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常态下的信仰展现:一个豫东北村落的节日禁忌

2017-06-16张秋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非常态信仰

张秋伟

[摘要]在当代农村,村民由于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提高,对鬼神不再像以前那样相信,表现为在平时不提鬼神,只在特定节日的非常态下实行不同的禁忌来表达对鬼神的信仰。村民这种平时不信鬼神和节日非常态下对鬼神表示敬意表现了当代农民新的信仰展现状态。下面该文以豫东北的H村为例来探讨民间信仰如何通过节日禁忌展现及当代乡土社会的信仰状态。

[关键词]豫东北村落;节日禁忌;非常态;信仰

节日是人们凸显在平常生活之上的特定标记,它属于人们生活的非常态。在古代节日中民众充分利用机会展示对鬼神的信仰,来达到自己趋凶迎吉的心愿,因此产生了大量节日禁忌。这些禁忌在以前社会作为约束规则使用,相当于今天的法律,对当时社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豫东北地区H村为例,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与城市居民没有任何区别。而在以农历二月二为代表的节日活动中,不同的人群受到不同的约束,进行不同的活动,所有人暂时超越了常态下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往常生活的特殊文化情景。两者构成了村民的乡土生活。这种节日规则的运行,反映了村民的信仰节律:平时不信鬼神,在特定节日一定要向鬼神表示自己的敬意,祈求获得他们的保佑。目前分析H村这种信仰展现状态的文章不多,本文以此为基点,试图在广泛意义下探讨当代乡村信仰如何在非常态下呈现。

一、H村村落概貌

H村位于豫东北平原与鲁西平原交界处,属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黄河在县境内长69千米,金堤河在县境内长46千米,农耕文化很发达。该村土地北与山东省阳谷县子路堤村、金斗营村的土地相连,其他方向与孟庄村、国庄村、徐岭村土地相连。村中间有马路与各村相连,村民来往频繁,文化相互影响,且该村到河南省濮阳市区与山东省聊城市区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因此该地受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双重影响。现在H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以农耕为主,村民重视粮食收成和自家的土地;以面食为主,一天三顿都要吃馒头加一两道炒菜,偶尔喝面条,过节喜吃水饺;冬天烧灶火取暖,夏天在树下乘凉;邻居相互串门聊天,遇事相互帮忙。但是村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住房以自家盖的大平房为主,小楼房也十分普遍;交通工具以电动车、摩托车为主,私家车也十分普遍;电脑、智能手机、有线电视在家庭生活中十分普通;村民着装现代化,晚上跳广场舞,年轻女子出门化妆。总体来说笔者选择的这个调查点即不是闭塞贫穷的村落,也不是经济十分发达的闹区,是一个典型的豫东北平原与鲁西平原交界地带的村落。

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加上村里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人数增多,村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村民的思想觀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对鬼神等不再相信,但也不反对,采取一种折中的方法。在平日生活相信现代科学,不烧香、不拜任何神灵,对鬼神采取漠视的态度。在节日时期按照传统采取各种禁忌来表示对各种神灵的畏惧、敬仰,祈求获得神灵的保佑。该村村民对鬼神信仰分为常态与非常态,即平日生活和节日时期。下文来分析一下村民非常态下信仰的展现。

二、村民的非常态与信仰展现

当地的民间信仰在平日被漠视甚至被压制,在节日时就通过各种禁忌行为展现了出来。通过分析非常时期下的禁忌,可以得出该地乡村信仰在当代社会如何运行的机制。

(一)非常态下非常人群的禁忌

在一些特殊日子,某些人群如新娘子、妇女被认为是危险的,她们的行为会给他人或自身带来伤害,因此要对她们实行禁忌。

1.新娘子。这里所指的新娘子限定为结婚未满三周年的女性。新娘子在一些特定节日不能回娘家,如正月初八、二月二、清明节、三月三、五月端午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十二月初八、十二月二十三。村民认为新娘子在这些特定日期回娘家会给家人带来带来危害,例如:“在娘家过了正月初八,死了老婆婆谁当家”、“在娘家过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半天”、“在娘家过了五月端午,不死大姑死小姑”、“在娘家过了六月六,易死娘家舅”。

