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生自主鉴赏诗歌的导引

2017-06-15余光乐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8期
关键词:全诗表现手法切入点

余光乐

高中生鉴赏诗歌,或毫无头绪,或浅尝辄止,或风马牛不相及,诗歌的丰富意旨与优美情趣,却成了学生心中的痛。如何提高高中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深入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呢?

一、“六看”以求点

高中教师都懂得引导学生“六看”,即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小序,四看注释,五看意象,六看情感关键词。但“六看”以后,学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相信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都懵然不知。因此,中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低下,与教师的引导无方不无关系。教师普遍只是就诗论诗,未能概而论之,而学生则一知半解,未能触类旁通。所以,针对这一弊端,教师引导学生“六看”时,须达到的目标是:求点。

看标题,不只是局限在理解标题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诗歌的意蕴情感所在,所以解题时一定要联系意象与情感的关键词。也就是说,“六看”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浑然一体,综合对全诗进行扫描,找准解读这首诗的切入点,故说“六看以求点”。比如,在学习《登高》时,综观五个方面(没有小序):萧索秋风、落木猿啼(看意象)中,诗人因友人的失约(看注释)而独自登高,面对眼前之景,忆往昔,思后路,怎一个“悲”( 看情感关键词)字了得?一曲登高(看标题),不仅抒写了诗人自身的痛悲,也深忧国家的命运,这不正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最好例证(看作者)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不就是把六看都连缀整齐了吗?独,孤身一人,感时伤世,沧然泪下在所难免,抓住“独”字切入,能感受到全文的深情。所以,“六看”后再抓住切入点,就能对全诗的理解起到推动作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选好与抓住切入点是理解诗词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时,找到这一个点,就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全诗,品味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大餐。

二、“三吟”以求蕴

“三吟”不是指吟诵三次,而是多次。吟诵是古人读书的唯一手段,注意,这里的读书不仅仅是指看书,而是真真正正地出声读书,古人在看书时往往配合着吟诵。一方面古人留给了后人大量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也告诉后人学习的技巧方法,但后人却是以“朗读”这一方式来品尝,如佳肴在此,以目视之,只见其形,而不知其味。正如《学记》中说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当代的文学大家,都十分重视吟诵,而且特别指出,吟诵不仅仅是为吟诵而吟诵,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瑰宝——诗歌,也该以吟诵为主,而不仅仅是朗读。高中生通过吟诵诗歌,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抑扬顿挫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意蕴,不失为一种捷径。“一吟双泪流”,充满感情的吟诵,带来的是一番美的享受。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了李后主的悲酸,反复地吟诵“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次,你是否流下了眼泪,悲从心生,意由身起,那悲愁之感,比朗诵深千百倍,学生不就对此理解更深刻到位了吗?吟诵求其蕴,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陈琴从音韵学的理论出发,指出吟诵是特别的歌唱。合气韵的吟唱不仅表意,同时它还为诗文情感定调,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古文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吟诵呢?高中语文教师的吟诵也是一个短板,所以教师必先作出一番努力。其一,是借鉴别人吟诵的方法,多听网上有关吟诵的作品,多看有关吟诵方法的指导;其二,是大胆尝试,创新吟诵方式,保持吟诵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早读时与学生一齐吟诵;其三,是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吟诵的训练,举一反三则触类旁通。

三、“四字”以求华

所说的“四字”,是指在阅读欣赏写景抒情诗或叙事、咏物诗时,要紧紧围绕“景、境、情、法”四字去分析,让学生依托这“四字”进行自主的鉴赏。 “景”,就是指景物,即诗中的意象;“境”,就是诗歌所营造的诗的意境;“情”,就是诗歌要表达的感情;“法”,就是诗歌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技巧。从景物、意象、意境上,进一步对诗词内容进行理解,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意旨,完成诗歌鉴赏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答题时,可以按照上面的内容,紧扣这四个字进行作答。如,问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第一步回答“用了××表现手法”(法),第二步结合内容(景与境)分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的诗句,第三步回答用了這种表现手法后的效果(情)。

猜你喜欢

全诗表现手法切入点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劝学
厚重感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小切入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