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

2017-06-15董一丹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新型城镇化优化策略

摘要:为顺利推进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本文作者之前对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包括来自政府的行政力、企业的市场力和农民的推动力,但研究内容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将基于之前的研究,对推进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各动力主体间的机制进行构建,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前言

基于之前的研究,推进黔中城市群的动力因素可分为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力、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力和以农民为主体的推动力。[[]]各动力主体间需要形成系统性的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本文就推进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动力主体间的机制构建进行研究。

一、动力机制构建

1.完善政府的政策机制

首先是土地改革制度的完善。城镇化建设增加城镇土地用地就免不了要征用农民的土地,而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破,因此最大的潜力来自于征用农民的宅基地,而征用农民的宅基地对农民的补偿安抚工作必须做到位。其次是社保制度的完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保服务、医疗服务,甚至是一视同仁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三是财政扶持政策的完善和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的投入力度需要加强。在城镇道路的修建、城镇化形象的提升改造、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方面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的扶持才能有效实施。第四是奖惩制度的完善。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对于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应设立严格的惩罚制度;而对于有益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项目,应采取优惠扶持的政策。

2.加强政企间的合作机制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需要依靠企業的有效实施。要让一个地区的市场充满活力,必须依靠企业对当地进行投资经营。在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需要本土有实力的企业,比如老干妈、苗姑娘、黔五福、茅台、天刺力等这些企业与政府共同合作,激发黔中城市群主要城市的地方市场经济活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因此,政企间的合作非常重要。

3.向农民市民化后投入更多的关注

往往农民在向市民化身份转变过程中,因受失去土地、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首先在心理上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担心能否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能否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能否融入到社会中去等。其次是习惯上的改变。尽管政府提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改造是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的,但是,由于过去一些农民过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突然没有了土地耕作,要换一种谋生的方式可能一时还不能够适应。因此,政府和社会应给予这类人群更多的帮助与关注。

二、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化策略

1.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策略

首先,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身份的城镇化”。其次,力争城市常住人口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均等化。社保方面,对于被排除在社保供给体系范围之外、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方面,实行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第三,要革新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的承包耕地实行确权制度,真正落实农民事实上的土地产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权利。第四,通过增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和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等加强对农村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将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实行有效的改革办法。第五,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2.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策略

在今天,人们渐渐意识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意识到了一座城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提倡:一是企业要向低碳绿色转型,即要求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的生产,依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二是向规模集中型转型,倡导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镇各级中心集中;三是向高品质、高效率的方向提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的协同升级。黔中城市群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以中草药种植为主大健康产业和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大数据产业。

3.实现人口与城镇化相协调的改革策略

人口问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如今的城镇化率已不能简单的包含城市常住人口了,还应把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水平、人民素质水平等考虑在内。要真正实现农民工或失地农民向居民的角色转变,具体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社会组织、企业通过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比如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能培训班等,提升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涵养,技能水平。二是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一方面,因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原来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突然转变让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太适应;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因土地征拨获得的高额补偿款促使他们变得成天游手好闲,高傲自大,自以为是的变成了比城市中普通工薪阶层还有钱的“富人”,便在社会上横行霸道,实施一些恶劣行为,甚至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对于失地农民城镇化的问题,应通过社区加强对他们失去土地转向城市后的生活进行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帮助和鼓励他们多学技能,提升个人修养,寻找就业机会,改善他们如今的生活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转变。

参考文献:

[1]董一丹.黔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J].经济,2017,1:128.

作者简介:董一丹(1991-),女,汉族,辽宁丹东人,研究生,现供职单位于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新型城镇化优化策略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