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观实用文教学内化的问题

2017-06-16姚雪凤

课外语文·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

姚雪凤

【摘要】对于实用文教学,大部分老师一直都承用固定化的传统方法,这种程序性的操作有章可循。殊不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学的实用化,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也悄然而变,不仅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前者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后者强调知识的运用,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内化。本文就此談谈在专题培训过程中对实用文教学及其内化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关键词】实用文教学;知识内化;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实用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教给学生有效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大门,让他们在这个天地里自由驰骋、自由驾驭。可是,现实的教学,往往脱离新课程改革的轨道,沿着老路继续滑行。这种现象如何改变呢?下面进行分析。

一、骨干教师培训,收获满满——对实用文的感性认识

为了让一线老师更好地进行有效性的实用文教学,2016年,临海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题就确定为“实用文教学”。为了让参加培训的每一位老师都有收获,都能具体地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带领本校的老师改进实用文教学的方法,以点带面,进而扭转实用文这类文章教学的困境,临海市教师进修学校特此安排了一系列相关专题活动。

安排了专题的讲座。老师们认真聆听了台州学院陈隆升教授题为“实用文章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的讲座。陈隆升教授是实用文章教学的专家,在这方面有很深、很专业的研究,而且很早就出版了《实用文教学教什么》的专业书籍。当天的专题讲座,颠覆了老师们对实用文概念的理解,不仅让老师们重新认识实用文和实用文教学,更是让老师们对实用文教学进行自我剖析、重新构建。

检阅老师学习的成果。老师们就《苏州园林》《桥之美》的内容生成自己的台阶式教学设计,然后围绕起点、终点、落点和学生活动不断地切磋、商讨、再设计。老师们一个字、一个词地推敲,教什么,怎么教,讨论激烈,观点碰撞,思维飞扬,他们在齐心研磨中寻求突破,在思绪碰撞中探索前行。

讲座和评价有机地结合。临海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周选杰老师倾情演绎了《实用文的正确阅读姿态》,让老师们获得了实用文教学的瑰宝——获取知识、运用知识。随后,周老师对老师们的展示进行评价。虽然各组的展示稍有不足,但大家在心里对实用文教学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幽默风趣的李金荣老师,向老师们具体地阐释了实用文教学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处理教材等问题。老师们除了对实用文教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深入的思考外,还有了具体可感的方向性和操作性。

大量的信息涌入脑海,大批的知识沉淀心田,老师们明白了实用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又一个新的问题呈现在眼前——如何获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的张孔义教授给了老师们满满的实用文教学的策略,还分析了七种说明文教学目标的建构以及达成这个目标的途径。

满满的理论,满满的思考,满满的跃跃欲试,终于在大洋中学举行了实用文教学的实战演习——临海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课程展示,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三位老师同课异构,为这次培训画上圆满的句号。

二、初次备课教学,顿彻明悟——实用文内化才是关键

这一次骨干教师实用文课程展示,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有了以上对实用文知识感性的认识,所以在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 的设计上,很自然地摆脱了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脱离了传授“说明文的对象及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等知识。目标很明确,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能具体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并用这个知识去分析日常生活中实际碰到的现象。

纵观三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获得课文相应的知识。

这个环节,笔者是这么设计的: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并概括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

另外两个老师不谋而合——快速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这个教学环节尽管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的指向性却是一致的——获取知识。对于实用文的内容教学,即让学生获得知识,我们已经得到了统一。

随后,笔者插了一个环节,把课文对物候的解释与专业性的解释进行比较: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课文解释。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专业解释。

试问学生,这两种解释,哪个解释更容易接受,学生都说课文的解释更容易理解、明白。当专业的竺可桢在写此文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地考虑到了读者群体的差异性,那么作为授课者,不能仅仅让学生获得这个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把它消化在心里,作为内心的知识贮备,这才是对作者写作本意的尊重,也是实用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忽然想起教学《生物入侵者》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明白生物入侵者需具备四个条件:1.生活在异国他乡;2.非自然途径;3.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4.经济损失。然后出示例子,让学生判断该生物是不是生物入侵者,结果学生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很快就判断出来了,说明学生已经真正懂得了生物入侵者的含义,这就是知识的运用和内化。

所以,笔者认为:既然让学生获得了大自然存在的这种物候知识,那么让他们根据已经获得的物候知识,去现实生活中感知、发现、体会,这才是学生对物候知识的运用和内化,也是作者用平实浅显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本来很抽象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现象的原因。这个环节的设计应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物候现象,让学生感知,最后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物候现象的例子。

当老师们已经有了运用知识的意识,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呈现时,学生在内心积淀的,还仅仅是知识吗?

