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力探究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2017-06-15

城乡建设 2017年7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海绵规划

■ 本刊记者 高 磊

本期话题

合力探究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 本刊记者 高 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又一次强调了城市建设的转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趋势与方向,也是民心所系、民心所向。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未来的海绵城市将是一个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领域,能否实现有机融合、高效创新、紧密合作?怎样充分利用金融政策与社会资本的力量,实现海绵城市项目融资的多元化?吸纳社会资本后如何让项目真正落地?如何保证后期运维的正常运作,为百姓创造一个绿色安全的水生态环境?需多措并举、勠力同心,共探海绵城市建设之路。

3 月 25~26 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与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论坛”在北京召开。

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相关的部委领导、知名学者、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监理、运营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海绵城市领域的投融资咨询机构人员和金融机构人员共 500 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邀请诸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共同探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与运维的核心问题,解析海绵城市建设经典案例,分享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展望海绵城市建设未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做了题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主题报告。与会的领导、嘉宾和业内人士通过“高峰论坛”“综合论坛”“圆桌激辩”“沙龙夜话”“专题解析”这五个主要环节,加强交流与合作,凝聚共识与能量,共同推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片天对一片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 浩

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水问题治理的中国智慧。海绵城市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水量上要削峰、水质上要减污、雨水资源要利用”三大方面。对于海绵城市存在的问题,根本解决出路是在片区尺度和城市尺度实现三大耦合平衡,即水量下泄与分散滞流平衡(涝水平衡),污染产生与削减平衡(污水平衡),雨水控制与利用平衡(用水平衡)。采取三类基本措施,即防涝体系、控污体系和雨水利用体系建设,构建点、线、面状海绵体相互配合嵌套的立体海绵体系。“一片天对一片地”,贯彻和遵循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六字诀,统筹建设,优化布设。

3月25日晚,论坛的圆桌激辩环节成为亮点与焦点。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系统推进”“专业协作”“蓝绿融合”“智慧海绵”四大议题,探讨如何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各个环节,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筑、园林、景观、道路、气象、水利等各专业如何更好地配合与衔接;怎样才能更好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效益;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破除技术迷信,借鉴农民智慧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俞孔坚

破除海绵城市建设对高造价、高技术以及新材料的迷信,吸取中国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借鉴农民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达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海绵城市目标。要“思如国君、行如农夫”,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山水农田湖”一体,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水文基础研究与应用

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夏 军

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学基础亟待加强,需要强化城市暴雨洪水、径流形成转化的机理、模型和应用的研究。一要以径流系数为抓手;二要强调河湖水系调蓄量和绿地蒸散发量;三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四要强调政产学研用;五要多部门密切合作。

海绵城市规划实践回顾与展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副主任 邢海峰

从海绵城市规划实践的政策环境、进展情况与规划特点来看,要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就海绵城市规划层面而言需要做如下工作:一要完善基础数据调查与统计工作,建立完善的海绵城市现状调查制度;二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共用;三是继续探索与法定规划技术体系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四是建立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绩效评估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绵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要更加重视海绵城市相关基础技术的研究,包括基于实践基础的方法论和技术理论的研究;六是继续开展规划配套的技术和产品研发。

尊重 协调 挑战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王磐岩

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和气候千差万别,各地自然禀赋不一,城建基础不同,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所在城市的基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方案。尽量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与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治理水污染,水系疏浚与连通,水陆统筹、地上地下统筹。推行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优化顶层设计,合力推动建设进程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车 伍

不同行业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理解,密切配合,形成共识,合力推动海绵城市进程。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排水防涝规划、防洪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广场规划等,而这些规划最终都要通过顶层的城市规划来体现和保障,不仅如此,海绵城市建设还必须具有可实施性并经得起科学的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如此复杂,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大规模推广?需要大家转变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掌握新的理念和方法,充分理解海绵城市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用跨行业的合力去完善与推动。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海绵规划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海绵是植物吗?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