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东”河内”考

2017-06-14杨国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河东河西史记

杨国山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中的“河内”“河东”课文下边的注释是这样的: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段是这样翻译的:

“河内遇到了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我手头的一本文言文翻译书中对这段的翻译是这样的:

“黄河以北遇到饥荒,我就把那的老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又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转动到黄河以北来;黄河以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给的注释是这样的:

[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现在山西省西南部。

近两年高考题在文言文的考查中都考到文化常识,于是文化常识也必然成为我们高考复习的要点之一。

我们做文言文《宋史·杨偕传》的练习,其中的句子:

“及元昊入寇,密招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偕奏:“出师临阵,无纪律则士不用命。今发农卒赴边,虑在路逃逸及临阵退缩。不禀号令,请以军法从事。”诏如所请。并人大惊畏。有中官预军事素横,前帅优遏之。偕至,一绳以法,命率所部兵从副总管赴河外,戒日:“遇贼将战,一禀副总管节度。”中人不服,捧檄诉。偕叱日:“汝知违主帅命即斩首乎?”监军怖汗,不觉堕笏,翌日告疾。于是军政肃然。

试题第5题的B选项是这样的:

文中河外,指黄河以北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中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內。”

本选项是错误选项,所给的答案是这样解释的:文中“河外”是指黄河以西地区。

把这个答案给学生的时候,一些学生提出疑问:如果说这里的“河外”是与“河内”是“相对应”的话,这里的“河外”是不是应该解释为“黄河以南地区”呢?

根据课本及相关资料,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或“黄河以北的地方”。那么根据“相对应”的意思“河外”解释为“黄河以南地方”也是合理的。学生的提问不无道理,但答案所说的黄河以西地方又怎么解释呢?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上网查了相关资料:

一、1.河外:古地域名。春秋至战国,以秦、晋、赵、魏等国家角度不同,故所言河外意义也不同,有时指黄河之南,有时指黄河之西,有时指黄河之东,与河内相对。

2.指河西:《史记·晋世家》:“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晋在河西拥五城。《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穆公)以河外城五。”说的是晋惠公以河西五城贿秦穆公。三秦出版社出的《史记全本新注》说:“河西,是黄河西岸之地,当今陕西韩城、大荔等地。”

3.指河南:《战国策》:“苏秦日:魏地南有鸿沟,东有淮、颍,西有长城,北有河外,地方千里。”河外,司马贞曰:河之南邑,对河内而言也。《史记·魏世家》:“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史记正义:河外谓华州以东至虢、陕,河内谓蒲州以东至怀、卫也。《史记·张仪列传》:“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史记正义》:河外谓郑、滑州,北临河。

4.指旨河东:《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年》:“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胡三省:河外,秦盖以河东为河外,梁则以河西为河外,张仪以秦言之也。

二、河内(郡):河内郡是汉代设立的郡置,在今河南省焦作市。自战国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名,而秦汉因以置郡,周礼所谓河内,不止河内郡地也,汉时郡冶废县,在河南武陟县西南,晋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后魏于郡置怀州,隋废州,寻仍为河内郡,后又为怀州,宋日怀州河内郡,后又为怀州,宋日怀州河内郡,金又日怀州。

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秦末司马卯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改名为河内郡,位于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汉武帝时,河内郡守王温舒“令郡具私马五十疋为驿,自河内至长安”,可知河内当时有大量养殖牲畜。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司马懿为河内郡的上计掾。河内郡有平姓望族,世称河内望。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冶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晋移冶野王(今河南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三、河东(代指山西西南部):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柳氏一门的祖先“和圣”柳下惠坐怀不乱等均发生于此。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河东”“河内”“河外”三个词不能仅仅凭字面或者课文下边的注释来理解。至少可以说那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对于我们要给学生传授准确的知识来说,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

“河东~河内”的准确解释应该是这样:河东指黄河以东,河北指黄河以北(书上或资料中的注释),从历史上来看,更重要的是指两个非常重要的地名。“河东郡”“河内郡”。就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写的历史情况来看,应该指的就是当时魏国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名),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有“河东郡”“河内郡”名称,但我们可以确定,这里的“河东”“河内”已经是具体的地名,而不是泛指的黄河以东,黄河以北。从魏国当时的版图来看,河东和河内是当时魏国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因为得黄河之利,这两个地方物产丰富,且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因为黄河,这两个地方又容易发生灾害,所以梁惠王才会那样说。

至于“河外”,有三种解释,那么我们所做的练习中到底怎么解释呢?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宋史·杨偕传》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当时样偕命令宦官率领所统领的士兵跟随副总开赴黄河以外(河外)。

这里的“河外”到底是黄河以西,还是黄河以南,我们再回到《杨偕传》中来看:

“及元昊人寇,密招偕选强壮万人,策应麟、府。”从这句可以看出,杨偕出兵是要去和元昊打仗,元昊是当时宋的对头西夏的首领,西夏版图在现在的宁夏一带,是宋西北部的威胁,那么杨偕的军队肯定是要到黄河以西来和元昊的军队打仗。那么可以肯定,这里的“河外”就是黄河以西。

我的反思:我们的教材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那么教材上的知识就不能有错误或者过于笼统。做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也要把知识准确、明确地传授给学生。

★作者单位:宁夏灵武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河东河西史记
河西玉米分级卖
河西玉米分级卖
黄州紫云英旅游文化节口占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
吃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