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2017-06-14刘海军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8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时代

刘海军

【摘要】网络时代的无中心、无边界、无权威和自由平等等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日渐丧失,而微博的产生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主导性的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知识结构受到微博知识信息碎片化的严重冲击;微博知识攫取的无边界性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知识解释的主导权;微博“蝴蝶效应”形塑出的舆论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大气候的内在冲突;微博去中心化思想对主流价值宣传的疏离。这些新情况的出现,都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关键词】网络时代 微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52-02

一、思政教育系统性知识结构受到冲击

知识信息碎片化是微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现代社会“快文化”的真实写照。人们追求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实用性、简单可理解性,而不愿意去阅读传统经典,从系统性的知识中寻求求知欲的满足。对于求新求快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方便的知识来源传播工具,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诉求强烈的群体,但同时又是最容易被引导的群体。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十分突出,一条信息、一个知识点通过微博常常可以在大学生中产生聚群效应。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参加课堂知识学习、重大会议、报告等,而转向追求一些快捷的、即学即用的知识,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恰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一套系统的价值观与完整的理论性知识构成的,并以此来规训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许多大学生看来,这些知识并不如网络上的来得快捷、简单以及实用,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碎片化知识最大的威胁在于肢解系统性知识的结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知识信息,常常让学生误以为是真理。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性解释往往置若罔闻。

二、思政教育者对知识解释主导权的丧失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由于知识来源途径的相对狭窄,思政教育者占有了大量的资料,对于知识、理论的解释具有先天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话语霸权”。然而,网络时代的知识传播跳出了书本、走出了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了解到相同的甚至超过书本知识的内容信息。微博知识传播的快捷、丰富、多元以及接收的时空自由化,更彰显了网络文化的巨大优势。而青年大学生十分钟爱于从微博上获取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微博”,随时随地都可以查到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个时候,思政教育者便不能再以占有独有的教育资料而具有主导权。面对共同的知识平台、知识更新、社会变化和大众传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

知识解释主导权的丧失,便是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质疑,尤其是当老师讲述的与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不相同时。更为特殊的是,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解释具有专一性、特定性和规范性,这与学生多元的知识来源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知识解释主导权的丧失,在思政教育中的负面影响尤其严重。有的学生从对老师权威的质疑进而到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解释体系的质疑。此外,微博中一些名人、专家、“意见领袖”则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新的知识解释权威,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轻松发言,而其“粉丝”在一段时间的“跟随”之后,可能无形中会形成一种惯性的随从和信任。“若是‘意见领袖发表一些不真实的信息或知识解释有误时,尤其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不吻合时,高校学生可能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 知识解释主导权的丧失,同样也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自我学习”、“自我表达”“自我教育”,而不愿意顺从和接受老师传播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三、思政教育大气候受到舆论环境的挑战

微博平台上各种文化思潮均能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主流文化观念很难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给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带来了改变。 在这种复杂的甚至负面的舆论大环境面前,思政教育的正当性、权威性、正确性、实效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2010年微博十大事件之“我爸是李刚”事件,在微博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官员权力滥用、司法不公正、社会不公平的巨大讨论,很多网友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这与思政课里面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人民服务”、“违法必究”等看起来存在着差异,这种舆论环境给老师的講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又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起炫富的行动,但通过微博的传播,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形塑起了一个关于国家信用破产的故事。这些都给思政教育的大气候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微博为大学生注入了新鲜、时尚、个性化等元素,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这种影响力几乎不受体制控制,在主流舆论之外发生作用、不断扩张,产生的意识形态产品错综复杂、高度离散。 这种高度离散的价值形态对思政教育的统一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博信息发布的零门槛和匿名性也促使在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情绪化宣泄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微博也是一个商业平台,商业广告的不良影响以及大量的消极思想传播都使得大学生对于学习、工作、人生、前途出现了更多的“负能量”。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极大的依赖于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为其保驾护航。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开放意味着思想的碰撞,碰撞可能产生出火花,也有可能让人无所适从,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恐怕后者占有主要位置。微博无控性带来的“蝴蝶效应”,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政教育中的一些内容在学生看来是名实不符,让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疏离感越来越强。

四、微博去中心化思想对主流价值宣传的疏离

微博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在于它的平民性和草根化。这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常而言,在一个社会上,都是精英掌握着话语权,保存和流传下来的都是精英的声音和历史,而普通民众很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多的印记。在微博出现以前,普通民众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被关注是很难想象的,要进入与精英对话的场域之中也是十分困难的。而在微博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都可以拥有粉丝,成为焦点。严格说来,它打破了精英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微博的这个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特点有力促进了大学生自由平等意识的形成。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又是由鲜明意识形态构成的精英话语体系,作为高校的主流价值文化形态。它在本质上是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自觉运用这些思想、观念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 这与微博文化生态所建构的去中心化思想无疑具有内在的冲突。

综上所述,微博以其知识的碎片话、知识攫取的无边界、形塑的舆论环境及其蕴含的去中心化思想,深刻而有力的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效力和形态,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明了这些问题。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中,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当然,在这种困境面前,高校思政教育也不是只能坐以待毙。微博这种网络文化生态在某种程度也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一个途径。任何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文化形态的产生,都会有两面性。我们只有认清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燕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高国华.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4]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青年研究,2011(11).

[5]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6]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微博网络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15SA003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时代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