2.属鼠的人。二月二被称为“龙抬头”,也被认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在这一天必须煮饺子吃、用灰围仓、灭鼠来祝贺土地公公生日,祝愿来年丰收。“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用灰围成粮仓,把粮食圈起来,让老鼠没办法偷吃;煮饺子寓意把老鼠煮死,这些事情都围绕灭鼠形成的,因此属鼠的人在这一天不能吃饺子,以防自己被煮死。

3.妇女。正月初五被称为“捏五”,又被称为“破五”,人们早晨放鞭炮,鞭炮寓意将家里的脏东西都赶走,把财神迎来。在这一天要捏饺子,下饺子吃,女性不能动针线,不易做事,否则遇事易破败。且妇女禁止串门走亲戚。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对特殊人群的禁忌均属于村民的原始信仰。禁忌包括“神圣的”、“崇高的”事物,同时包括“神秘的”、“危险的”、“不洁的”事物。万建中在《中国民间禁忌风俗》提到:“人类学家E.H.利奇认为,那些处于模棱两可状态的事物是危险的、不沽的。诸如人体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都是禁忌的对象,尤其是粪便、尿、精液、经血、剪下的头发、指甲屑、体垢、唾液、母乳等。这些物质即是自己的又不是自己的,是模棱两可的。它们混淆了人类的分类体系,也就是说禁忌物是社会分类系统的产物”。在H村初民心中结婚未满三年的新娘子正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她们已经嫁了出去,不再属于娘家人,同时结婚时间不够长,没有完全融入婆家的生活,自然也不能完全算婆家人。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导致村民将新娘子被视为“危险的”、“神秘的”事物,自然对其实行很多禁忌。初民对女性经血感到恐惧,认为她们是不洁的。在H村非常态下仍对新娘子和妇女实行禁忌体现了性别禁忌及“女性是祸水”的原始心理。将煮饺子当成煮鼠;属鼠的人要防止自己被煮死,体现了H村村民仍保留着将煮饺子等同煮鼠的原始思维及避邪的心理。

这些禁忌在村民的节日生活中存在,显示出虽然现代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和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村民在平日相信无神论,但原始思维在当代村民潜意识中仍然存在,原始信仰在乡土社会仍然保留。

(二)对非常态下全部人群的禁忌

在春节、二月二等重要节日中,所有的村民要进行行为禁忌、饮食禁忌来控制自己,趋凶迎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1.行为禁忌

春节:俗称“过年”,台前地区从过年准备到结束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正月初一吃完饺子就去给家族里年长辈分高的老人拜年,要下跪磕头,还要对着挂在房屋中间的族谱,俗称“主干”,进行磕头,不然得不到祖宗的庇护。这种禁忌源于当地人的祖先神信仰,他们祈求逝去的祖先能够继续保佑后代子孙的一切。正月初十,又称“石头节”,是石头神的生日,要给石头烧香拜佛,在这一天不得劳作,否则会变成石头。这种禁忌源于当地人的石神信仰。精卫衔西山之石填海的故事,也体现了汉族先民崇石的观念。正月十三,俗称“杨公祭”,不能动针线,防止伤眼;不能用磨等工具;人不得劳作,要休息,忌出行。这是源于当地人对杨家将的崇拜、纪念,因为这一天为杨家将的忌日。正月十五傍晚天色一暗,就要上灯,即用蜡烛将自己房子、宅子围起来点亮,任何黑暗的角落都不能放过,防止家中藏有不洁之物。小孩子都要打灯笼。这是源于当地人的鬼灵信仰。初一和十五一直被认为阴气最重的两天,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十五,阴气更重,为了防止受到鬼灵侵害,民众用灯火将住宅围住,同时小孩用灯笼保护自己。正月十六,俗称“跑百病”,早上起床后要去跑步,兼迎喜神爷。寓意跑一跑病都没了,把喜神爷迎来了。这是源于当地人的喜神爷信仰,祈求阖家欢乐,身体健康,喜气洋洋。

