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思辨性

2017-06-14王亚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交流作文思维

王亚红

一、问题的提出

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看重阅读而轻视写作。学生在每次写作练习课上都要挨到时间的节点,最后关头才匆匆完成。并且面对材料作文,学生不假思考,直接下笔,有的作文虽然表面语言丰满,实则镜中花、水中月,内容空洞。

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思维僵硬

目前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仍然紧紧围绕着中考、高考的考题动态而转动。在此前提下,教师便常常按照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来指导教学,这就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趋向僵化。而学生也存在着很强的功利化学习倾向,套话作文更是屡见不鲜。谈及积累素材,也无非是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作文素材极其陈旧。学生在作文中一直强调的都是老师要求过的、同学举例过的、其实并不熟悉的“别人”,就是不讲清晰而真实的“自己”。试想这脱离学生实际感受,没有情感,缺乏理性思辨的文章,怎能算是好文章,这样的学习怎能获得快乐,这样的生活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2.思辩表层化

阅读教学在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多重对话和动态交流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但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指导者的教师角色的单一性,造成了两种不利于作文教学的状态:一是把字词句完全作为语言知识或文化知识来加以解释或识记,忽略了对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轨迹的探寻,抓住了一点表层意义,浅尝辄止。本是师生互动的阅读教学课堂,却成了老师的个人主场,学生的个性与思辨性的培养便成了痴人说梦。

3.思辨无效化

作文需要读者,更需要写作者与读者的多重互动。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课堂上的写作教学却忽视读者的存在。没有与真实的读者进行生命互动,写作的唯一目的是能够拿个高分来取悦教师,这样的写作行为就失去了意义和动力,学生也无法通过交流、再创作,让思维的火花进行碰撞,提升思辨的深度和广度。

如何解决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和厌恶感,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睿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关注多维立意

培养学生多维立意的意识,就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

(1)多问“为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中提到:“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然而现实却是,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并未看到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看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缺乏思辨性。

例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会马上联系李森祥的《台阶》,想到“台阶是上楼,登山时要靠着它一级一级地上。”进而马上得出立意,“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

为了克服思维的单一和僵化,我们可以多角度提問自己:“为什么有台阶?台阶通往何方?台阶有怎样的作用?”等等。进而形成新的立意:1.我们不要只走已铺好的路,人生更要有创新精神,在台阶的尽头,继续攀爬,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2.站在前人的台阶上,我们发展、创新,不断开拓新的认知领域,社会才会不断前进。多角度的思考让文章立意更深刻,给人以“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在写作中不要只考虑是什么,而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分析便向前推进了一步,文章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

(2)多维立意

在写作前,我们要大胆摒弃大脑中立刻跳出来的立意。因为这样的立意是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的立意,往往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若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盲点,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方能形成创新的思维品质。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现实生活中,亲子之间存在隔阂的现象并不鲜见,怎样才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效沟通的难题呢?”请你以一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报社撰稿,参加讨论,发表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运用各种思辨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了以下几个立意:

对学生而言——①学会换位思考;②信任你的父母;③用“坦诚”消解隔阂。

对父母而言—①别总是把他们当孩子;②别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③还给孩子一片天;④请相信你的孩子。

对于这些立意,让学生再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讨论、交流,选择出一个适合自己写的最佳角度,而且立意又深刻、新颖,有材料可写,充分体现了思辨的作用。

我们在立意的过程中,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现在看到发展,提升思维的广度和厚度。

2.关注选材多样

写作中思辨思想的体现是创造人生、展示生命个性的一种表现手段。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思索和探讨,才会挖掘出自己生命的闪亮点,体现出思辨的色彩,释放出个性的光辉。

(1)把理说透

有些同学在写作时无论主题和论点是什么,认为只要把自己准备好的例子塞进文章就万事大吉了。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恰恰在于作者丰富而生动的分析论证。

对于例子,我们一定要放出眼光,运用思辨,形成自我的深刻见解。

例如在“低头”的话题作文中,一位学生透过例子看到了其内涵,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古语云,风过树林,轻且留声;雁过深潭,远且留影,人生漫漫,一路风雨,一路泥泞,或浅或深,最重要的是当你低头时,能细品到人生的精华。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没有什么能比你——刀尖上的完美舞者明正彬,更能感动我的心。低头看你人生那一段风雨阴暗,泥泞坎坷,是一曲多么绝美的勇者之舞。我不是风华绝代的枭雄,也不是才高八斗的学士,纵然没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敢,但我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偶尔止步,低头看脚下的路是那么踏实与执着,平淡却充满意义。低头沉思,我得到经验的积累,生活的总结。”

“照搬主义”是写不出自己的心声的,我们必须学会分析,通过思想选择例子。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哲学观点,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或社会现象,分析出独到的见解来。

(2)关注多种技法

“言为心声”,才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但是把记叙文写成了一具无血无肉无灵魂的“木乃伊”的同学也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如象征、比喻、排比等方法,也可以在記叙中融入议论与抒情,增强思辨的色彩,让文章真正成为灵魂世界的外在释放。

提高学生在作文中的思辨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有效运用用自己的眼光和审美能力。只有学生借助多种论证技法,深入挖掘主题,对文章做哲理性透视,才能让文章进发出思辨的火花,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3.多角度交流探讨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学生的作文,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探讨,并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生共同交流探讨是灵感产生的重要方式。而灵感是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学会在交流过程中及时捕捉和把握。

例如,有关“荷花与水”的话题,大家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有同学对生命有了新的阐释:荷可以是从各方面来体现它的生命力。“水”是荷的一个载体,更有着它自己的生命力。平平稳稳泄天下,缓缓静静绕江山。“柔”是其最大的特色;心静,则水平也,但它所表现的无波澜的神韵却是在另一世界所被发现的“前动”生命力。这位学生对“生命力”的理解,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在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许多同学思辨的火花不断涌现,形成了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学生了解到生活的不同层面,能站在理性、思辨的角度,正确看待生活的多元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晤,共同提高”。通过交流探讨,思辨的火花再度进发,让学生调动起所有的感觉去直接感受生活,用思辨的眼光去仔细体味生活,从而挖掘出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三、问题反思

1.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共唱一台戏

在作文教学时,如果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大量作文素材,并解析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或许能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并且无法培养学生作文的思辨性。

作文的素材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先“扶”着学生去回忆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再“放”手让学生去谈论生活、学习给予他们的体验与感悟。教师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在必要之时作适当的引导,往往会唤起其对观察客体的细腻回忆和急于恰当表达的动机,渴望再现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和事件,进而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2.变单一评价为多样评价、灵活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一方面在作文讲评的时候,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让他们自我评价并尝试修改;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其他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去,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思维的创新。

而且,学生的写作水平各有差异,因而在作文评价中不能一刀切,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对待,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个体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并适时调整评价体系,避免评价体系的单一僵化。

综上所述,语文的核心素养要展现学生的个性、思辩的睿智。有效的作文教学,提升作文思辨的训练,能让学生和老师都走出困境。让存在着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每位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创作,让自己的生命个性融入到字里行间,使思辨的情韵长久飘荡在学生的文字深处。

★作者单位: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猜你喜欢

交流作文思维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交流”等5幅