三、再次沉心积淀,柳暗花明——内化知识终成学习能力

鉴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又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继续前行。

(一)实用文的功用

實用文类文章,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以熏陶和启迪的方式来实现文本的育人价值的,它是直接提供知识信息给读者,如我们读报纸、读信、读百科知识、读学术著作,阅读的目标在于获取信息、开智启思,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从阅读思路看,实用文阅读思路较为简洁,弄清语言结构,理解思想内容,明白社会效用即可;从阅读方法看,实用文阅读旨在求真,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常用结构阅读法。这就告诉我们,实用文重在实用。

(二)学生接受知识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接受能力具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心理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最终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当学生把从外界接受的信息纳入心中,并与内心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内化,当他们把已经内化的知识运用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永久的能力。我们在实用文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内化以后,学生最终具备阅读实用文类文章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三)试题悄然变化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课改的进行,评估试题也在变化,下面分别是2008年和2015年临海市八年级期末评估试题的实用文部分:

1.《赵州桥》中介绍卢沟桥的语段(2008年)

(1)选文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哪四个特征?(2)“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文中最后一句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4)附加题。

2.关于控烟的主题阅读(2015年)

(1)【随机采访】中的这些路人,他们抽烟的原因都有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从【现状调查】中发现,临海市王村村民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吸烟是有害的。

B.通过检测发现,香烟会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新物质,其有害成分达3000余种,其中致癌、促癌物就多达30余种。

C.人体有毒物质的致死量是50毫克—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尼古丁的含量,所以一个人连续抽20—25支烟,就会致死。

D.吸烟对人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为此许多国家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推行戒烟行动。

(3)你认为【随机采访】中“路人四”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请结合【科学检测】中的相关知识来谈谈。

(4)针对【随机采访】和【现状调查】,请借鉴【他山之石】,给我市的禁烟活动提出2条合理性的建议。

首先,从选文看,前一篇选文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后一篇选文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它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文本形 式——非连续性文本。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文本由短变长、内容由简单变复杂,形式由单一变多样,势必增加试题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驾驭实用文的能力,这种能力恰恰就是老师平时上课慢慢渗透的内化知识所形成的。

其次,看试题题干的变化。前一篇选文试题的题干纯粹是知识型的,只要训练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学生就会运用自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是,后一篇选文的题型,是需要学生筛选、概括和辨析而得出来的,这就涉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了。这种能力也是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日积月累后沉淀在学生心里的。

从这个层面看,知识内化最终形成知识能力。

(四)平时课堂内化是关键

为了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要牢牢记住知识的内化这一环节。下面《致女儿的信》的实用文教学案例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1.14岁的你有没有想过爱情?这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相关吗?(提问要富有冲击力,这是社科性实用文教学的要求之一)

2.你父母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态度是否一致?(思维引向理性思考。文化不同涉及对爱情的态度不同,但这一般不涉及是非的问题,而是价值多元的问题)

3.上帝看到的三番景象与你想象中的爱情有出入吗?(解读文本的关键一个问题,起到总纲的作用)

4.苏霍姆林斯基观点:爱情共有的元素是忠诚,忠诚就是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老了也不变。──爱到死。(作者要告诉的爱情真谛,我们必须还原)

5.讨论《最浪漫的事》的歌词。(此环节思想的力度有限,没有多少可比的实质内容,有问题。倒是熏染的作用大于认识。学生对爱情都有朦胧的向往,无法回避,但爱情的崇高感却是我们老师要培养的)

6.讨论:许多人认为,爱情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这篇关于爱情的文章也是缺少普遍意义的,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只是谈情说爱的欲望、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再次引导学生对爱情本质与高度的认识当作课堂的结尾。背后是理性思维。

这不是简单地传授书信,也不是简单地分析书信的内容,而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对比和思考,最终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和智慧。

培训已经落幕,思维悄然变化,思考或许肤浅,内心却已坚定。借用《安塞腰鼓》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实用文教学的心路历程: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陈隆升.实用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欧阳凯.巧借文本对读 创新实用文教学[J].语文知识,2016(1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等待·自主·探究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