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策略探微

2017-06-19杨虹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段意境古诗词

◇杨虹

古诗词教学策略探微

◇杨虹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节奏明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喜爱。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淀,提升人文素养,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弊端甚多: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背得少;集体讨论多,个体涵泳少。那种逐句逐段“碎片式”的解剖、分析,把充满美感、洋溢万般情趣的古诗词硬是变成了一堆僵硬、冰冷的符号。这样的课堂,不仅索然无味,而且也毫无活力与张力。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该如何来教?以下是笔者的一点想法。

一注重诵读细品味

课标对于小学各学段诗文教学的要求颇为明晰: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虽然三个学段对古诗文教学要求各不相同,但强调“诵读”却是共识。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诵读”呢?首先,古诗词追求的是整体意境美,教学时最好依据这一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注重整体感悟,再现古诗词美好意蕴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还原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把无声的诗文由可视变成可听的综合画卷。其次,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表明,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古人云:“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诵读时,要做到“虚心涵泳”,“因声而见情”,“传情发于声”。坚持诵读对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再次,学生反复诵读优秀的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也是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浸润的过程。

诵读,除了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曾国藩家书》上说:“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读正确、读通顺,是对古诗词诵读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才是诵读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诵读白居易的《池上》,一个天真、幼稚、淘气的小娃撑着小艇偷采白莲尽兴而归的画面呼之欲出。仔细品味,情趣盎然,意趣十足。诵读贺知章《回乡偶书》,你分明能感受到诗人经历了一番漂泊之苦后,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后那份激动、那份酸楚、那份落叶归根的幸福……越品味,越觉得情真意切,意味绵长。蕴含在诗词中的情味、意味、趣味,只有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会到。

二整合内容明旨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学生多读几遍,大体上都能读得懂,而古诗词则不然。学生年龄小,有时“书读百遍”,未必能“其义自见”。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我们要精简教学内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关键问题,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领会诗词的内涵,与作者的心息息相通。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们看看特级教师孙庆博是如何在《示儿》教学中,引领学生一步步抓住关键词句提炼出主问题的——

师:这是一份遗嘱。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生:就是人临死前对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作一些交代。

师:题目是《示儿》,我们看看诗人在弥留之际最牵挂的事情是什么,他到底有什么事情要交代。请大家通读全诗,好好想一想。

(生读、思)

师: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来说一说。

生:他希望祖国能够统一。从“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师:“九州”就是——

生:国家。

师:“同”的意思就是——

生:统一。

生:他希望朝廷的军队能够收复中原。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可以体会到。

师:对!“定”的意思就是平定,就是收复。

有了主问题的引领,教学就不会陷入琐碎的境地,教学过程就会行云流水,教学对话就会自然亲切,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

三放飞想象入意境

特级教师沙光中曾经说过:“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意境,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达到这一境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是至关重要的。古诗词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精当、凝练、含蓄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引领着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诗性是儿童固有的天性,儿童天性中最本质最宝贵的特质是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发现与想象恰好也是诗歌的本然属性。古诗词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鼓励孩子们去联想、想象、补充和创造。教师要善于借助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诗词的情、意、韵,构想诗词的画面。

《清平乐·村居》整首词的文字没有一处浓墨重彩,句句都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展现了农村一家五口悠闲而和谐的生活画面。五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认识能力不足,对平淡生活的感受能力不强,对诗词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农村充满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情境不容易感受,因此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想象:

小儿趴在地上剥莲蓬时,可能会……

剥莲蓬时小儿嘴里还发出了声音,他还可能会……

老公公两杯酒下肚,看到远处的青山和溪边的绿草,他开了腔……

看到不远处的三个儿子,他又开了腔……

看到面前满头白发的老伴,他还开了腔……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铺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填补了诗词本身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词的语言画面,把这首词变成了一出精彩的话剧。学生的想象既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使得诗词的整体印象在个体感情色彩的浸润下,显得更加灵动、鲜活。

四适度拓展悟情志

朱光潜教授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与传递。诗人借助具有特殊意蕴的客观事物这一载体,保存和流传自己的情志。这里所说的“情志”,就是指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与志向。所以,古诗词的美还在于诗中的情志之美,需要学生用心感受。在此过程中,教者若设计一些拓展训练,并充满“诗味”,学生的体悟会更顺畅、透彻。笔者认为,诗词教学中的拓展非常必要,但一定要适度。

1.知人论世,与作者隔空握手。

诗词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要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需“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与作者隔空握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读懂作品,读懂作者内心。

唐代诗人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荒无人烟的永州。由于环境的恶劣,当权者的报复,其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也纷纷弃他而去。他在生活上极度穷困、精神上万分孤独的时候,写下了《江雪》一诗。在教学时,教者若适时地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历史资料,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诗人生活的年代,诗人心中的孤独与不屈,学生就能够深切体会到。

2.有效表达,与诗人心心相印。

让表达成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意在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有效的表达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头脑中的各种形象更加丰富、丰满、生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杨万里没有以常规的送别语相赠,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委婉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借用代表纯洁、清廉的荷花来赠言朋友,含蓄地送上自己对朋友的一番祝福和告诫。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好朋友林子方即将到外地赴任,你能否依据这首诗的内容,把它改写成一封信送给林子方,把诗人最想说的话都写在这封信里?改写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情节、情境和内涵。

3.比较阅读,与诗人情志相投。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相似之处的作品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从而达到识别作品特征、感受作者真挚情感的教学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风格、时代背景等视角对诗词进行比较阅读,适度拓展,从而准确深入地体悟诗人寄寓其中的细腻情感,体味风格相似作品的“同中之异”,推敲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真正做到与诗人情志相投。

当然,古诗词的教学策略还有许多,我们要不懈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诗词,走进诗词的殿堂,是我们永久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2015年第11期立项课题“语用视角下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阶段性成果,立项文号:2015JK11-L096)

猜你喜欢

学段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