二月二,家中院子里都要用灰围仓,来乞求来年丰收,还要下饺子吃,来预示灭鼠,否则来年有鼠灾,收成不好。这来源于当地人仓神信仰,祈求来年丰收、粮仓满囤。

清明节,房门前要插柳枝来辟邪,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可以驱鬼辟邪,否则家里易招鬼;忌走亲戚,只有家里有去世者才去走亲戚,为亡者上坟;同时家中人健全的人家忌见“白”,不能纺纱,否则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这也来源于当地人的鬼灵信仰。清明时节,万物复苏,鬼灵苏醒,要进行祭祖、辟邪,否则鬼灵不安宁,容易给人带来灾祸。

七月十五、十月一日都是鬼节,不得往家人健全的人家走亲戚,否则预示这家将有人去世。和清明节一样都来源于当地人的鬼灵崇拜。

2.饮食禁忌

《金枝》中提到,在未开化的原始人看来,一饮一食都带有特别的危险;因为饮食之际灵魂可能从口中逃逸,或者被在场的敌人以巫术摄走。该地区的饮食禁忌主要来源于当地的信仰及发达的农耕文化,表现了民众趋凶纳吉的心理。例如:腊月二十三必须吃大糖(一种黏得很厉害的糖果),预示将嘴黏住了,禁止说脏话、不吉利的话。这来源于当地的灶神信仰。腊月二十三是灶王升天的日子,要过年了,说脏话、不吉利的话会惹怒灶王。灶王就不会保佑家中的灶火,不会给家里带来温暖了。

以上是在非常态下对全部人群的禁忌。筆者认为这些禁忌充分展示了当地信仰体系,从祖先神信仰、石神信仰、杨家将崇拜、喜神信仰、仓神信仰、鬼灵崇拜到灶王信仰,这些信仰折射出村民多神崇拜的特点及趋凶迎吉,祈求保佑阖家欢乐、五谷丰登的实用心理。信仰的浓、淡、有、无在禁忌的建构中起到极大作用。村民在潜意识中仍然相信这些神,所以愿意遵循围绕这些神建构的各种禁忌。

三、结语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农村生活与传统生活有了很大改变,农民相信无神论,但同时还保留着原始信仰及灶王等各种信仰。这种同时相信无神论与保留传统信仰的矛盾状态是当代乡土社会的新状态。为了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也为了寻求心理安慰,H村村民采取平日相信科学、不谈鬼神,但是在节日遵循各种禁忌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村民通过节日禁忌保留自己的信仰,是乡土文化遇到现代科学文化的一种妥协:在大方面与现代社会相一致,在小方面保留自己的传统。中国民众具有沿袭古老生活方式的惰性和保守心理,他们也许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遵循古老的民间信仰方式。民间信仰的多功利性、民众的实用心理也决定了民间信仰在农村社会仍然保留的可能性。但是村民这种在平日不信鬼神,只在特定时期才向鬼神表示敬意的情况,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民间信仰在乡土社会的消退。

从节日禁忌来身说,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事项,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化习惯,无好坏之分。它属于村落集体记忆,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维护社区和谐、增加村民感情有一定的作用。现在城市生活猛烈冲击乡村生活,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乡村生活不断在消退,乡村记忆不断消失,如何留住乡愁成为一大难题。适当地保留节日禁忌,增加民众对节日的记忆深度,对留住乡愁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节日禁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应该从大文化的视角认真对待它,不可忽略甚至鄙视它。任何隔断历史的做法,对于保留文化多样性、发展现代文化,都是不利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发展。

猜你喜欢

非常态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非常态”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初探
默克尔的“非常态”组阁
不灭的信仰
信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