己带来更加美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草根教研语文课堂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草根
草根论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